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卷二 信息性阅读专题
(90分钟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1分)
从原始群居,到组建家庭,再到建立国家,人类的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是同步的。每个人所隶属的国家,与他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人们必须付出爱心,勇于斗争。历史经验表明,爱国家既是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义务。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或载于史册,或传于口头,汇成人类的一座精神宝库。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或团结一致,奋力抗敌,或以一己之力,努力抗争。《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几句便是当时人民保家卫国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楚国臣子屈原心系国家兴亡,当看到某些贵族变质时,他忧心忡忡,在《离骚》中写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当时,外敌压境,内奸恣肆,屈原宁愿以身殉难,也不降敌求荣。他在《离骚》中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作为爱国主义文学的不朽篇章,与屈原的名字一起,留芳人间,千古不朽。
从古到今,爱国主义始终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照耀着人类正义事业的征程。
在古代,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明清以前,小说尚不发达,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大量的爱国主义诗词深入人心,广为传诵。宋代岳飞的《满江红》以慷慨激昂的笔触,抒写他抗敌报国的情怀。宋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不是空洞的表白,而是舍身报国的誓言。
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写有散文《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当时,战争频仍,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他迫不得已暂时离乡而去,但内心对家国的眷恋之情却挥之不去。他在这篇散文中写道:“雄伟的黄河,神秘的扬子江哟……这样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么能够离开你们!”这篇散文体现了一个现代文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巴金的心永远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作品也是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
文学作品只有抛开“小我”的情感欲望,关注人民疾苦、国家命运,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文学价值,才能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体现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民族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在推动民族和国家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社会、对人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之,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体现,应当成为每个作家的不懈追求。
(摘编自穆陶《爱国主义与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当国家面临困境时,人们应付出爱心,勇于斗争,原因之一是改变国家现状有益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B.明清以前,我国涌现出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受篇幅较长的影响,爱国主义小说流传于世的较少。
C.《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可谓现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赞颂国土的文字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
D.作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在作品中反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文章第一段先阐述爱国主义的内涵,再阐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接着指出爱国故事的流传方式和意义。
B.文章第二段先总后分,分述部分先阐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悠久,再阐述古代爱国主义的体现。
C.文章以岳飞、文天祥的诗词和巴金的散文为例,有力地论证了爱国主义始终植根于人们心灵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着重阐述了当下怎样正确看待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一段也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并不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有了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B.《诗经·秦风·无衣》体现了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行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个人的爱国情怀。
C.由《离骚》可以看出,当时楚国面临外敌压境、贵族变质、奸臣当道等问题,屈原对此忧心忡忡。
D.在穆陶看来,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疾苦、国家命运的,反映其他主题的作品不能成为优秀之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1分)
在中国古代,暴雨积水导致城市内涝的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已上”,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清朝震钧撰写的《天咫偶闻》记载,光绪十九年六月,北京城的内涝情况较光绪十六年时更为严重,“一连三日,大雨如注……有四围皆水,不能出户,举家升高,断炊数日者”。
除暴雨积水导致城市内涝外,洪水倒灌城市也是导致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相对于洪水灌城而言,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虽然较多,但在所记载的古代城市内涝中所占比重远比洪水灌城导致的内涝低。在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关于“河水涨溢”“大水入城”“水入州郭”“水溢入城”“洪水泛城”的记载远比城内暴雨积水的记载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文献记载本身的取舍,对于易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的洪水灌城更加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可更好地应对多数情况下因暴雨导致的积水,使因此导致的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更低,程度较轻。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组成,通过疏导与调蓄的方式疏解内涝。
城内沟渠大致可分为明渠与暗沟,又可分成天然沟壑和人工管渠道。中国古代城市很早便开始运用沟渠疏排城内积水,在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较完整的沟渠排水系统。学界一般认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城市沟渠排水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在古代城市中,大量的人工管渠道和天然沟壑作为排泄内涝的重要通道。
城市水系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天然水系,也包括人工运河、护城河等,不仅有疏导内涝的作用,还兼具调蓄功能。古人对城内湖泊、壕池与河流等的疏导与调蓄功能很早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如《汉书·沟洫志》中就有“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的记载。
此外,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的运用亦是疏排积水的重要方式,但因耗力耗时,所起作用有限。北宋时,东京城汴河上设置有泄水斗门,通过斗门启闭节制水流,如王士俊《汴城开渠浚壕记》中所言“水门启闭,各有宣节”。城市内部沟渠、河道等排水不及时,人们往往还会利用水车人工排水。实地考察表明,中国古代小城镇街道有的完全是天然泥路,有的虽然铺石块为路街,但其间的缝隙并不勾浆,这些路面都能使雨水自然渗透。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如排水系统便是排涝系统,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时常是阶段性的“以人治水”,而非常态性的“制度治水”;都城与地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等。但总体上来说,古代城市可以较好地疏导内涝。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当遭遇极端天气或者长期大面积降雨时,这些措施则往往难以保证效果,这也是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仍不时出现内涝甚至严重涝灾的原因。
(摘编自蓝勇、张亮《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城市内涝是一个历史问题,古代人们治理内涝所积淀的丰富经验,成为现代城市设计排水系统的指导思想。
B.产生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暴雨积水,二是洪水倒灌。相较而言,洪水倒灌给城市造成的危害更大。
C.古代城市已有较为科学的排水系统,如果不是遭遇极端天气或长期大面积降雨,城市内涝能及时得到疏导。
D.古人治理城市内涝通常是实行人治,积水就治,缺乏制度性、常态性,导致城市内涝总不能得到彻底治理。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文章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城市内涝的原因和排涝方法,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谨态度。
B.文章以城市内涝原因为基础阐述古代城市的排涝方法,并就二者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先指出内涝原因,再分析排涝方法,后指出不足,分析排涝方法时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
D.文章既肯定中国古代城市排涝的科学性,又指出它的局限性,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利用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排水系统疏解内涝,体现了中国古人城市治理的高度智慧。
B.运河、护城河、天然水渠、城内湖泊等既有疏导的作用,又有调蓄的功能,城市水系在排涝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C.机械排水利用人工耗时耗力,透水型地面渗水耗时,两者虽是城市疏排积水的重要方式,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D.中国古人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有许多先进之处,但也存在认识单一等不足,如将排水系统简单地认作排涝系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30分)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出彩人生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2020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1.5亿人次。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职业选择丰富多元。中国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工即农”的就业选择一去不返,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7%,比十年前增长13.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涌现出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通过留学、务工、旅游、考察等方式,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
图1 1949年至2020年中国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
图2 1978年至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发展情况
年份 出国留学人 员数(人) 学成回国留学 人员数(人) 年份 出国留学 人员数(人) 学成回国留学 人员数(人)
1978 860 248 2000 38989 9121
1980 2124 1223 2005 118515 34987
1985 7144 3880 2010 284700 134800
1990 19352 2099 2015 523700 409100
1995 21934 5090 2019 703500 580300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让青年在基层留得安心,考验着各个地方引才政策的温度和落实的力度。 据统计,2021年我国共招募10829名“三支一扶”人员帮扶乡村振兴,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比如,湖北、海南等对脱贫户毕业生加分并优先招募,广东、福建将报名范围拓宽到港澳台籍毕业生。还有些省份通过强化资金配套、落实社会保险待遇等政策让支扶人员可以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如广西、四川等建立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补充保险体系,云南、贵州等给予支扶人员年终奖或一次性奖励。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将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招募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倾斜,并紧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挖掘基层事业发展急需紧缺岗位。
(摘编自《让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人民网2022年7月11日)
材料三:
“我想让祖国的天空变得更蓝。”就是这样一个少年时的梦想,让刘屹决定放弃美国梦,回到祖国,用智慧和实干追逐自己的中国梦。
刘屹出生于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008年8月,他怀着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工作,与已经就职于美国武田制药公司的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2009年,他在池州贵池工业园成立了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在国外,感觉自己从事的只是一份职业;回国后,感觉自己从事的是一份事业。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成长,非常快乐;看着企业一天天壮大,也非常快乐。”刘屹说。
为了根据国内柴油机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究,刘屹和他的创业团队放弃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验证产品,他经常奔波在消费者和公司之间,一天行程上千公里是家常便饭。饿了,在服务区吃个盒饭;困了,在车上打个盹。虽然回国后工作忙得多、累得多,但刘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
5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汽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尾气净化产品的开发,打破了国外在汽车尾气处理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结束了中国在汽车尾气处理领域严重滞后的历史,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汽车环保产业的差距由近20年缩减至10年。
(摘编自《中国青年创业故事》)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1978年~199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之后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总体上持续提升,其中,2000年毛入学率接近40%。
B.2010年至2020年,我国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各阶段毛入学率总体上呈提升态势,其中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提升幅度最大。
C.在1990年、2000年等年份,国外推出高端人才吸引政策,因此,在这些年份,我国学成回国人员数与出国留学人员数之比低于1∶2。
D.留学是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学成回国人员数与出国留学人员数的比例逐年提升。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在新时代,我国加强对各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学生等群体的受教育权益。
B.现在,中国青年择业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意端“铁饭碗”,很多青年从事新兴职业,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
C.2021年,我国招募了一万余名“三支一扶”人员,各地也出台支持政策吸引人才;2022年,我国将招募更多“三支一扶”人员。
D.刘屹从美国回国后,走上了创业路,他的公司开发出汽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尾气净化产品,为我国汽车环保产业做出了贡献。
9.刘屹创业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材料三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28分)
材料一:
航天事业是高风险事业,我们在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航天活动中的风险因素,了解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人类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卫星、飞船被发射入轨,使得地球附近的太空不再空旷。然而,人类制造的机器设备都有着设计上的使用寿命,各类航天器也不例外。当航天器出现故障,或者达到了使用寿命——电源、燃料被耗尽,航天器便无法继续运作,人类也会失去对它的控制。这时,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航天器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空垃圾”。
失效的航天器数量很多,当这些失控的航天器互相碰撞或者由于残余燃料爆炸等而解体时,还会产生大量新的空间碎片,这些在太空中飞速飞行的物体会对正常工作的航天器产生巨大威胁。宇航员之所以能在飞船中轻舞,是由于他和飞船在同一个轨道上,即具有相同的速度、高度和轨道角度。一旦轨道参数不同,两个不同轨道上的物体将存在巨大的相对速度,这种差值速度可能比飞行的子弹的速度还要快得多,使得任何一小块碎片都可能具有彻底摧毁一颗卫星的能量。
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存在巨大威胁。对于已经形成的太空垃圾,在现有技术下进行回收和清理是困难的,且在经济上无法承受。因此,各国只能通过监控空间残骸的轨迹并调整正常工作的航天器的轨道来实现对太空垃圾的规避。太空垃圾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如果太空遍布太空垃圾,那么任何一国的航天器都无法安全飞行。因此,各国应尽可能地共享太空垃圾的轨道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正常卫星与太空垃圾发生碰撞,进而避免产生更多新的太空碎片。更为关键的是,各航天国家需要正确处理政治军事矛盾,以免因为国家间的冲突加重太空环境的污染。美俄等具备先进太空技术的国家都拥有主动摧毁在轨航天器的能力,如果这些国家因为军事冲突对敌对国家航天器进行大规模的打击,可能导致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空间碎片。而这些碎片又会与其他在轨物体碰撞产生连锁反应,最严重时有可能使人类丧失进入宇宙空间的能力。因此,各国需要在技术、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加强合作,才能保护我们的太空环境,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摘编自卢天宇《航天事业的重要挑战:如何有效处理“太空垃圾”》)
材料二:
两百年以来,在靠近地球的各条空间轨道上,已经聚积起了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卫星”——从单个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遗忘的、谁也用不着的废物,为了保证空间轨道塔的安全,应该侦察出这些东西,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清除掉。
幸运的是,在那些过了时的空间轨道堡垒上,恰好装备着各种适合这种用途的、极其出色的设备。它们上面原有的那些被用来发现正在靠近的远程火箭的雷达,完全能够轻而易举地截获各种“污染”宇宙的东西。然后,它们可以发射激光,将有些“卫星”烧成极细的尘埃,而那些大一点的“卫星”,则被迁移到更高的、比较安全的空间轨道上去。至于某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那就把它们恢复原状并送回地球。
至于大量的、必须在离地球不很远的轨道上工作的各种有用的卫星和空间站,那就得仔细检查它们的空间轨道,并在某些情况下加以改变。不言而喻,同所有经由人类之手创造出来的东西一样,空间轨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陨石的袭击。每一天,安装在它上面的各种测震仪,都会记录下这些冲击。在最坏的情况下,空间轨道塔自身某个部位甚至会被击断。
(摘编自亚瑟·克拉克《天堂的喷泉》【注】)
【注】《天堂的喷泉》是“硬科幻”的代表作之一。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以严格的技术推演和对发展道路的预测,描写极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被称为“硬科幻”。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所谓太空垃圾,指的是在地球附近的太空中,那些达到了使用寿命而无法继续运作、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各类航天器。
B.航天器所产生的太空垃圾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安全有着巨大威胁,但我们可借助激光等现有技术对其进行完全清除。
C.航天器进入太空之后,一旦发生故障,危害极大,甚至无法运作,地面人员也无法对其进行修复,只能任其变成太空垃圾。
D.卫星和空间站都有自己的空间轨道,只有当它们脱离自己的轨道时,才会受到陨石的袭击,但损伤程度大小不等。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 )
A.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回收和清理太空垃圾是困难的,但科学家有办法规避太空垃圾的撞击,避免产生更多新的太空碎片。
B.处理太空垃圾需要各航天国家通力合作,特别是在政治军事领域,一定要避免军事上对敌对国家航天器实施打击的冲突。
C.对于聚积在靠近地球各条空间轨道上的“卫星”材料,我们都认为是无用的,并早已把它们遗忘了,需要将其清除干净。
D.未来在处理太空垃圾时,那些过了时的空间轨道堡垒上装备着的极其出色的设备,如雷达等,完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2.材料二哪些方面体现了“硬科幻”的特征 请简要分析。(1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明清以前,小说尚不发达”可知,“受篇幅较长的影响,爱国主义小说流传于世的较少”理解不准确。
2.【答案】C
【解析】A“先阐述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错误。第一段先阐述人类的发展过程,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出现与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B对分述部分的思路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分述部分先阐述在古代,人们为保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团结一致,奋力抗敌;再阐述在古代,人们为保卫自己国家的利益,以一己之力,努力抗争;这两部分能共同论证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D“着重阐述了当下怎样正确看待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理解错误。文章末段着重阐述了爱国主义在当下的作用和文学作品怎样体现爱国主义思想。
3.【答案】D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第一句话,如果文学作品不反映人民疾苦、国家命运,就不能最大限度实现文学价值,不能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穆陶强调的是两个“最”。显然,“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疾苦、国家命运的,反映其他主题的作品不能成为优秀之作”绝对化了,与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的意思不符。
4.【答案】C
【解析】A古代人们治理内涝所积淀的丰富经验影响了后人设计排水系统,具有参考作用,不能说是指导思想。B洪水倒灌容易给城市造成巨大影响,但不能就此认为洪水倒灌就一定危害更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D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5.【答案】B
【解析】文章阐述古代城市的排涝方法时,并没有以城市内涝原因为基础,二者是并列结构,也没有就二者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证。
6.【答案】B
【解析】城市水系是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据此认为它对城市排涝起到了关键作用。
7.【答案】B
【解析】A“接近40%”与图1信息不符,由图表可知,应为“超过40%”。C“在1990年、2000年等年份,国外推出高端人才吸引政策”在图2中看不出,属主观臆测。D不能根据图2中几个时间节点的情况推断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成回国人员数与出国留学人员数的比例是逐年提升的。
8.【答案】B
【解析】“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意端‘铁饭碗’”不准确。由材料一第三段中“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可知,现在的中国青年还是青睐“铁饭碗”的。
9.【答案】①理想远大。他从小树立了“让祖国的天空变得更蓝”的理想,这一理想为他提供了精神动力。②学历高,见识广。他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又赴美留学,在美工作,这些经历使他拥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广阔的视野。③吃苦耐劳,忘我奋斗。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长途奔波。④团队奋斗。他和团队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取得傲人成绩。(每点4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思考哪些因素有助于刘屹创业成功。考生既要关注刘屹的创业过程,也要关注其求学过程;既要关注内因,也要关注外因。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答题要点。
10.【答案】C
【解析】A没有利用价值的各类航天器属于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不仅仅是这些。B根据“在现有技术下进行回收和清理是困难的”的信息可知,现有技术不能对其进行完全清除。D“只有当它们脱离自己的轨道时,才会受到陨石的袭击”分析错误,处在任何轨道的航天器都会有这个风险,并不是只有当它们脱离自己的轨道时才有这种情况。
11.【答案】C
【解析】范围失当。并不是所有靠近地球各条空间轨道上的“卫星”材料都是无用的,无用的只占其中的四分之三。
12.【答案】①材料二所描写的太空“卫星”、空间站等都是已经实现了的科学现实。(7分)②材料二中,对太空垃圾的处理方法对人类解决太空垃圾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材料二中提到,把报废的“卫星”“迁移到更高的、比较安全的空间轨道上去”,这种方法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各国只能通过监控空间残骸的轨迹并调整正常工作的航天器的轨道来实现对太空垃圾的规避”非常相似。(7分)
【解析】体现“硬科幻”的特征,首先要根据注释内容,明确“硬科幻”的特征是什么。其特征是以多学科为基础,严格推演和预测,新技术、新发明可能实现。材料二中已经实现的科学技术可以作为特征之一,有科学基础的预测也可以作为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