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模拟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7 17: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练 2024--2025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美丽的江城,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如果说雪是冬天写给人间的诗歌,那么雾凇一定是为诗而作的画。松花江岸,数十里云雾长龙卷起,排排雪浪随松花江水流过。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非花非雪、非花非雾,却雕琢出“玉树琼花”的冰雪世界。
2023年11月18日,第29届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开幕式在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举行。冰雪丝路□梦想雪乡□童话世界□大美吉林,相约冰雪shèng宴,吉林准备好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雕琢( ) ②shèng( )宴
(2)选文中句子“如果说雪是冬天写给人间的诗歌,那么雾凇一定是为诗而作的画”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3)请写出“两岸琼花凝”中“凝”的词性: 。
(4)选文中□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顿号 分号 顿号 B.逗号 逗号 逗号
C.顿号 顿号 顿号 D.分号 分号 分号
二、选择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著名作家邓拓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浪费掉。”______。唐朝的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天除了上堂说法之外,还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百丈禅师都要不断劳作,更何况每个普通人!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此看来,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劳动是不二法门
B.我们不仅要懂得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子女尊重劳动,劳动是不二法门
C.可见,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劳动是不二法门
D.总之,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难道劳动是不二法门吗
3.当前,全社会都在宣讲“谨防电信诈骗”。假如你的妈妈喜欢用手机上网,而且经常点开来路不明的红包,你想劝阻她,下列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妈妈,你点开的是红包,引来的是诈骗,你想过后果吗?
B.妈妈,红包人人爱,但是发财不能走歪门邪道。
C.妈妈,不明红包不可信,防骗之心不可无,你说对吗?
D.妈妈,不明红包是诱饵,莫因贪财找痛苦,你得清醒啊!
三、综合性学习
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为响应总书记号召,某中学开展“志做逐梦者,持续向未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展青春风采
(1)校团委征集活动宣传语,请你结合下面画线句子完成宣传语的上句。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担当有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奋发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伟大使命,勇做开拓进取的时代先锋。
上句:
下句:传承使命勇做时代先锋
活动二:访青春榜样
(2)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榜样的力量,校团委拟开展采访青年奋进者的活动。作为采访策划者,请简单阐述你的采访思路。
我的采访思路:为了让采访高效进行,我们第一步要确定采访对象,第二步要拟定① ,第三步要约定采访时间,第四步再进行②
活动三:抒青年心声
(3)为激发同学们勇做先锋,释放青春力量,校团委拟在全体学生中举行以“志做逐梦者,接续向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邀请你做比赛主持人,请你为比赛拟写一段开场白。
四、名句名篇默写
5.小豫想在下面一段话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秋天是一个容易触动人情思的季节。瑟瑟秋风中,曹操高歌“① ,若出其中;② ,若出其里”(《观沧海》),抒发壮志豪情;猎猎秋风中,谭嗣同借“③ ,④ ”(《潼关》),抒写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刘禹锡一反常态,用“⑤ ,⑥ ”(《秋词·其一》)表达对秋季的喜爱;马致远借“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的秋夕之景,表现了游子之悲;李商隐在秋雨之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⑧ ”(《夜雨寄北》)书写深重绵绵的愁思。
五、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有人评价陆游的这首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表达诗人深沉的情思,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六、名著阅读
7.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西游记》目录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估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参照目录,将唐僧收徒的地名补充完整。
收孙悟空→ 白龙马→云栈洞收猪八戒→ 收沙悟净。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注释】①适:到……去。②缘:因为。③味败:口味败坏。
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中的“若”是“你”的意思,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中的“若”意思不同。
B.“其人舍然大喜”中的“舍”同“释”,是“解除、消除”的意思,与“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意思不同。
C.“咸”有“全,都”“和睦”“盐的味道”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咸在盐中”中的“咸”是“盐的味道”的意思。
D.“已”有“已经”“停止”“随后,随即”“完毕,完了”“治愈,消除”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愚人食盐不已”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
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0.甲文中写晓之者与杞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不写杞人的问话好不好?为什么?
11.甲文和乙文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杞人”和“愚人”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爱的证据
①一群年轻人,在野生动物园内参观。
②干枯的草地上,跑过来两匹马。解说员说,这两匹马,是一对母子。你们能分辨出,哪匹是妈妈,哪匹是孩子吗?
③年轻人盯着两匹马看,大小差不多,斑纹差不多,胖瘦差不多,年龄似乎也差不多,就连神情看起来都差不多,怎么辨别啊?
④解说员拿起一把青草,向两匹马扔了过去。连续的干旱,使原本丰腴的草地,变得干枯了,荒芜了,这把碧绿的青草,因而显得特别醒目,特别翠,特别诱人。
⑤两匹马看见青草,飞跑过来。它们几乎同时跑到了青草边。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
⑥解说员指着两匹马说,先吃草的那匹,是孩子,而默默站在一边的,是妈妈。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
⑦年轻人似有所悟。继续参观。
⑧两只雄狮跑过来。年轻人一阵惊叫。
⑨解说员指着两只狮子,对大家说,这是一对父子,你们能分辨出,哪只是爸爸,哪只是儿子吗?
⑩年轻人盯着两只狮子看,一样大小,一样健壮,一样彪悍,一样威风凛凛,就连脸上象征雄狮的鬃须似乎都一模一样,根本无法辨别。
解说员拿起一块牛肉,扔了过去。
两只雄狮同时嗅到了牛肉的腥味,同时扑向空中,争夺那块牛肉。一只狮子咬住了牛肉,可是,还没等它站稳脚跟享用,另一只雄狮就发出了凶猛的吼声,凌厉地从它的口中夺下牛肉,并威吓性地竖起全身的鬃毛,毫不客气地赶走了同伴。被赶走的狮子,很不服气地站在一边。
这回,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指认:后面那只看起来凶悍而蛮不讲理的,一定是儿子,因为孩子往往霸道,自私。
解说员笑着摇摇头,你们说错了,后面那只看起来凶悍一点的,恰恰是爸爸。
年轻人不明白了,怎么爸爸和儿子抢食物,一个爸爸,不是应该呵护自己的孩子的吗?难道动物界和人类不同?
一个狮群,一般只能有一只成年雄狮,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一旦长大了,也会被狮爸爸毫不客气地赶出狮群。解说员说,也许正是为了让它日后能够单独生存,狮爸爸才对自己的儿子特别凶狠,特别不留情面,特别不照顾,其实,那也是一种爱啊。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
(选自《意林》,有删改)
12.根据文意,将年轻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13.文章以《爱的证据》为题有何用意?
14.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
15.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想一想,身为父母,文中的母马、雄狮和《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母亲的柴鸡蛋
王国梁
①母亲从来不吃鸡蛋,是天生不爱吃,她说见到鸡蛋就没胃口。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
②我跟母亲说过很多次,超市有的是鸡蛋,价钱也不贵,养鸡每天都要侍弄,既辛苦又麻烦,图什么呢?我劝她赶紧把鸡棚拆了,别费劲养鸡了。母亲却不听我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
③母亲说:“超市的鸡蛋能跟我养的鸡下的蛋比吗?我给鸡吃的都是菜园里自家种的菜,是纯天然的饲料,这样鸡下出来的就是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不仅好吃,营养也丰富!”母亲的话把我逗乐了,我笑着对她说:“老妈,你真厉害,连‘绿色’‘有机’这样的词儿都知道,不简单啊!”结果是我年年说,母亲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可吃了。
④冬天冷的时候,母鸡下蛋就少了。为了提高产蛋量,母亲会在鸡棚里拉上电线,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能吃到柴鸡蛋。
⑤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对我们说:“你们每次回来都着急忙慌的,沾沾屁股就走。再待会儿吧,陪我说说话儿。”我们便又坐下来,陪母亲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⑥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我疑惑地问母亲:“你这进进出出的,忙活啥呢?”母亲笑着对我说:“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
⑦我和妻子被母亲逗得哈哈大笑。这鸡下蛋也不是着急的事儿呀,再说已经有这么多蛋了,不在乎那一个。母亲却紧盯着那只鸡,精神高度集中。我开玩笑说:“妈,你既然这么着急,干脆把鸡杀了,把鸡蛋拿出来得了。”妻子笑着补了一句:“这真成了杀鸡取卵了。”母亲非常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可是一只高产量的鸡呢。”过了一会儿,母亲又出去了一趟,看着她回来时的表情我就知道,鸡蛋还是没下出来。我对母亲说:“妈,我下午还有事,我们先回去了,下次拿着也是一样。”母亲只好答应。
⑧我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母亲。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到胡同口的。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
⑨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我每次吃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阵踏实和温暖。
(有删改)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体现母亲“固执”的情节。
18.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请分析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9.本文以《母亲的柴鸡蛋》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有人认为文末写自己回城吃鸡蛋的感受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 diāo 盛
(2)比喻
(3)动词
(4)C
(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雕琢:读音为diāo zhuó,意思是雕刻(玉石);过分地修饰(文字)。注意“雕”不要误读为“tiáo”。
②shèng yàn:写作盛宴,意思是盛大的宴会。注意“盛”不要误写为“胜”。
(2)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冬天写给人间的诗歌”,又将“雾凇”比作“为诗而作的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雪和雾凇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境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这句话中,比喻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还使读者对雪和雾凇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3)本题考查辨析词语词性。
在这句“两岸琼花凝”中,“凝”的词性是动词。这里的“凝”字用来形容琼花的状态,表示琼花凝聚、凝结的样子。在古汉语中,“凝”常常用来描述物质由液态或气态转为固态的过程,或者用来形容事物静止不动、聚集在一起的状态。在这句诗中,“凝”与“琼花”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了两岸琼花盛开、凝结成片的美丽景象。因此,可将“凝”判定为动词。
(4)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
需补充标点符号的句子中“冰雪丝路”“梦想雪乡”“童话世界”“大美吉林”几个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介绍的是吉林的特色,并且后面的分句中用的是逗号,所以此处应使用顿号作为语句间的停顿最合适;
2.C
A.“劳动源远流长”和文段的中心内容不相关,不合语境;
B.“不仅要懂得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子女尊重劳动”中又将内容引入到“教育子女”,话题偏离,衔接也不够恰当;
C.“可见,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劳动是不二法门”总结了上文“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热爱劳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难道劳动是不二法门吗”使用的不正确,应改为“难道劳动不是不二法门吗”,这样的意思才是“劳动是不二法门”,使用也不恰当;
3.C
A.用反问句,语气过重,不得体;
B.含批评之意,不得体;
D.含批评之意和祈使语气。不得体;
4.(1)追求理想彰显爱国精神(意思对即可)
(2) ①拟定采访提纲(方案、问题、内容) ②现场(实地)采访
(3)亲爱的同学们,(有称呼)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春创造美好明天。少年强则国强,古往今来,青春的力量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力量。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响应总书记号召,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志做逐梦者,接续向未来。请同学们用激情去点燃梦想,尽情地在舞台上抒发自己的青春之声吧!
(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上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要求,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词性相同的词语和结构相同的短语,结合“追求远大理想,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可用“追求理想”对“传承使命”,都是动宾短语,“勇做时代先锋”对“彰显爱国精神”,都是动宾短语。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确定采访对象之后,要确定采访内容,可拟定采访提纲;然后跟采访对象约定吃饭时间,然后付诸行动,到现场采访。
(3)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据题干可知,要求为学校举行的“放飞青春梦想”主题演讲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答题时要注意开场白正文前要有称呼和问候语,正文需围绕“志做逐梦者,接续向未来”主题展开,可适当引用诗句、名言,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既增添文采,也更好引出本次的活动。
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正青春,意气风发。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青春梦也是中国梦、强国梦。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让我们放飞青春梦想,为自己为祖国而努力。“志做逐梦者,接续向未来”的主题演讲活动现在开始!
5.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 巴山夜雨涨秋池
6.前两句“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但是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一个“思”字直接写出了诗人情思。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诗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深静听窗外肆虐的风雨,并将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诗人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前两句,写作者的“思”。“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写出了年迈的诗人在一个风雨夜僵直躺在床上凄凉、孤寂的处境,为什么“不自哀”?因为诗人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后两句,写作者的“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这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巧妙而自然,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7. 五行山 鹰愁涧 流沙河
第一空,根据《西游记》目录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可知,“大圣”“心猿”即指“孙悟空”,故应填“五行山”;其具体情节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玉帝请来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西天取经路经此处,揭了如来佛祖的压帖,孙悟空才得以脱身,拜唐僧为师,踏上取经之路。
第二空,根据《西游记》目录中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估 鹰愁涧意马收缰”可知,“意马”即指“白龙马”,故应填“鹰愁涧”;其具体情节为:白龙马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亲生父亲上告天庭,处以死刑,幸亏得观音菩萨解救,在蛇盘山鹰愁涧等候取经人,因为不认识唐僧和孙悟空,误吞了唐僧的白马,后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成白龙马,驮唐僧西行。
第三空,根据《西游记》目录中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可知,“悟净”即指“沙悟净”,故应填“流沙河”。其具体情节为:沙僧原是天庭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在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八戒与他大战,难分胜负,后木叉奉观音法旨前来,唤出沙僧,沙僧拜唐僧为师,从此一同西行取经。
8.C 9.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 10.不好。在晓之者劝导的过程中,杞人不停插话提问,恰恰表现了他因“忧天”而“废寝食”的焦虑状态,如果把两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就不能表现杞人焦虑了。 11.甲文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杞人”和“愚人”两个人都有对事物认识不足,爱钻牛角尖,比较偏执,没有把握好分寸的特点。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C.该句意思是“天下的美味全都在盐中”,“咸在盐中”中的“咸”应是“全,都”的意思,而不是“盐的味道”。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又:另外。忧:第一个“忧”是为……担忧,第二个“忧”是忧愁、担心。因:于是,就。往:去,到。晓:告知,开导 。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本文题目为“杞人忧天”,主要内容也是“杞人忧天”。主要写出杞人与晓之者的对话。如果改为只写晓之者一人的劝导,不写杞人的问话,那就成了晓之者一人在讲道理,与“杞人”几乎没有关系了。在二人对话中,杞人不断地向晓之者插话提问,这正是他“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的表现,是他忧天地崩坠的焦虑表现。如果把两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就无法表现杞人的焦虑,自然也无法突出“杞人忧天”的主题了。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问,根据甲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可知,杞人毫无根据地担忧天塌地陷,以至于自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杞人忧天行为,所以甲文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根据乙文“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可知,愚人因为觉得盐能让食物美味,就不停地吃盐,结果口味败坏,反而成了祸患,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第二问,杞人在面对天地之事时,听不进晓之者合理的解释,一直纠结于天地是否会崩坠,如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一味沉浸在自己毫无根据的担忧中;愚人认定盐就是美味的根源,面对母亲的劝阻也不听,“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故两个人都有对事物认识不足,爱钻牛角尖,比较偏执,没有把握好分寸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乙】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愚人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不吃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度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2. 疑惑不解(无法辨别) 以有所悟 不明白了 恍然大悟(意思相近即可) 13.①含蓄,激发读者兴趣;②全文以爱为线索,串起了两个故事,母马的爱是让孩子,公狮的爱是抢夺而培养能力;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即爱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4.运用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答到一种手法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两匹马吃草时的不同情态,突出了母马对孩子的爱。 15.画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因为天气的干旱,一把嫩草显得格外珍贵,格外诱人,为下文母马把嫩草让给了孩子做铺垫,突出了母马对孩子的谦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6.母马把食物让给孩子,自己却站在一旁看着,母马对孩子是毫无保留的爱;雄狮和孩子争抢食物,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竞争,只有学会独立,才能生存下去,雄狮对孩子是伟大而又深沉的爱;《秋天的怀念》中的患癌症的母亲乐观向上,鼓励瘫痪的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给儿子的是精神上的力量和生存的勇气。
1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
结合第③段“大小差不多,斑纹差不多,胖瘦差不多,年龄似乎也差不多,就连神情看起来都差不多,怎么辨别啊”,可知:面对两只样子相似的斑马,年轻人对此无法辨别。
结合第⑥段“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第⑦段“年轻人似有所悟”,可知: 当看到斑马妈妈让东西给斑马孩子吃的时候,年轻人对此似有所悟。
结合第 段“后面那只看起来凶悍一点的,恰恰是爸爸”,第 段“年轻人不明白了,怎么爸爸和儿子抢食物”,可知:看见狮子爸爸抢狮子孩子的食物,年轻人对此不明白。
结合第 段“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可知: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爱有许多方式来表达的。
1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结合第⑤段“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第⑥段“先吃草的那匹,是孩子,而默默站在一边的,是妈妈。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第 段“两只雄狮同时嗅到了牛肉的腥味,同时扑向空中,争夺那块牛肉。一只狮子咬住了牛肉,可是,还没等它站稳脚跟享用,另一只雄狮就发出了凶猛的吼声,凌厉地从它的口中夺下牛肉,并威吓性地竖起全身的鬃毛,毫不客气地赶走了同伴”,第 段“一个狮群,一般只能有一只成年雄狮,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一旦长大了,也会被狮爸爸毫不客气地赶出狮群”“也许正是为了让它日后能够单独生存,狮爸爸才对自己的儿子特别凶狠,特别不留情面,特别不照顾”,可知:文章描述了母马把食物让给自己的孩子吃,表现母爱的伟大;成年的雄狮爸爸为了培养孩子日后能够单独生存能力,与儿子抢夺食物,表现父亲对孩子特别的爱。由此可见,文章以“爱”为线索,串联起两个故事。题目“爱的证据”中的“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结合第⑥段“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第 段“也许正是为了让它日后能够单独生存,狮爸爸才对自己的儿子特别凶狠,特别不留情面,特别不照顾,其实,那也是一种爱啊”,第 段“原来,爱,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可知: 母马爱孩子,把珍贵的食物留给孩子,公狮爱孩子,对孩子特别严格,这两种爱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爱。题目点明文章的中心,爱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
“爱”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文章以“证据”的形式表现“爱”的主题,表达含蓄,同时也设置悬念,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是爱的证据”。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和“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两匹马对食物不同的态度,斑马孩子美美享受鲜美的草,斑马妈妈看着孩子吃草,表现斑马妈妈对斑马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运用了动作描写,“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咀嚼起来”,这是斑马孩子吃草的动作情态,表现他吃草时非常满足;“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这是斑马妈妈看着斑马孩子吃草的情景,表现她甘愿把食物让给孩子的情景,表现出斑马妈妈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
1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连续的干旱,使原本丰腴的草地,变得干枯了,荒芜了,这把碧绿的青草,因而显得特别醒目,特别翠,特别诱人”,交代天气干旱,草地干枯,表现这些青草特别稀罕,特别诱人。结合第⑤段“两匹马看见青草,飞跑过来。它们几乎同时跑到了青草边。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可知:母马和小马见到青草时特别兴奋,都想吃青草,但是母马无私将青草让给小马吃。由此可见,上文的青草为引出下文母马将青草让给小马吃的情节做铺垫,表现母马对小马的谦让和无私的爱。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合第⑤段“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第⑥段“先吃草的那匹,是孩子,而默默站在一边的,是妈妈。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可知:母马为了孩子,甘愿谦让食物,自己站在一旁看孩子吃青草。母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伟大的。
结合第 段“两只雄狮同时嗅到了牛肉的腥味,同时扑向空中,争夺那块牛肉。一只狮子咬住了牛肉,可是,还没等它站稳脚跟享用,另一只雄狮就发出了凶猛的吼声,凌厉地从它的口中夺下牛肉,并威吓性地竖起全身的鬃毛,毫不客气地赶走了同伴”,第 段“一个狮群,一般只能有一只成年雄狮,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一旦长大了,也会被狮爸爸毫不客气地赶出狮群”“也许正是为了让它日后能够单独生存,狮爸爸才对自己的儿子特别凶狠,特别不留情面,特别不照顾”,可知:成年的雄狮爸爸和孩子抢食物,他是为了培养孩子日后能够单独生存能力,他用行动告诉孩子要独立生活,生活处处都有竞争,要将自己的能力锻炼得更强大,这样才能生存下去。这表现的是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秋天的怀念》“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知:妈妈见到儿子因为残废而灰心丧意时,她鼓励儿子要坚强活着,不要放弃,即使是临死,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孩子然后生存的问题。这体现母亲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给予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
17.①坚持年年养鸡;②母亲攒成箱的鸡蛋让“我们”带着;③冬天冷的时候给鸡棚安装灯泡,来提高产蛋量;④认为自己养的鸡所下的蛋比超市的好;⑤回城里时,坚持给“我”新下的那枚鸡蛋。 18.(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生怕弄烂鸡蛋的小心谨慎态度,从侧面表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2)连用三个“下了”,强烈地表现了母亲因鸡下蛋极度惊喜的心情,寄寓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19.“母亲的柴鸡蛋”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母亲,也从中引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 20.不同意。回城吃鸡蛋的情节表明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深化主题。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母亲从来不吃鸡蛋……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可知,母亲明明自己不爱吃鸡蛋,却坚持年年养鸡,只为给“我”攒鸡蛋,由此可得:母亲在养鸡这件事上很“固执”;
结合第⑤段“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可知,母亲不顾“我们”的劝说,执意把攒成箱的鸡蛋让“我们”带着,体现出她在给“我们”带鸡蛋这件事上的“固执”;
结合第④段“冬天冷的时候,母鸡下蛋就少了……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可知,母亲为了让母鸡在冬天多下蛋,给鸡棚安装灯泡,即便冬天寒冷且操作麻烦,她也坚持如此,足见其“固执”;
结合第②段“母亲却不听我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可知,母亲不认同超市鸡蛋,坚信自己养的鸡下的蛋更好,不听“我”的劝告,表现出她的“固执”;
结合第⑧段“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可知,“我”都准备回城了,母亲还坚持要等那只鸡下蛋,并且追上来把新下的蛋给“我”,可见她的“固执”。
1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可知,“轻手轻脚”是对母亲动作的细致刻画,属于动作描写。结合⑤段“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可知,纸箱里装的是母亲辛苦攒下给“我们”带回城的柴鸡蛋,她如此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就弄破鸡蛋。母亲的这份谨慎,并非仅仅是对鸡蛋本身的珍视,更是因为这些鸡蛋承载着她对子女的爱,她希望“我们”能完整无损地把鸡蛋带走,食用后补充营养,侧面烘托出母亲对“我们”深沉且细腻的关爱。
(2)结合“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可知,三个“下了”紧密排列,形成强烈的语气重复。前文提到母亲一直焦急等待这只鸡下蛋,就盼着能让“我”把最新鲜的鸡蛋带走,此刻鸡终于下蛋,母亲积攒已久的期盼瞬间爆发。她迫不及待地向“我”宣告这个消息,满心的惊喜溢于言表,而这惊喜背后,是母亲渴望把最好的给予“我”,饱含着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深切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执着。
19.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第①段“母亲从来不吃鸡蛋……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可知,文章开篇便围绕母亲养鸡下蛋,以及将鸡蛋留给“我”的事展开叙述,柴鸡蛋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故事因母亲养鸡收获柴鸡蛋而起,后续诸多情节如母亲冬天给鸡棚装灯泡提高产蛋量、执着等待母鸡下蛋等,也都与柴鸡蛋紧密相关,标题“母亲的柴鸡蛋”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全文来看,无论是母亲坚持养鸡,还是精心呵护鸡蛋,核心人物都是母亲,题目直接点明了关键人物;
结合第⑨段“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可知,母亲不辞辛劳养鸡、攒蛋,只为让“我”吃得健康,这一颗颗柴鸡蛋承载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关爱,题目由此引出文章主旨,让读者能快速领会到母亲这份细腻且深沉的爱。
2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首先明确观点:不同意。结合第⑨段“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可知,母亲千辛万苦养鸡、攒蛋,只为让“我”补充营养,保持健康。“我”每天吃鸡蛋时,“都会感受到一阵踏实和温暖”,这表明“我”切实体会到了母亲藏在柴鸡蛋里的深深爱意,领悟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是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从前文母亲为养鸡、等鸡下蛋所做的诸多努力来看,此时“我”内心涌起的温暖与踏实,更是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倘若删去这一情节,文章就仅停留在对母亲行为的描述上,无法深入展现“我”的内心感悟,主题得不到深化,所以该情节并非赘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