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多角度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3.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隋唐的阶段特征
1.政治: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形成和完善。但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盛局面。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生产工具的革新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手工业、商业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在思想、科技、艺术等领域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4.民族: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边疆管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一.隋朝的兴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统一:
581年 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长安
(1)经过:
589年,杨广率军灭陈;
(2)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
◎隋朝形势图
一.隋朝的兴亡:
(二)隋朝的建设:
1.广设仓库:
(1)官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
(2)义仓:备水旱赈济。
2.兴建洛阳城:
◎隋朝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隋朝含嘉仓遗址
(二)隋朝的建设:
3.开通大运河:
(1)开凿原因:
①隋初经济恢复发展;
②国家统一,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③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北方。
(2)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③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三)、隋朝灭亡
隋亡原因: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③618年,隋炀帝遇弑,隋朝灭亡。
暴君≠昏君(无德但有功)
虽然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最终导致身败国亡,但是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三征高丽等措施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如何看待隋“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盛: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统一后,安定的社会环境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民不聊生
启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出现繁荣局面)
1、大唐盛世
帝王 措施 影响
唐太宗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贞观之治”
开明的政治局面
武则天 经济:薄赋敛、省力役、重视生产发展 政治:大力发展科举,创武举、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唐玄宗 经济:发展生产 政治: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军事:改革兵制 “开元盛世”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4)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2、唐朝经济发展
类别 表现
农业 曲猿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手工业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业 1.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出现
2.唐朝中后期夜市已经出现,商业管理有所松动
3、唐朝民族关系
唐朝民族政策
突厥 民族战争、设置机构
回纥 册封
吐蕃 和亲、会盟
靺鞨 册封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民族平等、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开明包容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的加强;唐朝国力的强盛。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归纳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4、唐朝疆域
1、安史之乱
时间:755-763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原因:
①直接原因: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
②根本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③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埋下隐患。
结果:
唐朝精兵内调,回纥援助,反击叛军,叛军于763年被平定。
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①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②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③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五代”;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十国”。
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到979年北宋代后周这一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
(二)历史特征: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3.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4.总的来说,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趋势加强。
课堂小结
1.隋朝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结束分裂,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2.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都重视生产。
4.唐蕃和亲,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5.安史之乱是唐中叶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
6.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答题要语
D
1.唐太宗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水利 B.注重虚心纳谏
C.扩充国学规模 D.强调以民为本
解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倾覆,这体现了民本思想,反映出唐太宗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
2.(2022·广东惠州高一期中)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解析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这是导致该时段全国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隋朝在618年已经灭亡,时间不符,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间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87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解析 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权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安史之乱的过程,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君主专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