(共38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04-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
南朝(420-589)
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
隋(581-618)
时间线索
政治: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经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壹
三国与西晋
西汉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纷纷组织武装,修筑坞堡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1. 汉末形势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三分天下的形成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
6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 三分天下的形成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二)西晋的建立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1. 三分归晋
(二)西晋的建立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 统一意义
西晋统一之后,晋武帝封自己的子侄兄弟为王,同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曾有近20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时期,史称“太康之治”。
(三)八王之乱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四)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东汉末年,由于汉的军事征服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再加上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北方民族内迁
1.内迁背景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四)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2. 五胡乱华
(四)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乃遣使诣渔阳求和亲。……二十三年,诣西河太守求内附。”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列传》
()政权分立、战争不断:激化了民族矛盾;
(2)因战乱原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3)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流融合;
3.影响
(1)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西晋的压迫,对西晋统治者深恶痛绝,掀起了反抗斗争。
(3)316 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阶段。
(五)西晋 的灭亡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贰
东晋与南朝
东南
(一)东晋
东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刘渊之子刘聪率领匈奴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1. 衣冠南渡
(一)东晋
东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
“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反映了东晋门阀士族政治的特殊背景。
(一)东晋
东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南朝寒人掌机要)
2.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门阀士族政治
《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一)东晋
东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1)形成原因:
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 政治原因: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③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2)主要特征:
①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 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2.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门阀士族政治
④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④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3)士族发展:自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因此在东晋时期,士族政治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4)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一)东晋
东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二)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公元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刘宋
陈朝
南齐
南梁
1. 六朝的出现
南朝
(二)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2. 江南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南朝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二)南朝
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江南的开发原因: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农 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
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二、东晋与南朝
南朝
(二)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江南的开发成就:
01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04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
03
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
02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
织锦
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灌钢法
1. 农 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2. 手工业: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3. 商 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二)南朝
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江南的开发成就:
影响:①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②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难移奠定基础。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二)南朝
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
3. 南朝衰落
叁
十六国与北朝
北朝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一)北方“十六国”
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1. 十六国的建立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背景: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形势图
结局:东晋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
影响:
(1)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大举南下。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三、十六国与北朝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 北魏的崛起
(一)北方“十六国”
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汉名元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由冯太后临朝执政。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
措施 内容
迁都城 1.由平城迁至洛阳;
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穿汉服,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门第,结汉亲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方“十六国”
北朝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积极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影响: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3. 改革影响
(一)北方“十六国”
北魏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二)北朝归隋
归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1、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
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3、东魏和西魏不久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4、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5、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589年,隋取代北周,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北朝(439-581)
灭
(二)北朝归隋
归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三 四 五 六
三国:魏、蜀、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课后小结
民族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割据混战
南北对立
政权更迭
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技术进步
政治
经济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