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7: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书斋便是文人墨客放牧思绪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作者的志向与情怀得以呈现,或自勉自强,或自嘲其短。从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到沈从文的“窄而霉斋”,这些书斋有时作为作者的抱负写照,有时则是心灵的寄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2.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3.
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4.
昆山人(江苏昆山),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自幼刻苦读书,九岁时即能写文赋诗。然而仕途坎坷,连续八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能中第。因此,他选择迁居嘉定安亭江边,并在那里教授学生,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才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被授予县令职务。然而,他的一生中始终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作者介绍」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学识渊博,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他的散文风格源于《史记》,同时汲取了唐宋八大家的精华。他的文风朴实,情感真挚,因此被誉为“明文第一”。姚鼐,作为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重要桥梁。
「作者介绍」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的家族原本居住在昆山的项脊泾,他将自家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这座书斋不仅是归有光家庭变迁的见证,更是他个人身世遭遇的缩影,记录了他的家族兴衰、身世沉浮,以及他的希望与梦想、喜悦与悲伤。
“志”是文体的一种,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三十岁之后,他又补写了附记。
「解读题目」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2.
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1.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
归有光主要活跃于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存在昏庸腐朽的现象,而归有光身处清贫,却敢于正视现实。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时代的矛盾,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常常从身边的琐事入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
「探寻背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日的,原来的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一丈见方
渗漏
雨水往下倾泻
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照到阳光
指阁子北面,因为这阁子是“北向”的
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
n做v,砌上垣墙
明亮的样子
第一段:
文言翻译
项脊轩曾是南阁子,屋内空间狭小,仅一丈见方,仅能容纳一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和墙上的泥土存在渗透和漏水的现象,每当移动书桌时,都会发现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挪置。由于屋子朝向北方,无法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到中午屋内就变得昏暗。我稍微对其进行了一些修缮,解决了屋顶和墙壁的渗漏问题。在阁子的北面开设了四扇窗子,并在四周砌上围墙,利用北墙反射南来的阳光,让室内明亮起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栏杆
增加光彩。
胜,美
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
静静地独自端坐
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树影摇动的样子
第一段:
我又在庭院里种植了兰花、桂树和竹子等植物,这些植物的点缀使得原本朴素的栏杆也增添了几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在室内悠闲地长歌欢吟,时而静坐聆听自然界的声音。庭院和台阶都静悄悄的,偶尔有小鸟飞来啄食,即使有人经过,小鸟也不会受到惊扰而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树影摇曳,这一切景象令人心生欢喜。
文言翻译
「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
修葺前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老旧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修葺后
「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
修葺后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不漏明亮
兰桂竹木,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
幽雅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啄食
宁静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好学善思
怡然自得
总说:珊珊可爱
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多可喜)
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等到伯、叔分家
等到
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
越过厨房去吃饭
不久后
一共两次
老妇人
去世的祖母
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
内室
在此以前
第二段:
然而我在项脊轩居住时,经历了许多喜悦与悲伤交织的事情。在此之前,庭院的南北两面是通透的,形成一片连贯的空间。然而伯父和叔父们分家后,院落内外增设了许多矮小的院墙,导致空间被割裂,处处设障。东家的狗会对着西家狂吠,客人要穿过厨房才能到达餐厅,而鸡则在厅堂中栖息。庭院中先用篱笆隔开,后来甚至砌起了高墙,这样的变化一共发生了两次。曾经有一位老婆婆在这里居住过,她是我已故祖母的婢女,曾经为两代主人哺乳,我母亲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与内室相连,先母也曾来这里小住过。
文言翻译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你的
第二段: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 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答。” 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
文言翻译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古代男孩诚通束发为髻。因此以“束发:代指儿童。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过来看我
很像
等到离开的时候
关闭
没有效果
象牙制的手板
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
我从十五岁起便在轩内刻苦读书。某日,祖母前来探望,见我一直默默不语地坐在这里,便开玩笑地说:“孩子,好久没看到你了,怎么整天静静地坐在那里,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轻轻关上门,自言自语道:“我们家读书已经很久没有取得功名了,这孩子将来必定会有出息。”接着,她拿着一个象牙制的手板走来,交给我,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上朝使用的,将来你也会用到的。”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情景)就如同昨天发生的一样,令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文言翻译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关上窗户
时间长了
介词,按照,依照
能够
恐怕,可能
项脊轩的东侧曾经是厨房,人们去那里时,必须经过轩前。我时常关闭窗户待在轩内,久而久之,竟然能够依据经过的脚步声辨认出是谁。项脊轩历经四次火灾,却能够幸免于难,或许是有神明在暗中保护着吧。
文言翻译
第三段:
“能以足音辨人”
“以足音辨人”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轩内外的宁静与清幽,也反映了作者对人迹罕至的项脊轩所倾注的深厚感情,增添了一层悲凉之感。同时,通过这一细节,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埋头苦读、勤奋攻读的拼搏精神。归有光的散文善于运用生活细节来吸引读者,这也是其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他通过对日常事物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情境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韵味和情感的深度。
「分析细节描写」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已经
写作
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内容,从这句以下时后来补写的。
指嫁到我家来
靠着几案学写字
出家的女子回家省亲
(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
助词,用于句首
形制,规制

第四段:
这篇志已经写下五年了,我的妻子嫁到我们家中。她经常走到轩中,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子旁学习写字。有一次,她回娘家探亲后回来,转述了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阁楼呢?”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项脊轩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又过了两年,我长期生病卧床,感到无聊,于是让人重新修葺南阁子,现在的形制与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不常居住在这里。
文言翻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表明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看似写树,实则“言有尽而意无穷”睹物思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怅惘之情。
文言翻译
第五段:
在归氏家族中,内外增设了许多小门墙,这些门墙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从主观上来说,这些门墙也象征着彼此之间的隔阂、淡漠和远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这一代,家道逐渐衰落,面对家族分崩离析、诸父渐行渐远的局面,归有光感到无法挽回。这体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衰落的无奈和悲凉情感。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01
诸父异爨
02
幼年丧母
归有光的姐姐尚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而母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无法直接看到孩子,但她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询问孩子是否寒冷或饥饿。这一细节描绘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先妣事略》记载,归有光的母亲一直为生育过多的子女苦恼,她16岁嫁到归家,17岁时生下第一个女儿,18岁时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一道彩虹,生下归有光,接下来几年又生产了4次,其中一次是双胞胎。
频繁的生育让归有光的母亲身体越发虚弱。一天,她向婢女们诉苦,说:“吾为多子苦。”这时,一位“老妪”听到了,她为主人分忧解难,找到了一种偏方:用一杯水盛两只田螺,让归太太活吞下去。然而,归太太服用田螺后出现了强烈的反应,几乎无法说话,不久便去世了,享年仅二十五岁。此时归有光才八岁。根据中医理论,虽然田螺是一味良药,但它的性凉,而归太太在产后身体虚弱,无法承受生田螺的凉性影响。因此,“老妪”虽然出于善意,却间接导致归有光的母亲去世。这一事件让人不禁感到悲伤和惋惜。
「归有光母亲」
根据资料链接,归有光自幼刻苦读书,8岁时丧母,9岁时便能写文章,15岁时在项脊轩开始专心读书。他在20岁时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然而,归有光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了许多挫折,连续八次考进士未中。后来,他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多年。最终,在60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县令,官职升至南京太仆寺丞。然而,归氏家族的命运在归有光的一生中日渐衰落。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03
科举不利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03
科举不利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从祖母的“自语”、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我们能够读出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和勉励。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03
科举不利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成为陪伴他最多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归有光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任,这也是祖母对他的殷切期盼。然而,祖母已经去世,而归有光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失利。他的长号中表达了对祖母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包含了自己仕途和人生失意的慨叹,以及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这段经历对归有光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有光一生有哪几悲?
04
爱妻亡故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妻子去世后的生活状态。作者提到自己的居所年久失修,而妻子的离世让这里失去了往日的温馨和生机。这种生活的百无聊赖、境遇的不佳以及心情的惨淡与前文中描述的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怀念。
补序丧妻前后
项脊轩志
修葺前:漏雨、昏暗——悲
修葺后:幽静、美好——喜
诸父异爨
母亲及祖母往事
闭门苦读
遭火未焚
问古事,学书———喜
枇杷如盖————— 悲

「梳理结构」
环境
人事变迁
这篇文章通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结合项脊轩的兴废,描绘了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人亡物在、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通过生动的描述,文章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与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总结主旨」
1.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①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尤其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项脊轩在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②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探究问题」
1.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③修葺项脊轩不仅反映了作者在学业上的勤奋,也隐含并对比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起伏。文章中虽处处提及项脊轩,实则处处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项脊轩成为全文思想感情的焦点,是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触发点。
「探究问题」
人物 写法 原因
母亲
祖母
亡妻
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重在表现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回忆。
2.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
观点一: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每当作者回想起与项脊轩相关的家庭琐事时,其情感的波澜便会涌动不息,如同潮水般放纵奔流。
观点二: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依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与项脊轩相关的人和事,并在叙述过程中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3. 关于本文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理解,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观点三:以项脊轩为线索,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没有项脊轩,便无法引出与之相关的诸多生活琐事。作者通过描绘“百年老屋”的变迁,将项脊轩紧密相连的往事串联成文,展现了家中三代的沧桑变迁。尽管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众多,但作者巧妙地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限定在项脊轩及其庭院,将人物与事件紧密围绕项脊轩这一中心展开。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围绕着“项脊轩”这一核心,条理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3. 关于本文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理解,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忆平凡琐事抒人间至情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尽管本文分为两部分,并非同时期所作,且叙述了不同时期的生活琐事,但并未给读者带来松散拖沓的印象。相反,文章紧密围绕项脊轩这一主题展开,并以喜或悲的情感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使得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得以有机融合。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文呈现出严谨的结构和流畅的文脉,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写作特色」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在描述母亲时,作者仅通过再现她敲门询问家中是否饥饿或寒冷的情景,来展现母亲的慈爱。而对于祖母的描写,作者则聚焦于赠送“象笏”这一事件,以此表现祖母的关怀和对作者的期望。至于对亡妻的回忆,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对她的思念,而是通过描述庭院中那棵枇杷树,这是作者妻子在世时亲手所植,如今已经茂盛如伞盖。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写作特色」
忆平凡琐事抒人间至情
③语言清淡,不事雕饰。
这篇文章以白描手法为主,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现了真实感人的场景。在描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主角的场面中,作者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如实道来事情发生的经过,真实感人。同时,语气亲切而又诙谐,展现出老祖母对孙子的真切关切和疼爱之情。特别是在祖母临别之际,轻轻关门、自言自语的动作,都细腻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欣慰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庭亲情和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真切地表达了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作特色」
忆平凡琐事抒人间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