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
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
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注意诗歌停顿,读出节奏。
三读:注意韵脚,读出韵律。
依
yī
尽
jìn
欲
yù
穷
qiónɡ
层
cénɡ
读诗句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字词积累
dēng
登
生字
拼音
结构
字义
组词
上下结构
(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
登山 登陆 登高
→ 癶+豆
字词积累
guàn
鹳
左右结构
像白鹤,嘴长直,顶不红。
白鹳 鹳雀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字词积累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què
雀
上下结构
体形较小的鸟类。
麻雀 山雀 孔雀
→小+隹(“隹”指短尾的鸟。)
字词积累
拼音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yī
依
左右结构
靠着。
依靠 依照
→亻+衣 (人要依靠衣服遮羞取暖)
重点字词
白日
黄河
鹳雀楼
诗
欲
依
尽
黄
层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
学写字
“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横不宜过长,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要舒展。
会 写 字
“尺”罩住下方两点,上半部略扁些,撇捺要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1
2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及注释
五言绝句
字词积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歌赏析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挨着,靠着
完
指的是傍晚时分落山的太阳。
“入海流”就是“流入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慢慢看不见了,滔滔黄河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本段是小学语文课文 登鹳雀楼 里面一段,结合上下文 按照教师讲课的方式对本段进行讲解。分段不超过5段,有一段专门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想要
“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诗意: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读第2句,学习诗词含义。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穷尽
诗歌讲解
欲 穷 千 里 目,
想要
看到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全部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
添加变通顺
调整顺序——“千里 目”就是“目千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为了按照教师讲课的方式讲解这段文字,并确保内容适合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将把讲解分为五段,其中一段专门用于解释重点词语。以下是具体讲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蕴含深刻哲理的名句。通过这两句诗,作者表达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道理,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视野。
“欲穷千里目”描述了诗人希望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的愿望;而“更上一层楼”则给出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方法——登上更高的楼层。这种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生活哲理:要获得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 **欲**:表示想要、希望,这里指诗人的愿望。
- **千里目**:形容极远的视线,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 **更上一层楼**:字面意思是指再登上一层楼,象征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高度或境界。
- **千里**:夸张地形容极远的距离,强调视野的广阔。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示了王之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巧妙地将视觉感受与哲理思考相结合,使诗歌不仅具有美感,还富有启发性。同时,诗句中也蕴含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和精神鼓舞。
这段文字作为课文《登鹳雀楼》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诗人王之涣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赞美,也传递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学习这段文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这两句诗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勇敢攀登更高的目标,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所见的具体景象,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哲理的阐述,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传递了关于自然美、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的积极价值观。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课文结构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楼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堂小练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白日衣山尽。( )
(2)黄河入海留。( )
(3)欲究千里目,( )
(4)更上一曾楼。( )
依
流
穷
层
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 穷 登 楼 层 依 尽
R D J C Q L Y
课堂小练
动手实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象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尝试着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