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突破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突破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28 07: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卷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前,英国人大量饲养家鸽,如肉鸽、赛鸽和信鸽等。在1914年8月8日英国议会通过的《国土保卫法》中,保障通信安全是一项重要内容。该法规定: 若无地方警察局局长的授权,任何人不得饲养或持有信鸽,亦不得从他国将信鸽带入英国。若未经合法授权违反本条例之规定,乃是犯罪行为。随着英国战时部队通信保障面临严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难题,《国土保卫法》增加了部分条款,以下即属犯罪行为:(1)打死、打伤或骚扰信鸽,持有不属于自己的信鸽,或者未经主人允许持有其信鸽;(2)发现信鸽死亡或者不能飞行,未及时将信鸽移交或送交附近的军事哨所或警察局,且未提供信鸽被发现的地点。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进入堑壕战模式,双方在数百千米长、数十千米纵深的堑壕体系中陈兵数百万,阵地位置极少发生变化,战线相对固定下来。因此,前线和总部位置相对固定的战场条件,弥补了信鸽难以准确向移动的军队发送信息的弊端。这无疑为陆军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通信保障方案。随着战事的进行,信鸽的军事价值使保护信鸽成为英国部队保障通信安全的必然选择。信鸽在此次战争中的使用大量地减少了信号员的伤亡。
——摘编自贾珺《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角色转换与形象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角色转换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信鸽在“一战”中的作用。(7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凡尔赛和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就使战胜国对战败国索取巨额赔款合法化,于是《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和其他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款;其二,对德国的领土安排和军事力量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权全部移交等,满足了法国、英国和日本的一些要求;其三,对波兰的复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和南斯拉夫国家独立的承认,部分尊重了民族自决权。但是凡尔赛体系留下的矛盾和问题也极为严重。这些问题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摘编自徐蓝《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体系建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影响。(9分)
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恪守中立”的立场,而当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美国政府则迅速向日本表示强烈不满。1月29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日本政府,指责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的中国居民区、商业区,“这极大地破坏了整个上海的和平,妨碍了这个通商口岸的商业活动,严重威胁着公共租界的安全”,要求日方立即停止在上海使用武力。1月31日,美国海军亚洲舰队7艘军舰被调往上海,以保护上海地区美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与合法利益,承担美国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地方的保护美国公民的责任。同时,美国政府再次呼吁其他国家与美国联合起来,以阻止破坏《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行为,“使中国被剥夺的权利及名义得以回复”。由此看出,美国东亚政策的侧重点是强调国际条约的基本原则,包含制约日本侵略的因素,反映出美国对东亚政策的新认识和新举措。
——摘编自王立新、张晓霞《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东亚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年初美国调整东亚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调整东亚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意义。(9分)
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波兰地处欧洲“心脏”位置,是欧洲的交通枢纽,向东可以进入东欧平原,向南可以直下巴尔干半岛,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对象。同时,波兰是英法的同盟国,除掉了波兰,可以解除德国西进时的后顾之忧。波兰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粮食丰盈的国家,占领了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战略物资和军粮供应。慕尼黑会议结束后,希特勒诱使波兰加入反共联盟,但波兰并未就范,反而在1939年3月底彻底倒向英法。于是,希特勒决定对波兰动武。1939年4月初,希特勒同意了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1939年8月31日晚,德国制造了格莱维茨电台事件。希特勒则以此为借口,宣称德国遭到入侵,下令进行反攻。9月1日,德国发动对波兰的突然袭击。波兰招架不住,要求英法立即履行原先对波兰的保证,在西线出兵,以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当天,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对波兰的进攻,并从波兰撤出一切军队,否则,英法两国将“毫不犹豫地履行自己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侵略波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进攻波兰的特点及影响。(7分)
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苏对抗并不对等,实际上,冷战的主导性因素在于美国,是美国支配了冷战的总体走势。战后美国政治经济策略的目标主要着眼于保卫其垄断地位,巩固其霸权。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之一是世界上的、已经工业化的国家结成联盟,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西欧和日本进行“经济重建”的同时,收到国际策略和国内方针的双重效益。美国与西欧的联盟,至少部分地由一种共同的自由主义政治观念和经济原则所维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所谓“美国精神”的传播和美国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渗透,致使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及全球,甚至大有以“美国梦”取代人类理想的趋势。正因为美国是1945年之后唯一拥有这一切综合优势的国家,它才能够实际上控制或主宰着25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中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绝大部分重要决策。
——摘编自孙庆《冷战的本质特点及其结局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得以主导冷战的因素。(9分)
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尽快从越南战场中抽身,1972年10月19日,尼克松政府实施了代号为“超大计划”的紧急军事援助行动,要求国防部在11月1日前向南越运送更多的装备,以提高南越的武器装备水平。该计划的武器清单中包含有29种陆军装备和7种空军装备,以及大量零配件、弹药和油料储备,总吨位达到82 797吨,总价值为5亿美元。按照尼克松的指示,美国国防部长莱德尔对“超大计划”的执行赋予高度优先权,各项物资的调拨与运输工作迅速展开。美国相关机构仅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实现了大批物资的装载和运输,推动了战争“越南化”进程,在密切与亚太地区盟友的合作关系的同时,加速了美国从越南抽身的进程。然而,获得大力援助的南越军队,仍无法与北越人民军相抗衡,终在1975年的越南统一战争中一溃千里。
——摘编自董大亮、田宗会《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超大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行“超大计划”的意图。(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的“超大计划”。(9分)
参考答案
1.(1)转换:从最初被严格管控到管控与保护并重。(2分)
原因:一战爆发后,英国战时部队通信保障存在困难;英国国内养鸽爱好者众多;战壕战模式下,信息收发位置相对固定,便于发挥信鸽的信息传递能力。(6分)
(2)作用:促进了战时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了作战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7分)
2.(1)背景:一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等等。(6分)
(2)影响:阻碍了战败国的发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一些民族国家的诞生;造成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利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等等。(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1)原因: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美国在华利益受到损害;美国主导下的华盛顿体系趋向瓦解。(6分)
(2)措施:向日本表示强烈不满,要求日军立即停止在上海的军事活动;派遣军舰赴上海;联合其他国家,以阻止日本破坏《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3分)
意义:声援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助于维护美国在华利益。(6分)
4.(1)原因:波兰的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控制和利用波兰的战略资源;拉拢波兰失败;等等。(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特点:周密策划;突然袭击。(4分)
影响:激化德国与英法两国的矛盾;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等等。(3分)
5.(1)特点:美苏对抗;美国主导;全面冷战;时间长;涉及地域范围广;等等。(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因素:企图称霸世界;与工业化国家结盟;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科技文化发达;等等。(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1)意图:提升南越军队战斗力,令其代替美军作战;实现越战“越南化”。(6分)
(2)评价:推动了南越军队的装备更新;加快了美国从越南战场撤离的速度;缓解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加强了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友之间的联系;未能阻止越南的统一大业。(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