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练 2024--2025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分界洲岛所处位置是海南岛重要的分水岭。在环岛东线高速路和东环铁路上,可看到坐落在蓝色大海中的分界洲岛全貌。该岛是牛岭的一部分,牛岭南北气候大异。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奇观:夏季时,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时,岭北阴郁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分界洲岛东面xuán( )崖峭壁,浪花如雪;西面则有一波平浪缓的小海湾,湾内的沙滩松软细白。置身其中,令人①______(A.心旷神怡 B.欣喜若狂)。登岛便能感受到从烟波浩miǎo( )的南海吹来的海风,其周围海域有珊瑚礁和热带鱼。夜宿岛上,可听潮声,观渔火,看星星,是看海上日出的好去处。听着涛声,迎来日出,晨风照面,舒爽怡人;海味入鼻,直动心灵;______,______。游客可在这里感受曾②______(A.广袤无垠 B.荒无人烟)的岛屿风情,并可在无人岛上畅游与冒险。乘快艇到岛上仅需3分钟。沿着由凿有国内外各个朝代古币的花岗石铺成的“钱路”拾级而上,但见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奇树簇拥。一些天然石峰被冠以“风动石”“乌纱帽”等美名。站在山顶,分界洲岛周围海水清澈,与沙滩相衔接,构成了画家所不及的天然画卷。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雨滂沱( ) xuán( )崖 烟波浩miǎo( ) 拾( )级而上
(2)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 ②
二、综合性学习
2.琼海市正在推广“智慧学校”常态化,为此,各个学校都开辟了网上“智慧校园”平台。椰城中学初二(1)班举行了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促宣传】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为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做网页】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推出了“个人主页”,给每位同学开辟了互联网社交空间。请你根据示例,为初二(1)班的王丽同学完善她的个人主页。
栏目一:童年风采 栏目二:文海拾贝
栏目三:校园点滴 栏目四:
(3)【提倡议】下文是椰城中学学生会致全校学生的“校园文明上网倡议书”,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校园文明上网”倡议书全体同学: “互联网”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它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为了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此学生会倡议: (1)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文明好少年; (2)明确上网目的,应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3)绿色上网,访问文明网站,拒绝“网络毒品”。 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既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网络文明的建设者。【甲】有没有坚定的决心,是我们能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的关键。因此,文明上网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尚。 2022年01月08日 椰城中学学生会
①这则倡议书中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倡议书中【甲】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三、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的内容。
(1)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5)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6)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描写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饱含喜悦开朗心情的诗句是: , 。
(8)王绩的《野望》中,写出了放牧人和打猎人各自随感而归的句子是: ,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却“欲辨已忘言”。
5.学完本诗后,小文有这样的疑问:“山气、飞鸟皆为‘望’中所得,诗人为何说悠然‘见’南山呢?”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诗阐述你的观点。
五、名著阅读
6.阅读名著选文,回答问题。
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选自《 》,作者是美国记者 ,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 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
(2)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②忧劳,我佚乐③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④,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⑤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⑥,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⑦而意不恐⑧,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⑨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恶(wù):厌恶。③佚乐:同“逸”,使……安逸快乐。④危坠:危险。⑤生育:使……生养繁息。⑥畏其意:使人民真正害怕。⑦繁:繁重。⑧意不恐:人心不感到害怕。⑨上位:为君者的地位。
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委而去之 课内迁移法:少时,一狼径去
(2)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词语推断法:逆天行事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请根据【甲】文内容,结合读过的孟子的其他文章,简要概括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10.【甲】【乙】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党的二十大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甲】文中的③ 主张与“执政为民”的思想是相通的。
七、现代文阅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1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1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宋协伟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代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15.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16.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
1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 pānɡ 悬 渺 shè
(2) A B
(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
大雨滂沱(dà yǔ pānɡ tuó):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雨下得很大。
悬崖(xuán yá):高而陡的山崖。
烟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形容江面十分辽阔。
拾级而上(shè jí ér shànɡ):踏着台阶往上面走。指徒步沿阶梯由下而上。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①处:A.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悦;
B.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游客身处分界洲岛的感受,联系后文“登岛便能感受到从烟波浩miǎo( )的南海吹来的海风,其周围海域有珊瑚礁和热带鱼。夜宿岛上,可听潮声,观渔火,看星星,是看海上日出的好去处”可知,这里环境优美,能够让人放松体验,使人心境开阔,精神愉悦;使用“心旷神怡”合适。故选A。
②处:A.广袤无垠:形容广阔的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
B.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这里形容分界洲岛给游客带来的独特体验感,联系后文“并可在无人岛上畅游与冒险”可知,这里是无人岛,人烟稀少;使用“荒无人烟”合适。故选B。
2.(1)示例:文明上网,还你清朗/净化网络环境,树立文明新风。
(2)示例:旅行日记/温馨之家/成果展览
(3) “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能”字后加上“否”字/把“没有”一词去掉
(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应围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主题,倡导文明上网,净化上网环境展开,宣传标语应简洁易记。
示例一:健康绿色上网,共建和谐空间。
示例二:文明造就网络,网络呼唤文明。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本题要求完善个人主页,栏目设计应该展现个人的特点或经历,注意应仿照示例用四字词语设计栏目。
示例:书海导航/放飞梦想/成长足迹/社会实践。
(3)本题考查倡议书的格式及病句修改。
倡议书格式要求简洁明了,包括标题(居中,概括主旨)、称谓(顶格,明确对象)、正文(分段阐述背景、问题、倡议内容及呼吁)、落款(右下角,注明发起者和日期,署名在上,日期在下)。正文部分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既说明问题又提出具体可行的倡议。语言应诚恳、有力,能够激发读者共鸣和行动意愿。
①倡议书中的格式错误处:落款(应先写倡议单位,在写日期);修改意见:“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②【甲】句病因:两面对一面,“有没有……能……”两面对一面;修改意见:在“能”字后加上“否”字或将“没有”一词删去。
3. 绿叶发华滋 恨别鸟惊心 黑云压城城欲摧 天接云涛连晓雾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4. 车马喧 真意 5.我认为“见”字好。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 “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依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可知,本句句意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居所虽在尘世之中,却能远离世俗的喧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故填写:车马喧。
第二空:诗的结尾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真意”指的是诗人在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真谛,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深刻感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体会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世俗的境界。此时,言语已经无法完全表达出这种深刻的感悟,所以诗人说“欲辨已忘言”。故填写:真意。
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从诗歌的意境营造来看,全诗描绘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宁静与悠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篇便奠定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宁静的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南山,这种“见”的状态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刻意的寻找和期盼,完全符合诗人此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果用“望”字,就会带有一种目的性和主动性,仿佛诗人是特意去寻找南山,这与整首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不相符。
从诗人的情感表达来说,“见”字更好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诗人在田园中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南山不是作为一个被观赏的对象而存在,而是在诗人不经意的一瞥中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见”的方式,让诗人与南山之间没有了距离感,仿佛南山就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望”字则会在诗人与南山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使诗人对南山的观察显得较为刻意,无法充分表达诗人与自然的亲密融合。
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来看,“见”字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悠然心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宁静的田园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好。而“望”字则会使诗歌显得较为平淡,缺乏这种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更好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与全诗的风格相得益彰。
6.(1)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长征
(2)示例1:红军也是普通人,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似乎不可理解,他们创造了奇迹,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
示例2:红军是为了理想,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人。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结合“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可知,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中的《大渡河英雄》,第五篇讲述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翻越藏民聚集区等情节!《大渡河英雄》主要讲述了红军如何强渡大渡河的简要过程。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题干“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可知,应当从作者的角度分析对红军的认识,既然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那就应当从这三个称呼上去分析。
首先,红军“是人”,也就是突出红军普通的一面。如,红军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比如原文中说“杨秀山发现身上挎着的挎包又被子弹打了个洞,里面的两本书也被打穿了,这两本书是他最喜欢的,一本是《苏联红军步兵战斗条令》,另一本是《列宁主义概论》。前一本是一九三六年一月牺牲在湖南便水我斗中的师参谋长金承忠留下的遗物,后一本是已经身负重伤的师政委方理明送给他的新年礼物”可知,杨秀山也和普通人一样,喜欢看书,喜欢别人送的礼物;
其次,红军“是疯子”,突出的是他们行为让人难以理解,超出常人想象处。如文段中“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知,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奋不顾身,不论是没有桥板的铁索桥,还是枪林弹雨,都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红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超乎常人的想象;
最后,红军“更是神”则重在突出他们的精神伟大,无人能及,结合文段“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知,红军的舍身忘我的精神;也说明红军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成功飞夺泸定桥史无前例,甚至难以置信却是事实,让人钦佩。
因此“红军是人,是疯子,更是神”这句话充分肯定及赞扬了红军虽然是普通人,但却拥有艰苦卓绝、勇敢无畏的伟大精神,他们凭借着这种精神创造了奇迹。
7. 离开 违背 8.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9.长于论辩,说理透彻;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善用对比(或类比)来说理;善用比喻;句式灵活,形式多样,节奏感强。 10. 人和 从其四欲 得道(行仁政、施行仁政)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少时,一狼径去”的意思是: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离开。由此推测“委而去之”的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2)词语“逆天行事”的意思是:违背天意做事,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逆:违背。据此推测“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思是:政令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逆:违背。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域民:管理和约束人民,使他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定居、生活,不轻易迁徙或逃离;以 :凭借;封疆 :指国家的边界、疆界;固国 :巩固国防,使国家安定稳固;山溪之险 :指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险要;威天下 :指威慑、使天下人敬畏或服从;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包括兵器和铠甲等;利 :锐利、强大。
9.本题考查语言特点。
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说理透彻,他善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将复杂的道理阐述得清晰透彻。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明确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首先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随后通过对比论证,指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种论辩方式使得文章的说理过程条理清晰,结论无可辩驳;
孟子的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使得文章气势非凡。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连用六个排比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贤人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的事例,以此论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这种排比句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得论述更加有力。再例如《富贵不能淫》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以三个并列的否定句构成排比,强调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具备的品格,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孟子的文章善用对比或类比来说理。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通过“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生”与“义”的选择,从而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这种类比手法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读者理解。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助后者寡助的必然结果,通过这种对比,使得“得道多助”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在《鱼我所欲也》中,用“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比喻,来进一步阐述在生死抉择面前人们应如何取舍。这种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读者接受;
孟子的文章句式灵活,形式多样,节奏感强,既有长句也有短句,既有散句也有整句。这种句式的灵活运用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例如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通过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使得文章的节奏明快而有力;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得论述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长于论辩、说理透彻、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善用对比或类比以及善用比喻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孟子的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
②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
③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主张。
参考译文:
【甲】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文: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11.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12.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13.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14.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11.考查句子的理解。阅读第4段可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送给我的灯“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很喜欢;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我”的童年充满幸福与欢乐;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工夫花”,“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在我眼中,它是最“美丽”的。
1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先解释本义,再解释深层含义。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看到的是家人平安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这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②“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换成一种嗅觉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看到除夕夜女儿提着自己亲手做的灯游玩回家后内心的感觉是“芬芳“的,这是一种满足、温馨、幸福心理。据此作答即可。
1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从第四段“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十段送给父亲的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14.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逐条梳理。结合文本,此文本题目有四点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并且一语双关,即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又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② 点明文章主旨,父亲幼时给我做灯,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父爱,他的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后来我给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③ “灯”交代行文线索,文章写我幼时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全文以“灯”为线索,把细碎的小事,两代人的情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④具有象征意义。“灯”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有形化和象征化了,“灯”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心中那份真爱,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15.①历史悠久;②绘制技法独特;③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⑤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16.“土生土长”是当地生长的意思,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俗易懂。 17.举例子、列数字。通过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并列举具体的数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15.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概括。
根据第②段“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可知,该段从其历史悠久的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根据第③段“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可知,该段从其绘制技法独特的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根据第④段“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可知,该段从其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的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根据第⑤段“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代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可知,该段从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根据第⑥段“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可知,该段从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土生土长”这个词语原本指在本地生长,通常用于形容事物具有本土的、原生的特点;根据第②段“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可知,“土生土长”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赋予了中国传统制图学一种鲜活的、自然生长的特质,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原生性和本土性,精准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的发展状况,即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且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画线句“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画与地图之间的联系,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法的独特性;
根据画线句“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可知,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尺寸大小,使读者对这幅作品的规模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能体会到其作为地图的独特价值和宏大的表现范围,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