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创新班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创新班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19: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创新班段考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理论盛极一时而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同样是建成科学殿堂不可缺少的基石。比如:自然发生说。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污水会滋生蚊子,垃圾会滋生蚂蚁,尸体会滋生蝇蛆……由此提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
1688年,弗朗切斯科·雷迪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他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由此提出,生命源于生命,没有先前的生命就不会有新的生命。这被后人称作生源论假说。雷迪的生源论假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服。同时代的科学家列文·虎克等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通过某种微生物进行繁殖的规律。
然而,就在这时,新的瓶颈产生了,显微镜制造技术达到了极限,没有办法观察到直径不足1/40000英寸的微小生命。
1845年,约翰·尼达姆对于雷迪的假说是否适用藻类微生物表示怀疑。他设计一个实验:先把瓶子里的浸液煮沸,再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并用树脂封好,然后加热整个容器,以杀死其中所有的细菌。如果雷迪的假说正确,当浸液冷却下来之后,其中不会再出现新的微生物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经过一段时间,浸液中总会出现微生物。尼达姆得出结论:微生物并不依赖于已存在的细菌,而是从浸泡的物质中产生。
尼达姆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轰动一时。就这样,快被挤下历史舞台的自然发生说又被硬生生地拽了回来。
关键时刻生理学家阿贝·斯帕兰扎尼扭转了局面。他对尼达姆的实验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通过软木塞和树脂并没有完全排除空气,或者对浸液和上面的空气的加热并不足够?他用实验证明,如果将玻璃器皿颈部热熔来实现密封,然后把它放在沸水中加热45分钟,浸液中就不会再有微生物出现。
斯帕兰扎尼虽然对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给予彻底的反击,但是我们经常忘记,驳斥一个命题,并不等于证明与此命题相矛盾的学说的正确性。
批评者宣称,斯帕兰扎尼将浸出液在密闭管内煮沸45分钟,杀死了管内空气中的“活力”,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于是,战斗不得不再一次打响。有必要在确保空气中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构成成分不改变,并且没有干扰生命存在的物质的情况下,再次重复这些实验。
争论了近两百年后,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完美解决了这场争端。
首先,巴斯德用脱脂棉来过滤空气,处理过的空气不含有任何能够促进生命发育的物质,煮沸的浸液接触这样的空气后,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
接着,巴斯德用显微镜检测了作为过滤器的脱脂棉,发现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中,有各种可以被明确识别为细菌的物体。他证明,这些微生物散播到适合发育的溶液中能够产生生命。
他还证明了通过脱脂棉过滤的空气不能产生生命,并不是由于其成分发生任何超自然变化。如果不用脱脂棉,而是把长颈瓶的颈部拉长并向下弯曲(后世称之为“鹅颈瓶”),然后将其中的液体小心煮沸,再将管子充分加热以破坏进入管子空气中的细菌的话,那么无论将装置放置多久,其中的液体都不会产生生命。
原因很简单。尽管充满着微生物的大气和鹅颈瓶中的无菌空气间存在自由的流通,但是细菌不能朝上落,永远到达不了鹅颈瓶的内部。如果从鹅颈瓶弯曲处将管子截短,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就可以自由地垂直下降,那么原本放置数月仍然保持清澈且无生命的液体在几天内就会变浑并且充满生命。
赫胥黎对巴斯德的研究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实验和逻辑推理都堪称典范。由此,生源论有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而自然发生学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科学的舞台,从此在科学史上销声匿迹。
(摘编自《<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材料二:
过去大家都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现在不少人头脑里地球是个圆球,这批人也不对。但如果你以为前后两种认知错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你错的程度比他们加起来还深。
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们认真推论,且证据也不是光靠眼看所得,毕竟不少人的住地有杂乱山河、悬崖峡谷。但是地平说有些地方跟现实的观察无法对齐,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三点质疑:(1)各地星空不同;(2)月亮被遮挡时形成的阴影总是圆的一部分;(3)远方的船出现时都是桅杆先于船身。他认为:如果地球是平的,就无法解释这三点;但如果地球有弧度,一切就说得通。
地平说实际上没有这么不堪,因为地球的弧度每英里非常接近0。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完美球体的曲率,每英里约是0.000126。从0到0.000126,这就是人类花费千百年岁月走过的距离。
那么,世界是球状的吗?答得对,但它不是严格的几何球体。好多代科学家耗费无数心血,算出地球的扁率为0.0034。——人类又往前走了一点点。
更严格地看,椭圆地球观同样有瑕疵。1958年,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了我们这颗行星的形状,地球更像一个长得有点遗憾的水果。
在对错绝对两分的想象里,或许所有理论都注定是全错。可真正的过程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块理论木胎,就捧着它一直轻轻削扫,好传给下一代人。随着我们手艺越渐精纯,它的形状也在慢慢接近真相的模样。诚然,它从未完整,但不完整不等于全错。
(摘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错的层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尼达姆的实验结果之所以轰动一时,是因为他根据这一结果推出的结论,使得当时广受信赖的生源论假说遭受沉重打击。
B. 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优化了密封方式,确保了加热时间,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
C. 提出地平说的人们同样讲求证据,也并没有被眼前的复杂地貌束缚其思维,而是认真进行了推论,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D. 材料二最后一段,“理论木胎”是指那些虽原始粗糙却孕育着科学灵感的理论,“捧着它”体现科学家对这些理论的重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科学实验可以让人观测到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被观察到的特性。
B. 高精度的显微镜能观测更微小的生命,卫星能精准测量地球的形状,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巴斯德依靠严格的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决争端,自然发生说的败退说明其支持者对科学与逻辑存在排斥心理。
D. 科学知识随时间的推移和证据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对地球真相的探索也不会因地球精准绘形的完成而走到尽头。
3. 对于材料中使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们通过观察有限的自然现象推出自然发生说,其推理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方法本身是不够严谨的。
B. 尼达姆与亚里士多德在推理时都使用反证的方法:先假设反面论题为真,再设法推翻它以推出正面论题为真。
C. 批评者认为斯帕兰扎尼破坏空气中的“活力”影响了自然发生,隐藏前提是自然发生需借助空气中的“活力”。
D. 材料二讨论地球形状时使用排除法:逐一否定地平说、球状说、椭圆说等学说,进而得出地球像水果的结论。
4. 巴斯德实验观测到的一系列证据,有些指向驳斥自然发生说,有些指向证实生源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 怀特黑德曾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错误并从中获得进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雪山神庙
郭建国
我与你不期而遇,源于一个阴谋。你识不破接二连三的阴谋,源于你的善良和幻想。
从白虎堂到野猪林,从天王堂到草料场,处处埋伏着陷阱和暗箭。你能活着来到这里与我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你有所不知,你来到草料场之后,我就开始谋划如何帮助你。我职位不高,但在我的地盘,寻机暗中助你一臂之力尚可做到。
老军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你们交割时,他把火盆、锅子、碗碟都留给了你,当然,还有那个大葫芦。你可别小看这个大葫芦,它可是我们五百年前修来的信物。从草料场投东大路去二三里,你便可打酒吃,若没有这葫芦你就取不了酒,你若不打酒就不会在路上看见我。
你初次见到我时,心里肃然起敬,向我行礼道:“①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我不禁感叹,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果然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头戴毡笠子,花枪挑葫芦,脚踏碎琼乱玉,一股英雄气弥漫天地间。
这一刻,你以为打二斤酒、买二斤牛肉,回来美美吃一顿,在残破的草厅睡一觉,今天算是一个开门红。②就在你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拽上草厅门,锁了草场门,信步投东之时,三个鬼祟之人正在赶来的路上。大难临头,你却丝毫不觉。
三个鬼祟之人一路走来,早已成竹在胸,扬扬得意。五短身材,白净面皮,稀疏髭须的是陆谦,紫棠色面皮的是富安,走在后面的是差拨。差拨不停自夸,此计是差拨和管营推敲多日选定的。差拨无非是想事成之后,从陆谦这里多领几个赏钱。这草料场堆放大量草料,采用火攻,可把人烧得片甲不留。即使烧不死,也可按失火治你个死罪。
阻止三人的阴谋得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你暂避一时。我说过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明示上天加大风雪量,以此阻断一场阴谋。善举终会感动上天。风雪越来越大,吹得陆谦三人东倒西歪。一望无际的白雪,几乎没过三人的膝盖。风雪延缓了三人行进的速度,为等你赶回草料场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是,积雪把两间草厅压垮了,这是我想达到的目的,让你不得不离开草料场。
你想起半里路外的我,只拽得一条絮被,投我这里准备借宿一夜。你前脚刚走,陆谦三人后脚就到了。你来到我这里,环顾一圈,虽然破烂,但也算一歇脚之地吧。陆谦三人放了火,如果转身回沧州城,便不会撞见你。你们撞不见,就不会有厮杀。陆谦、富安来自东京,肯定不熟地理位置,必又是差拨主意,来我这里暂息,之后返回再细查。可见差拨职位虽低,心比蛇蝎更毒。
当你听得外面毕毕剥剥爆响,一个鲤鱼打挺,就壁缝看时,草料场刮刮杂杂烧着了。当你看见陆谦三人站在门外,明白了一切时,所有的愤怒和屈辱都汇集到了花枪之上。此时,我也义愤填膺,借助你,如天神下凡,向陆谦三人断喝一声。
向那些撒谎者、伪善者、阴毒者,奸贼、恶贼、泼贼戳去。看,那杆花枪如蛟龙出海,如风驰电掣,如火山爆发。报仇雪恨终有日,只争来早与来迟。
此时,我看见你气定神闲,真不愧是大英雄!③你丢下了葫芦,单提了花枪,径自投东去。我在你身后,祝福道:“林教头,你多保重。”
以后,④你奔赴梁山当好汉,再没回来看我。你曾经许诺为我烧钱纸,也没有兑现。
还有一件你不知道的事,你走后,奸贼高俅派遣沧州知府前来探查究竟。他们在我这里发现了陆谦三人的残骸,却寻不到你的踪迹,一气之下,一把火将我这山神庙付之一炬。
千年之后,也许是上天记得我的功德,人们没有忘记我的善举,为我又重修了庙宇,金甲披身,判官小鬼侧立两旁。最为可喜的是,人们也给你塑了金身,站在我的门前。
你依然是头戴毡笠,枪挑葫芦,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我愿与你永远在一起。但愿世间再无陆谦、富安、差拨这样的贼人,以及那样的风雪之夜。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具有总起全文的作用,概括了林冲一步步遭人陷害、发配草料场的原因。
B.本文第七段描写“风雪”这一自然现象,意在烘托“我”对林冲无处安身的忧虑之情。
C.本文结尾表达了对林冲的赞美,对陆谦等人的不满,对世间的美好期待等丰富感情。
D.本文语言别具一格,长短句、整散句顺手拈来,行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洗练。
7.文中划线的四句话是有关林冲的叙写,对这四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句,林冲希望自己得到神明的庇护,说明此时的他是个敬畏神明、安于现状的人。
B. 第二句,“盖”“戴”“拽”“锁”等一连串动作细节,表现出林冲做事很谨慎很细致的一面。
C. 第三句,说明林冲性格已经由先前的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转变为勇于反抗、嫉恶如仇。
D. 第四句,“再”“也”两个字,透露出林冲奔赴梁山的决绝和“我”对他没有兑现诺言的不满。
8. 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是《祝福》小说中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结合文本概述一处这样的突发事件并分析其作用。(4分)
9. 小说叙述主要交替使用了“我”和“你”两种人称,这样使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上①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②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留侯(张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争锋!”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冬,十月,上与布兵遇于蕲西。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上令别将追之。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叔孙通之谏易太子也,曰:“臣愿伏诛,以颈血污地。”烈矣哉!夫抑有以使之然者:高帝之明,可以理喻也;吕后之权足恃也;留侯、四皓之属为之羽翼,而诡随者惮高帝而不敢竟也。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犹有功,何惮而不争?呜呼!以面谀事十余主之通,而犯颜骨鲠也可使如此。上有明君,下有贤士大夫,佞者可忠,柔者可强,天下岂患无人材哉!匪上知与下愚,未有不待奖而成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①上:汉高祖刘邦。下文“太子”指刘邦嫡长子刘盈。②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秦朝末年四位博士,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上虽病A强载B辎车C卧D而护之E诸将F不敢G不H尽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 “承间为上泣言”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为”意思不同。
B. 西,名词用作动词,与《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相同。
C. 蚤,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都通“早”。
D. “矣”“哉”连用,有加重语气的作用,此处表达作者对叔孙通的赞叹。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淮南王黥布造反,诸将在商讨对策时都认为黥布并没有多大能耐,建议发兵攻打,消灭黥布。
B. 刘邦本打算命太子迎击黥布,而“商山四皓”认为太子不是黥布的对手,出战必败,建议推辞。
C. 刘邦出征时张良前来相送,叮嘱刘邦并提出建议,刘邦也嘱托张良,希望他能带病辅佐太子。
D. 叔孙通一贯阿谀,而在刘邦面前却能直言进谏,王夫之认为,臣子事主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2)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犹有功,何惮而不争?
1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在谏易太子这件事上叔孙通取得成功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次韵舍弟喜雨
黄庭坚
时雨真成大有年,斯民沟壑救将然。
麦根肥润桑叶大,春陇未锄蚕未眠。
奔走风雨连晓色,起寻佳句写由拳①。
李成②六幅骤雨笔,挂在东南楼阁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①由拳:地名。②李成:五代宋初绘画大师。
15. 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场春天的雨水预示着今年有好收成,将会拯救身陷艰难困厄的百姓。
B. 在这场雨的滋润之下,麦根肥硕润泽,桑叶碧绿肥大,一切欣欣向荣。
C. “未锄”“未眠”写农事与蚕的活动,说明这场雨下得稍早,有点遗憾。
D. 诗人流连于这美丽的春雨之中,高高兴兴地寻觅诗句来描绘由拳雨景。
16. 同样是写“雨”,黄庭坚的《次韵舍弟喜雨》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常在面对着酒与歌时感叹人生短暂,曹操也有同样的诗,比如《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2)小刚同学沉迷于网游,他认为这也算是学习之余的爱好。小刚的语文老师却指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祸患”“所溺”说的就是你的网游呀!
(3)古代诗人、词人常借助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写愁思或愁绪,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各题。
月为“夜明之神”,与太阳同辉。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像日月这样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族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是无缘祭享的。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 ①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族俗节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唐宋两代人赏月的情趣大不一样: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壮美,友朋千里,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月的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映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从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到如今家庭团聚、共吃月饼, ② 。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20~22小题
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 A 。
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其实,人设建构并不新鲜。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 B 。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 C 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
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但会带来很多问题。一者,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贴标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请分析材料中画横线的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创新班段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B “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错,根据材料一“斯帕兰扎尼虽然对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给予彻底的反击,但是我们经常忘记,驳斥一个命题,并不等于证明与此命题相矛盾的学说的正确性”可知,斯帕兰扎尼只是反驳了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不能等同于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2. C “自然发生说的败退说明其支持者对科学与逻辑存在排斥心理”错误。根据原文“赫胥黎对巴斯德的研究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实验和逻辑推理都堪称典范。由此,生源论有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而自然发生学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科学的舞台,从此在科学史上销声匿迹”可知,恰恰说明其支持者是被科学与逻辑说服,对科学与逻辑有着起码的尊重。
3. D “材料二讨论地球形状时使用排除法”错,排除法先假设可能存在的多种情形,然后将除正确项之外的各种可能加以排除,从而确定正确项。但材料二是随着认知的提升,逐步否定旧情形,接纳新情形,所用的不是排除法。
4. (1)驳斥自然发生说:①脱脂棉过滤后的空气无法使浸液腐烂或发酵。②空气进入鹅颈瓶却无法使液体产生生命。(2)证实生源论:①脱脂棉过滤出来的物质可以使溶液产生生命。②鹅颈瓶被截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液体后使其变浑浊。
解析:(1)“自然发生说”的观点是“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①根据原文“巴斯德用脱脂棉来过滤空气,处理过的空气不含有任何能够促进生命发育的物质,煮沸的浸液接触这样的空气后,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可知,脱脂棉过滤后的空气无法使浸液腐烂或发酵;②再根据原文“如果不用脱脂棉,而是把长颈瓶的颈部拉长并向下弯曲(后世称之为‘鹅颈瓶’),然后将其中的液体小心煮沸,再将管子充分加热以破坏进入管子空气中的细菌的话,那么无论将装置放置多久,其中的液体都不会产生生命”可知,空气进入鹅颈瓶却无法使液体产生生命。
(2)“生源论”的观点是“生命源于生命,没有先前的生命就不会有新的生命”。①根据原文“巴斯德用显微镜检测了作为过滤器的脱脂棉,发现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中,有各种可以被明确识别为细菌的物体。他证明,这些微生物散播到适合发育的溶液中能够产生生命”可知,脱脂棉过滤出来的物质可以使溶液产生生命;②再根据原文“如果从鹅颈瓶弯曲处将管子截短,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就可以自由地垂直下降,那么原本放置数月仍然保持清澈且无生命的液体在几天内就会变浑并且充满生命”可知,鹅颈瓶被截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液体后使其变浑浊。
5. (1)正确认识:①错误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②错误的层次有高下之分(或:不完整不等于全错)。(2)获得进步:①和错误观点展开论战,从中改进方法与逻辑。②对前人含有错误的理论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接近真相。
解析:(1)正确认识:①尼达姆、斯帕兰扎尼、巴斯德等科学家在不断地验证和推翻错误假说的过程中,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知,错误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②自然发生说激发了研究和批判,其错误之处推动了生源论的确认,所以科学错误往往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科学史上常见的理论,即便被证明是错误的,也可能为后来的正确理论奠定基础。由此可知,错误的层次有高下之分。
(2)获得进步:
①在材料一中虽起初的 “自然发生说”的观点被证明为错误,但通过与之展开论战,科学家先后提出生源论假说,斯帕兰扎尼和巴斯德更是通过实验和逻辑的严谨性,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且以更好的方法验证假设,逐渐推翻自然发生说的看法。由此可知,和错误观点展开论战,从中改进方法与逻辑。②在材料二中,描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地平说到地球是完美球体,再到椭圆地球观,反映了科学家们经历的理论改进之路,不断修正、完善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由此可知,对前人含有错误的理论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接近真相。
6.B 描写风雪的目的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D“‘我’对他没有兑现诺言的不满”说法错误。并没有表示不满。
8.示例一:①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1 分)这一“突发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不得不前往山神庙躲避风雪,引出下文林冲因暂居古庙避开火烧草料场之祸。(2 分)
示例二:草料场被放火烧了。(1 分)这一“突发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1 分)草料场被烧,林冲无处安身,便到山神庙栖身,这就为林冲偷听他们的对话提供了机会。(2 分)
(概述“突发事件”1 分,抽象上概括作用 1 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 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9.①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1分)本文以“我”为叙述主体,“我”指山神庙, 真实再现了故事情节,直接表达出对林冲的情感。(1 分)
②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1 分)本文称“林冲”为“你”,通过对话有利于展开叙写内容,深切表达对林冲的同情、关怀、赞美之情。(1 分)
③文本交替使用人称,便于人物对话交流,表达感情,使行文更加流畅富有变化。(1 分)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多样性、紧凑性和艺术性(1 分)。
(每点 2 分,其中①②点概括性表述人称作用1 分,具体结合文本分析1 分。第③点扣住“交替”,答出“行文富有变化”类似的意思给1 分,答出“增强叙述的艺术性”等类似的意思给1 分。)
10. ACE 句意:皇上您虽然患病,也要勉强乘上辎车,卧着指挥,众将领就不敢不尽力。
“上虽病”,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强载辎车”,“强”为状语,“辎车”为宾语,省略主语“上”,句意完整,C处断开;“诸将”为后句主语,前面E处断开。
11. B A.正确。“为”,向/因为。句意:(让她)趁机会向皇上哭泣请求说。/只是因为您的缘故。B.错误。“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军/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便会击鼓向西长驱直入了。/向西可以望到夏口。C.正确。句意:秦国也因为不早定扶苏为太子。/沛公您第二天不可以不早一点前来向项王请罪。D.正确。句意:真刚烈啊!
12. B “‘商山四皓’认为太子不是黥布的对手,出战必败”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可知,“商山四皓”是在权衡了太子出战的利与弊后做出推辞提议的,并不是判断太子必败。
13. (1)我考虑到这小子原本不值得派遣,还是我自己去吧!
(2)叔孙通知道自己肯定不会死,即使死了也仍会有功,他还会害怕什么而不抗争呢?
关键词:(1)“惟”,考虑,料想;“不足,不值得;“自行”,自己去。
(2)“即”,即使;“何惮”,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惮何”,害怕什么;“争”,抗争。
14. ①汉高帝贤明,能够接受合理的建议。②叔孙通在劝谏时表现出的刚烈和忠诚,感动了高帝。③群臣反对易太子,增强了叔孙通谏言的影响力。④太子和叔孙通有吕后、留侯等支持,而追随赵王的人不敢公开出面。
解析:①材料一中高帝听到进言后的表现,以及材料二中“高帝之明,可以理喻也”可以概括出汉高帝的贤明,这是进谏成功的重要因素。②结合两则材料对叔孙通进言的引用与评述可知其刚烈和忠诚的表现,感动了高帝,这是进言成功的有利因素之一。③群臣反对易太子,材料一有“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之句,材料二有“留侯、四皓之属为之羽翼”,均可看出群臣在这件事上的立场,增强了叔孙通谏言的影响力。④材料二有“吕后之权足恃也;留侯、四皓之属为之羽翼,而诡随者惮高帝而不敢竟也”,太子和叔孙通有吕后、留侯等支持,而追随赵王的人不敢公开出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秋季,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帝召集众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坑杀这家伙罢了,他有什么能耐!”这时,高帝正患病,想让太子前去进攻黥布。太子的宾客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大军,如果有功劳地位已不能再提高,如果没有功劳便从此遭受祸患了。你为什么不赶快去请求吕后,(让她)趁机会向皇上哭泣请求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擅长用兵。而我方众将领又都是过去与陛下平起平坐的旧人,(您)却让太子指挥这些人,无异于让羊去驱使狼,没有人会愿意听命于他。况且假使黥布知道,便会击鼓向西长驱直入了。皇上您虽然患病,也要勉强乘上辎车,卧着指挥,众将领就不敢不尽力。皇上虽然生病困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自己振作一下!’”于是吕释之立刻连夜求见吕后。吕后找个机会向高帝流泪哀求,照四位宾客的意思说了。高帝说:“我考虑到这小子原本不值得派遣,还是我自己去吧!”于是高帝亲自统领大兵向东进发,群臣留守朝中,都送行到霸上。留侯张良生了病,自己强撑身子起来,来到曲邮,见到高帝说:“我本应当随您出征,但实在病重。黥布那些楚国人剽悍凶猛,望皇上不要和他硬拼!”又建议高帝让太子为将军,监领关中军队。高帝说:“子房虽然有病在身,请勉强躺着辅佐太子。”这时,叔孙通是太子的太傅,张良代理少傅之事。冬季,十月,高帝刘邦与黥布军队在蕲西对阵。高帝怒声斥骂黥布,于是双方大战。黥布军队败退而逃,渡过淮河,虽然几次停住阵脚再战,但仍不能取胜。他只好与一百余人逃到长江南岸,高帝便另派一员将军继续追击。
高帝自从击败黥布归来,疾病更加严重,愈发想换太子。张良劝止未被接受,只好称病不过问政事。叔孙通劝谏说:“从前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废黜太子,另立奚齐,结果造成晋国几十年内乱,被天下耻笑。秦国也因为不早定扶苏为太子,使赵高得以用奸诈手段立胡亥为皇帝,自己使宗庙灭绝,这是陛下亲眼所见。如今太子仁义孝顺,天下都知道。吕后又与陛下艰苦创业,粗茶淡饭地共过患难,怎可背弃呢!陛下一定要废去嫡长子而立小儿子,我愿意先伏法受刑,用脖颈的血涂在地上!”高帝只好说:“你不要这样,我只是开玩笑罢了!”叔孙通又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一旦根本动摇,天下就会震动,怎么能用天下来开玩笑呢!”当时大臣中坚持反对的人很多,高帝明白群臣的心都不向着赵王,于是放下此事不再另立太子。
材料二:
叔孙通在劝谏改立太子的时候,说:“我愿伏法受刑,用脖颈的血涂在地上!”真刚烈啊!不过,他这样做也是有让他这样做的原因的:汉高帝贤明,可以用道理来让他明白;吕后的权势足以倚仗;留侯张良和“商山四皓”这类人成为他的支持力量,而诡秘追随赵王的人因忌惮汉高帝,没有人敢公开出面与叔孙通相争。叔孙通知道自己肯定不会死,即使死了也仍会有功,他还会害怕什么而不抗争呢?唉!连喜欢当面阿谀奉承曾经侍奉过十几位主人的叔孙通,竟然也能像这样冒犯君主的威严刚直进谏。在上有英明的君主,在下就有贤能的士大夫,奸邪的人可以变得忠诚,软弱的人可以变得刚强,像这样,怎么会担心天下没有人才呢?如果不是上等的聪明之人与下等的愚笨之人,则没有不靠众人帮助而成功的。
15. C “下得稍早,有点遗憾”错误,“春陇未锄”,因为有了雨水,可以开锄了;蚕尚未眠,正是大食桑叶、健硕成长时,有了雨水滋润,桑叶才“大”,因此,这是及时雨,是“喜”雨,没有遗憾。
16. ①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好雨知时节”;黄诗运用比喻手法,将雨景比作李成的《骤雨图》。②杜诗写雨,“细无声”先写听觉感受,再写视觉感受;黄诗主要写视觉感受。③杜诗描写夜间云厚雨足,晓来花重锦官的景象,借景抒情;黄诗由雨对农事的影响写到观赏由拳雨景,借事抒情。
解析:①从修辞看,“好雨知时节”,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赋予雨以人的特点,杜诗运用拟人手法;而黄诗“李成六幅骤雨笔”,此时下雨的景象就像李成绘就的六幅《骤雨图》。运用比喻手法,将雨景比作李成的《骤雨图》。
②从写景角度看,杜诗写雨,“细无声”写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先写听觉感受。后两联再写视觉感受,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而黄诗直接写雨大,“麦根肥润桑叶大”“风雨连晓色”等,主要写视觉感受。
③从抒情方式看,杜诗侧重用细腻的笔触和意象化的手法表现雨的悄然以及雨后的景象变化,如描写夜间云厚雨足,晓来花重锦官的景象,营造了一幅生动的夜雨春景图,借景抒情,抒发对滋润万物雨水的赞美;而黄诗重在描绘自然景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充满时代背景与生活况味,以对由拳雨的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来表现雨带来的丰年兆头,借事抒情。
17. (1)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8. ①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②中秋节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一般百姓是无缘祭享的……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可知,月亮已不再如从前那么神圣,故可填“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第②空,根据前文“从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到如今家庭团聚、共吃月饼”可知,是说中秋节节俗的变化,故可填“中秋节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19. 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盖不住宋人的伤感,他们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掩映……伤感”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掩盖……伤感”;二是偷换主语,前句主语是明月的清光,而“常常发出……浩叹”的主语是宋人,可在“常常发出”前面加上“他们”。
20. A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B数不胜数/比比皆是 C以偏概全
【解析】A处,依据“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可知,人设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一个人的形象,故此处可填“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等。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的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B处,依据“人设建构并不新鲜”“回溯文学艺术长廊”可知,文学艺术方面人设打造的数量很多,故此处可填“数不胜数”“比比皆是”等。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C处,依据“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可知,人设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打造的,所以对于“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然有点片面,但也是有道理的,故此处可填“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
21. C 【详解】文中“贴标签”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贴标签”在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往物品上贴标签,而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指简单粗暴地用人设去定义、概括一个人。故此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有批判、反感之意。A.特定称谓;B.突出强调;C.特殊含义;D.反语、讽刺。
22.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设比作“甘蔗”,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详解】①“甘蔗没有两头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人设”是本体,“甘蔗”是喻体,“甘蔗”是甜的,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同时,如果吃多了也会感觉腻,再结合“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以及后文人设的弊端可知,“甘蔗”的比喻生动形象突出人设给人带来“红利”(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和“人设崩塌”的可能危害。
②“甘蔗没有两头甜”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简练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易于读者理解。
23.作文
解题:1.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出自《孟子·尽心》
【大意】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定,顺天命接受正常命运;所以懂得天命的人,不会让自己站在危墙下面的。推行大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非正常的命运。”
2.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原文】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曾经,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老师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不在我这一边,那么,即使对方是一个卑贱的人,我也不会去威吓他。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的确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
【审题分析】
一、材料解读
材料提供了两句名言,分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避险智慧。它倡导人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危险,并主动避开,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或危险处境,是从个体安危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珍视以及对风险的理性规避。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传达出一种为了追求道义、真理而勇往直前、不惧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无畏精神。这里的 “道” 代表着正义、理想、信念等崇高的价值追求,凸显出个体在面对大义时的坚定抉择与勇敢担当,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坚守与践行。
二、立意角度
辩证统一:可以探讨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理念,保障自身安全与稳定;但在关乎大义、真理与社会责任面前,则要有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与担当。例如,在和平时期努力发展自我、避免无谓风险,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机或正义需要伸张时,则挺身而出。
避险与担当的抉择: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分析何时应遵循避险原则,何时应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去追寻更高的价值追求。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学家们一方面要避免一些鲁莽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危险尝试(不立危墙之下),但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攻克重大难题,又需要有不怕失败、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往矣)。
时代背景下的思考: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探讨两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如在信息爆炸、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人们既要有识别不良信息与危险诱惑的能力(不立危墙),也要有坚守主流价值观、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的责任感(往矣)。
个体与群体: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角度立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侧重于个体的自我保全,而 “虽千万人,吾往矣” 可理解为个体为群体利益而奋勇向前。思考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平衡自我保护与群体担当,如何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群体的进步贡献力量。
【范文】
志之所趋,无畏无惧
自古以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两句箴言,犹如两面镜子,映照出人们面对挑战时的不同态度。一者倡导规避风险,一者则强调勇往直前。然而,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究竟应如何抉择?
规避风险,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不愿生活在一个安稳无虞的环境中呢?“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正是基于这种对安全的渴望。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应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教会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祸端。
然而,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正是检验我们勇气和决心的时刻。这时,“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句话所蕴含的,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即使前方道路崎岖,充满荆棘,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前行。
历史上,无数先贤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孟子本人,就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宣扬儒家学说,即使面对权贵的排挤和打压,也从未退缩。他的这种精神,正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当然,我们提倡勇往直前,并非鼓励盲目冒险。真正的勇气,是建立在智慧和判断的基础上的。在决定前行之前,我们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制定周密的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保持坚定的信念,又确保自身的安全。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规避风险和勇往直前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我们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有时,规避风险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有时,勇往直前则是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两句箴言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生智慧的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保护自己;二是追求理想,勇往直前。只有当我们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让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保持警惕,又勇往直前。让我们的生命因为智慧和勇气而更加精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