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发展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保护、共享
第1、2课
第3、4、5课
第6、7、8课
第9、10课
第11、12、13课
第14、15课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与保护?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谐有序
农本、民本观念
文化认同
请思考:以下传统节日和建筑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情景导入: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具体表现。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精神。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目录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概念: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在长期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全民族大多数人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3.文化的界定与属性:
(1)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2)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
材料二 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离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
——冯友兰 材料三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1.起源: 远古时期
(1)分布: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点:
①多元起源:
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以华夏族为核心,多元一体: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历史解释: 多元一体
指中华民族的格局和文化特色。“多元”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2.奠基:先秦时期
(1)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家文化核心形成: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主要贡献:
①核心:“仁”:关爱他人,顺应民心。
②“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③“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④“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⑤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历史解释: 文化认同
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2.奠基:先秦时期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发展。A.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B.政治:分封宗法制瓦解,争霸兼并,各国变法;
C.阶层:士阶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D.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②概况:
学派 代表 主要观点
儒家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2.奠基:先秦时期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③影响: 结合纲要上
A.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C.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D.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形成:秦汉时期
(1)秦朝: 推崇法家
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焚书坑儒。
(2)汉朝: 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一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改造儒家 目的
“春秋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3.形成:秦汉时期
(3)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众家(济之以道,兼采各家)。
(4)意义: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发展:魏晋隋唐
(1)魏晋时期:儒佛道交汇,玄学盛行。
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
(2)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①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学创新发展;
③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④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历史解释: 魏晋玄学
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唐朝著名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进入印度游历学习,并带回佛教经书。玄奘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并在国内广泛传播佛教。
材料一 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古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 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合作探究:简析魏晋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影响:
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②推动理学兴起;
③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
④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②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
③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④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5.繁荣: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3)理学形成:
①含义:
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②主要派别及主张:
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③特点:
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
材料一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
提示: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
①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②讲究尊卑等级;③重男轻女;④因循守旧;⑤重礼轻法等观念盛行;⑥压抑创造力。
(二)发展历程:
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1)传承:
①明中后期,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广泛传播。其主张:
②宇宙观:“心”是宇宙的本原(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
③人生观:“知行合一”(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
④方法论提倡“致良知”(束书不观,学问空疏)。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
材料二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能力提升: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项目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 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相同点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发展历程:
6.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2)转折:
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主要代表及主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读通鉴论》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批判对象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共同主张 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 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 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线索与问题》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及影响。
(1)原因:
①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及文化专制政策;西学东渐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影响:
积极:
①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③抨击了程朱理学,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局限:
①没跳出儒学范畴;
②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7.冲击与复兴:近、现代时期
(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阶级 史实 代表人物 思想 学习内容
地主阶级 开眼看世界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维新派 君主立宪
制度
辛亥革命 革命派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前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 民主科学
思想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4)走向复兴:现代时期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知识链接: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3)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4)建国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知识归纳: 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发展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传承与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转型与进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走向复兴 现代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问题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进行归纳。
内涵 依据 意义
以人
为本
人本思想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
孔子“苛政猛于虎也”;孟子“仁政”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归纳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1.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2.政治观:民本思想
3.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家国观:提倡爱国
追求家国情怀
5.价值观:崇德尚贤
推崇天下为公
6.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义: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二
材料三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四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1.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起源与发展);
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3.很强的包容性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4.强大的凝聚性
(共同文化特质,同心协力);
5.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价值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材料二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三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2014年9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材料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当代价值。
(1)正确区分:
①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②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
(2)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3)当代价值:
①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②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③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④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
⑤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重庆卷)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解析】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 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2.(2024·浙江卷)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明代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直接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经济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D
高考真题演练:
3.(2024·宁夏吉林卷)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
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
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
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
【解析】 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不少士人投入到日用类书籍的编撰中,编纂的书籍关注日常生活与农事活动,以满足更多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朝廷强化社会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材料指出士人编撰通俗读物十分流行,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4.(2024·广西卷)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可知,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社会风气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与士人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变法运动的推行,排除B项;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但不会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5.(2024·海南卷)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解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可知,狮子虽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但自战国时期起就已为中国所了解,并且从汉代开始其形象深入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中。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B项正确;“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是指向他人学习美德和优点,而题目中讨论的是对外国元素的文化接纳,而非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追求,排除A项;“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指的是重视道德和个人才能的价值观,材料并未涉及对于特定人物品德或才能的推崇,排除C项;“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描述了一种不断努力不懈的精神状态,题目中的核心在于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接纳与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6.(2024·河北卷)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解析】 根据材料“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可知,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多样性,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C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