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21: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被压扁”是特征,“沙子”是说明对象。
题目解读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明确说明内容
01
02
03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铱 彗星 潮汐
劫难 爆发 撞击
措施 陨石
追溯   二氧化硅
  

huì


zhuàng
bào
guī
cuò
jié
yǔn
潮汐:
尘埃:
抵达:
劫难:
趋势:
追溯:
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尘土。
到达。
事物发展的动向。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灾难;灾祸。
理解词语
明确说明内容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1.“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01
02
03
合作探究
判断依据
行文思路
比较阅读
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思考
判断依据
理解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学生在文中寻找根据,然后小组讨论。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分析。
行文思路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提示: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说明内容: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有》举“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的例子,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中举“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地球上的某些地方确实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拓展延伸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理解拟题的妙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