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导入新课
20 世纪 60 年代,商业贸易领域就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商务文件。90 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采购。电子商务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习目标】
1.分析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 通过学习,认识科技对经济、贸易、金融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与特点,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分析贸易、金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壹
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录
CONTENTS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叁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贰
(20世纪初) 英 德 美 法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特点:
(一)一战前的世界经济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日经济崛起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英法经济重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1937年世界第二。
斯大林模式内容 农业 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治 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苏联模式=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积极:
1.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2.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局限: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相对较低;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内容 农业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一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危机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
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应对: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
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罗斯福的新政实际上就是用政府的力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新政的重点不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而是经济权利,政府承担起保障公民免于贫困的责任。
——《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
纳粹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这种挫折极易逆反成一种民族复仇主义;而纳粹分子又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世界。因此,纳粹主义不仅要求恢复本民族“原有的地位”,而且要把“生存空间”作“无限的扩大”。一切非德意志人都被划为各种不同等级的劣等人,甚至被认为不是人。
——《政治学十五讲》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罗斯福新政特点:放弃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转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
罗斯福新政内容①整顿银行业,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
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法西斯特点: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项目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目的
特点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问题探究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 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1)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思考: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① 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 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③ 凯恩斯主义的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④ 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⑤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家 时间(年) 年均生产 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
变化情况%
美国 1974-1979 -0.1 8.6
英国 1974-1979 0.8 15.7
法国 1974-1979 2.7 10.7
经济
停
滞
通
货
膨
胀
(2)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主要原因:国家过度干预经济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新自由主义)
调整
与1981年相比,1982-1985财政年度,对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的补助削减13%……一般就业和训练基金削减35%,工作刺激项目削减33%。
——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治理政策》
(3)复苏和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时代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2)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4)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5)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重商主义
(16C-18C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自由主义
(18C中- 20C30S)
凯恩斯主义( 20C30S -70S )
新自由主义(20C70S – 今)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发展
撒切尔夫人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政府垄断外贸
提高关税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殖民掠夺
减少政府操控,
政府充当“守夜人”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
建立国营企业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三大改革
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苏联三大改革的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1956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工业发展,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与美国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前期承认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后期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991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三.创新阶段(1978年-2012年)
时间 探索与成就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一化三改
1956年底至196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成功与失误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978年底 至今 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2)中国的经济腾飞
奠定现代化工业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创新阶段(1978年-2012年)
20C60-70S前,一些国家高速发展
二战后独立
经济独立、工业化
自身经济结构;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反殖反霸,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背景:
目标:
成就:
问题:
应对:
思考: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经济发展迅速......从70年代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80年代中期起,非洲国家全面进行经济调整,经济逐渐开始增长。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
三.创新阶段(1978年-2012年)
经济形势:
思考: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4.21世纪的世界经济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中国应对:
深入发展
危机并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1)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技对世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3)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全球化趋势明显,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5)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7)两大制度并存、竞争
.......
凯恩斯
第三次科技革命
贸易保护主义
19世纪70年代 — 二战
关贸总协定成立
1947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
1.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趋势:逐渐规范化、法制化、全球化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建立:
宗旨:
作用:
发展:
积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影响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
1.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
性质 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 正式的国际组织
管辖范围 部分货物贸易 货物、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
发展中国家 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确保发展中国家待遇和利益
承担义务 随意 硬性
问题探究: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比较
(2)中国与WTO:
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
①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③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后期以来
①贸易形式多样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交易手段便捷化: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思考:阅读教材,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有哪些新变化?
【学习聚焦】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内容:
①一体系:
②双挂钩: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两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汇率,以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占27%的投票权)
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美国占24%的投票权)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4)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2.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全球化
(1)趋势:
(2)表现:
思考:指出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具体表现?有何风险?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美国高盛公司
(3)风险:
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3.中国发展: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趋势: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表现:
思考:阅读教材,指出中国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
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2009
2010
2016
2015
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分析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
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同意成立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学思之窗
背景:①经济全球化;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升。
目的:③推动亚洲经济发展;
目的:②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目的:①提高亚洲经济体抗风险能力
(1)原因:
(2)表现: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两大国际金融机构(IMF、WB)
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贸总协定(GATT)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课堂小结
1.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A
当堂检测
2.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的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指( )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3.(2024年全国高考)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C
4.(2024年浙江高考)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B
星哥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