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同步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2.(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比一比,组词语。
潮 堤 渐 犹 震
嘲 提 惭 优 振
3.(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选词填空。
(1)宽阔 宽广
① 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②做人要有 的胸怀!而他的胸怀就如天空和大海一样。
(2)屹立 耸立
①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
②珠穆朗玛峰巍然 在我国西南部。
4.(1观潮)选出加点字意思和所给词语中相同的一项。
(1)天下奇观( )
A.悲观 B.景观 C.观潮 D.道观
(2)横贯江面( )
A.贯穿 B.连贯 C.万贯 D.鱼贯而入
5.(1观潮)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填序号)。
A.__________鼎沸 B.风平__________ C.浩浩__________
D.水天__________ E.__________浪吼
F.__________地裂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内容给词语分类。
①形容人多:
②描写潮水的声音:
③描写江面或潮水的样子:
(3)选词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湖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江面上, ,湖水声如 。海堤上 ,听不出他们在说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按要求写句子。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照样子,写句子)
(2)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缩句)
(3)钱塘江大潮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7.(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这句话把 比喻成 ,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 。
(2)形象的比喻可以让句子增色不少,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补充下列句子。
雨越下越大,好像 。
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儿徐徐飘落,如同 。
一颗颗葡萄犹如 ,又仿佛 ,真是漂亮!
二、阅读与理解
8.(1观潮)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C.从上到下 D.从下到上
(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 和 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③我能通过“ ”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 的特点。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9.(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_____。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_____,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_____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三、综合表达
10.(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精练:6.观潮)成语接龙。
水天相接— — —
漫天卷地— — —
11.(1观潮)请你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试着写一写火车来时的样子和声音。(选做题)
火车越来越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潮头;逐渐;顿时;笼罩;依据;宽阔;潮水;滚动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渐、顿、笼、据、阔、潮、滚”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潮头、逐渐、顿时、笼罩、依据、宽阔、潮水、滚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答案】(1)宽阔;宽广
(2)屹立;耸立
【知识点】词形;词义
【解析】【分析】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宽广:面积或范围广大的,无界限。耸立:重点在高,高高地直立。屹立:重点在稳,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多用于人或精神。
故答案为:(1)①宽阔;②宽广;(2)①屹立;②耸立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答案】(1)B
(2)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1)天下奇观:应为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A:悲观(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B:景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C:观潮(看,察看) D:道观(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 (2)横贯江面:就是横跨过江面的意思。贯:穿,通,连 。A:贯穿(穿,通,连 )B:连贯(连接,沟通) C:万贯(古代穿钱的绳索)D:鱼贯而入(连珠成串)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5.【答案】(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A;EF;BCD
(3)B;E;F;A;D
【知识点】词形;词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2)考查补写及分类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A.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B.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C.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D.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E.风号浪吼:海上的风声大得像是在嚎叫,浪声大得像是在吼叫,形容风浪十分巨大。风号浪吼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人处于险恶的环境,或者是人们面临的危机情势。 F.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①A ②EF ③BCD(3)B、E、F、A、D
【点评】(1)、(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6.【答案】(1)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2)江面上笼置着薄雾。
(3)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夸张(“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的说法。)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1)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2)江面上笼置着薄雾。 (3)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点评】(1)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3)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答案】(1)隆隆的响声(潮声);闷雷;气势宏伟
(2)无数颗断线的珍珠洒落下来;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一颗颗紫色的水晶球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隆隆的响声(潮声)、闷雷、气势宏伟
(2)无数颗断线的珍珠洒落下来、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一颗颗紫色的水晶球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答案】(1)B
(2)样子;声音;非常高,而且很整齐;是白色的,水势很急;山崩地裂;声音巨大
(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
(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5)A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从远处传来、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到近写黄山日出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4)第一个分句考查比喻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特点。形容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词语有很多,写出两个即可。(5)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B(2)1、样子 2、声音 3、非常高,而且很整齐 4、是白色的,水势很急 5、山崩地裂 6、声音巨大(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5) 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分类词语的能力。(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
9.【答案】(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寻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及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0.【答案】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地老天荒;荒芜人烟;烟消云散
【知识点】成语;观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能力。通过词语接龙记忆词语。如:水天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漫天卷地—地老天荒—荒芜人烟—烟消云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11.【答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轨道上奔驰着;声音越来越大,轰隆轰隆地穿过山洞,震耳欲聋。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试着写一写火车来时的样子和声音,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轨道上奔驰着;声音越来越大,轰隆轰隆地穿过山洞,震耳欲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同步练习
一、基础与运用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答案】潮头;逐渐;顿时;笼罩;依据;宽阔;潮水;滚动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渐、顿、笼、据、阔、潮、滚”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潮头、逐渐、顿时、笼罩、依据、宽阔、潮水、滚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比一比,组词语。
潮 堤 渐 犹 震
嘲 提 惭 优 振
【答案】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潮水、大堤、逐渐、犹如、地震、嘲笑、提出、惭愧、优秀、振动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选词填空。
(1)宽阔 宽广
① 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②做人要有 的胸怀!而他的胸怀就如天空和大海一样。
(2)屹立 耸立
①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
②珠穆朗玛峰巍然 在我国西南部。
【答案】(1)宽阔;宽广
(2)屹立;耸立
【知识点】词形;词义
【解析】【分析】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宽广:面积或范围广大的,无界限。耸立:重点在高,高高地直立。屹立:重点在稳,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多用于人或精神。
故答案为:(1)①宽阔;②宽广;(2)①屹立;②耸立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1观潮)选出加点字意思和所给词语中相同的一项。
(1)天下奇观( )
A.悲观 B.景观 C.观潮 D.道观
(2)横贯江面( )
A.贯穿 B.连贯 C.万贯 D.鱼贯而入
【答案】(1)B
(2)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1)天下奇观:应为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A:悲观(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B:景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C:观潮(看,察看) D:道观(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 (2)横贯江面:就是横跨过江面的意思。贯:穿,通,连 。A:贯穿(穿,通,连 )B:连贯(连接,沟通) C:万贯(古代穿钱的绳索)D:鱼贯而入(连珠成串)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5.(1观潮)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填序号)。
A.__________鼎沸 B.风平__________ C.浩浩__________
D.水天__________ E.__________浪吼
F.__________地裂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内容给词语分类。
①形容人多:
②描写潮水的声音:
③描写江面或潮水的样子:
(3)选词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湖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江面上, ,湖水声如 。海堤上 ,听不出他们在说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答案】(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A;EF;BCD
(3)B;E;F;A;D
【知识点】词形;词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2)考查补写及分类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A.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B.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C.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D.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E.风号浪吼:海上的风声大得像是在嚎叫,浪声大得像是在吼叫,形容风浪十分巨大。风号浪吼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人处于险恶的环境,或者是人们面临的危机情势。 F.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①A ②EF ③BCD(3)B、E、F、A、D
【点评】(1)、(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按要求写句子。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照样子,写句子)
(2)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缩句)
(3)钱塘江大潮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答案】(1)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2)江面上笼置着薄雾。
(3)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扩写、缩写句子;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夸张(“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的说法。)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1)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2)江面上笼置着薄雾。 (3)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点评】(1)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3)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这句话把 比喻成 ,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 。
(2)形象的比喻可以让句子增色不少,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补充下列句子。
雨越下越大,好像 。
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儿徐徐飘落,如同 。
一颗颗葡萄犹如 ,又仿佛 ,真是漂亮!
【答案】(1)隆隆的响声(潮声);闷雷;气势宏伟
(2)无数颗断线的珍珠洒落下来;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一颗颗紫色的水晶球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隆隆的响声(潮声)、闷雷、气势宏伟
(2)无数颗断线的珍珠洒落下来、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粒粒晶莹的珍珠、一颗颗紫色的水晶球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二、阅读与理解
8.(1观潮)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C.从上到下 D.从下到上
(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 和 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③我能通过“ ”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 的特点。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1)B
(2)样子;声音;非常高,而且很整齐;是白色的,水势很急;山崩地裂;声音巨大
(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
(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5)A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从远处传来、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到近写黄山日出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4)第一个分句考查比喻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特点。形容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词语有很多,写出两个即可。(5)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B(2)1、样子 2、声音 3、非常高,而且很整齐 4、是白色的,水势很急 5、山崩地裂 6、声音巨大(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5) 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分类词语的能力。(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
9.(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一课时 练习)课外阅读。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_____。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_____,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_____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答案】(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寻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及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突然、一瞬间、转眼间
(2)人山人海
(3)水平如镜、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4)时间、地点、人物、天下奇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三、综合表达
10.(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精练:6.观潮)成语接龙。
水天相接— — —
漫天卷地— — —
【答案】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地老天荒;荒芜人烟;烟消云散
【知识点】成语;观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能力。通过词语接龙记忆词语。如:水天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漫天卷地—地老天荒—荒芜人烟—烟消云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11.(1观潮)请你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试着写一写火车来时的样子和声音。(选做题)
火车越来越近, 。
【答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轨道上奔驰着;声音越来越大,轰隆轰隆地穿过山洞,震耳欲聋。
【知识点】句子排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试着写一写火车来时的样子和声音,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轨道上奔驰着;声音越来越大,轰隆轰隆地穿过山洞,震耳欲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