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7 13: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选必一 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

重要名词
经济特科、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文官考试制度、《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本课
重点
本单元时间轴
晚清选官制度
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经济
因素
政治
因素
思想
因素
冲击
回应
寻求解决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戊戌变法后
1901
1905
①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材料一:时严范孙请开经济特科,乃说常熟并张樵野成之,藉以增常科以阴去八股。 ——康有为
材料二:为今之计,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材;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伏查康熙、乾隆年间,两举鸿词,一举经学,得人之盛,旷代所希,恩遇之隆,亦从来未有。彼时晏安无事,犹能破常格以搜才,岂今日求治方殷,不能设新科以劝士?臣愚以为仿词科之例而变通之,而益推广之。 ——严修《请破常格迅开专科折》
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戊戌变法事变后
1901
1905
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
——1898年8月
敬遵成宪,照博学鸿词科例,开经济特科
——1901年
◎慈禧
1901年,经济特科考试,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次,仅录取27人。皇太后并未重用这27人,只是“赏以饭碗”。
——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戊戌变法后
1901
1905
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今日育才要旨,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有裨世用。……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才。
——张之洞、刘坤一
《会奏变法图强第一折》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袁世凯《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2)过程:
1898
戊戌变法后
1901
1905
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 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学堂选官
(2)学堂选官
①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大学堂)毕业后考取合格,准发给凭照,作为优等学生,由该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拔其尤者,分别拟取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举人、贡生,仍留下届应考,愿应乡试者听。举人积有成数,由京师大学堂严加考试,拔其尤者拟取等第,咨送礼部,奏请特派大臣考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一体殿试,恭候钦定名次引见,量加擢用,因材器使,优予官阶,不拘庶吉士、部属中书等项成例,庶多士观感奋兴,争自濯磨,而通才将辈出矣。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学堂选官
(2)学堂选官制度:
①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癸卯学制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变化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4)作用: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留学毕业生选官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臣部此次考验游学毕业生,即各国学成试验之意,拟酌照奏定分科大学毕业及高等学堂毕业章程,由臣等会同钦派大臣,按照所习学科,分门考试,务求详密,试毕酌拟等第,带领引见,恭候钦定,分别给予进士、举人等出身,俾忍人皆知其隆重,仍将某科字样加于进士等名目之上,以为表识而资奖励。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东西各国学堂毕业与入官
考试无不判为二事。 中国兴学
之初,科举未停,任官之制未备,
自不得不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
者即予实官, 以证进而资任使。惟
比年以来,毕业人数逐渐增加,而官
缺之增设有限,学生得官之后仍复置之
闲散。
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之日
起,无任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奖实
官,其游学毕业生之廷试,明年亦拟不复举行。
——清朝学部1911年9月
历史并未
就此停下脚步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内容:
②意义:A.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B.尽管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A.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助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B.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孙中山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1)考试选官:
①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②实施: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选官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考试落第
的郁达夫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2)甄别选官:
①对象: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甄别选官
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
——《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
◎保荐入职
的鲁迅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官员选拔制度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显示出自身的特点:第一,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法令和实施细则,使之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考试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以及内容、性质都将取决于制定制度的政权的性质。……因此,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必然要受到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第四,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有删节)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建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公务员制度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中西结合
开放平等
制度健全
党派性强
考试为主
选任脱节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内容: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实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4)局限性: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公务员制度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干部制度和
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结合教材,谈谈你“干部”一词的理解?
干部制度
干部的含义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2)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3)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分析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变化的原因?并分析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意义: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本课思维导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