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学二轮专项突破卷卷九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生物学二轮专项突破卷卷九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2-27 21: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专项强化卷·生物
卷九 生物与环境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滨鹬是一种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下列关于滨鹬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滨鹬的种群密度反映了该种群一定时期数量的变化趋势
B.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滨鹬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均增加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受捕获数量的影响
D.若滨鹬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则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2.相对密度指一定地域中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可衡量某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草原群落研究中,通常用样方法调查植被的相对密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取样是否随机、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均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B.样方法只适合用来调查植物,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和五点取样等
C.相对种群密度可反映群落中不同植被之间的数量关系
D.调查不同时期的相对密度可了解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1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4.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的影响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其演替的方向
5.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通过引入鸲鹆,且禁止捕捉鸲鹆来防治蝗虫;明朝时期因蝗虫独不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所以广种榆桑和菱芡以防治蝗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C.上述防治措施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其密度相关
D.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就是指种间关系
6.森林发生火灾时,不仅烧毁林木,还会危害野生动物,可能使其濒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B.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
C.低强度的火灾可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火灾时刺鼻的烟味和火光传递了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7.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遇到森林大火时,发生在林冠上的树冠火可以迅速毁灭地上全部动植物群落,而地表火发生在地面上,可以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优势种为阔叶林木的某生态系统,在经历一次地面火后,其面貌改变,松柏的平均株高明显提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表火可能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再生和稳定性
B.树冠火会使动物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遭到破坏
C.枯枝落叶被地表火烧尽后,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碳的循环
D.树冠火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破坏大于对间接价值的破坏
8.高山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分布的海拔上限,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高的海拔迁移。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有利于树线上升,而较为高大、茂密的灌丛由于其较强的竞争作用会抑制树线的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树线上升速率受外界环境和种间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有所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树线上升可能导致该地区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变大
D.随着群落的演替,树线上升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9.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存在食物链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
B.在上述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C.该食物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
D.当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10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0.
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右图为某桑基鱼塘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由桑树固定的太阳能
B.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等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与热带雨林相比,桑基鱼塘自我调节能力弱
D.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11.边缘效应是沿着生态系统边缘产生的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将大面积的生态系统切割成小块,增加了边缘栖息地的数量,从而导致边缘效应,如捕食者和寄生虫在生态系统的边缘更加活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接近公路的森林边缘具有与森林内部不同的非生物因素
B.森林的边缘效应会改变生物的种间关系和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方向
C.在森林边缘,某些物种可能更容易受到攻击
D.生态系统内部繁盛的物种可能在该生态系统边缘难以生存
12.烟粉虱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第二大害虫,它可以吃600多种植物,使得很多植物减产、死亡。烟粉虱会刺破所寄生的生物并吸取汁液,还能够分泌蜜露,促进真菌生长,导致植物被真菌感染。除此之外,烟粉虱还是病毒的携带者,能够传播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菌和烟粉虱宿主是捕食关系
B.烟粉虱和其所传播的病毒为互利共生关系
C.真菌利用植物的核糖体和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
D.烟粉虱减少将不利于真菌和病毒对植物的寄生
13.曾经的塞罕坝,是植被稀疏的荒漠沙地。几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通过努力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成林海”的奇迹,为京津构筑了一道“绿色长城”。下表是研究人员对塞罕坝林场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hm2)。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树种 幼年树 成年树 老年树
花栎树 830 75 45
华北松 73 70 72
A.“荒原变成林海”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在荒漠上造出林海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C.荒漠的群落结构简单,其中的植物一般具有耐旱的特性
D.表中花栎树和华北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稳定型和增长型
14.为加大对濒危鸟类M的保护,某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鸟类M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鸟类M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鸟类M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鸟类M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鸟类M的最有效措施
15.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下列有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就是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散失的热能,导致温室效应产生
C.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可能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就可以维持平衡
16.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乙的成虫可攻击甲,且能将卵产入甲体内。乙的卵在甲体内发育成幼虫后,该类甲个体会疯狂地摇摆,而易被丙发现并捕食。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可能对甲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C.甲疯狂摇摆传递的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甲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和丙体内
17.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水下淤泥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单位: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M、N和遗体残骸间进行循环利用
B.海水立体养殖技术充分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进行资源整合
C.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102 kJ/(m2·a)
D.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对其他生物没有影响
18.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天人合一”哲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理想。如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B.过度捕捞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会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C.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19.
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所示,稻田中蟹的密度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数的影响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低密度养蟹田 高密度养蟹田 不养蟹常规稻田
浮游动物种类数 33 29 30
底栖动物种类数 6 2 7
A.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底栖动物减少,浮游植物与杂草的数量增多,蟹的数量可能增多
C.稻田采用“低密度养蟹”模式,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与不养蟹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农田更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0.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保护区内有众多国家级保护动植物,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要调查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保护区内众多的动植物及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湿地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保护区遭到破坏将直接威胁到附近水域的生态安全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为保护生活于特定山区的某珍稀鸟类(A),研究人员对该鸟类种群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调查,在人工干预下,该鸟类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常用的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应选用其中的 调查栖息地中A的种群密度,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生态学上一般通过调查A的 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为保护A,研究人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珍稀鸟类繁育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A的种群数量,原因是该措施 。为增大栖息地中A的生存机会,常采用人工方法来控制栖息地内某些生物的种群数量。栖息地中,影响A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种群主要有 (答出2点即可)。
(3)A喜食多种植食性昆虫,其中B为栖息地中数量最多的昆虫。调查发现,气候等的变化导致B的数量在几年间大量减少,但在B的数量发生变化前后的若干年间,栖息地中A的数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在无人为因素的情况下,B的数量大量减少而A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22.(12分)围墙内一块面积较大的正方形菜地,荒芜了十多年,长满了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块菜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不同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相应的图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菜地群落水平上研究范围的是 (单选)。
A.物种丰富度 B.年龄组成
C.种间关系 D.各种群占据位置的情况
(2)调查A~J 10种植物在5个样方中的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调查估算的结果是植物 的种群密度最大。物种A不同个体之间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 多样性。
样方 A B C D E F G H I J
1 1 2 2 0 6 3 1 4 10 0
2 6 4 0 3 0 0 5 3 0 8
3 3 0 2 6 8 4 6 5 12 6
4 5 2 0 6 4 0 8 0 8 10
5 2 0 4 5 0 3 0 6 9 10
(3)有些植物不能被消费者采食,若该菜地的营养结构仅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种群同化量如下表: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量/(J/m2·a) 1.1×108 2×107 1.4×109 9×107 4×106
若上图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不超出10%~20%范围,则该菜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E为 种群。
(4)菜地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微生物在菜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小组成员欲探究菜地不同水平位置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能力,请你为他们提供实验设计思路: 。
23.(12分)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的温度始终比对照组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 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
24.(12分)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科研人员对比研究了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调查荔枝园的昆虫,除了采用样方法外,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荔枝种植园需进行除虫、除草,其主要目的是 。
(2)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 的比例增加,降低了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3)图乙中缺少的箭头是 (用图中字母加箭头表示),其中的食物链是 (用图中字母加箭头表示)。
(4)复合种植园中养鸡,可以减少施肥,原因是 。
25.(12分)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科研人员对我国南方某地区两个相邻的速生桉林和混交林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速生桉生长迅速,需水量和需肥量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优势物种 植物物种 丰富度 动物物种 丰富度 土壤小动物 丰富度 生产者 同化量/(J/cm2·a)
速生桉林 速生桉 207 216 35 36.7
混交林 松树、杉树、构树 241 382 87 54.2
(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2)表中数据说明,速生桉林的抵抗力稳定性 (填“高于”或“低于”)混交林的,理由是 。
(3)与速生桉林相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填“较高”、“较低”或“基本相同”),其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 (答两点即可)。
(4)桉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捕食桉树的昆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专项强化卷·生物
卷九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知识内容。滨鹬的年龄组成反映了该种群一定时期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一定时期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滨鹬数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受捕获数量的影响,取样越多越接近真实值,C项正确;若滨鹬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其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限制,D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样方法的知识内容。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要进行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对象的实际生长情况有关,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样本少,误差大,A项正确;某些动物也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如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B项错误;相对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可反映不同植被之间的数量关系,C项正确;调查不同时期的相对密度可了解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3.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内容。曲线所示黑山羊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呈负相关,A项错误;(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B项错误;图中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K值是环境可以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的相交点,S5点最接近横轴,故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项正确。
4.D 【解析】:本题考查森林群落。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植物类群的差异,A项正确;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森林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项错误。
5.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知识内容。由题干信息“通过引入鸲鹆,且禁止捕捉鸲鹆来防治蝗虫”可知,鸲鹆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蝗虫独不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可知,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从而有效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B项正确;题中所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其密度相关,C项正确;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除了种间关系外,还有种内关系,如种内斗争加剧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变化,D项错误。
6.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A项正确;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于植被燃烧而减少,B项错误;低强度的火灾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刺鼻的烟味传递的是化学信息,火光传递的是物理信息,D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知识内容。根据题意可知,地表火能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可能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再生和稳定性,A项正确;群落中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树冠火会使动物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遭到破坏,B项正确;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碳因燃烧转变成CO2进入大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碳的循环,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树冠火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破坏小于对间接价值的破坏,D项错误。
8.B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知识内容。根据题意可知,树线上升速率不仅受气候变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种间关系等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有所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高的海拔迁移,树线上升可能导致该地区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变大,C项正确;高山树线向高海拔迁移的过程中,植被等发生变化,群落发生演替,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高,D项正确。
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依题意可知,丙种动物捕食乙种动物,而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可见,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A项正确;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B项正确;该食物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C项错误;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为1000÷2÷50=10(头/km2),D项正确。
10.D 【解析】:本题以桑基鱼塘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稳定性等有关知识。桑树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由桑树固定的太阳能,A项正确;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等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正确,D项错误;与热带雨林相比,桑基鱼塘的组分少,食物网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C项正确。
11.B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根据题意可知,生态系统边缘存在与其他区域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因此接近公路的森林边缘具有与森林内部不同的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内部繁盛的物种可能在该生态系统边缘难以生存,A、D两项正确;森林的边缘效应可能会改变生物的种间关系,但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不会被改变,只能从被捕食者到捕食者,B项错误;捕食者和寄生虫在生态系统的边缘更加活跃,导致边缘的某些物种更容易被天敌攻击,C项正确。
1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蛋白质合成等相关知识。真菌和烟粉虱宿主是寄生关系,A项错误;烟粉虱和其所传播的病毒为寄生关系,B项错误;真菌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和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C项错误;据题意可知,烟粉虱减少将不利于真菌和病毒对植物的寄生,D项正确。
13.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类型以及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知识内容。“荒原变成林海”体现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项正确;荒漠生物群落的植被稀疏,在荒漠上造出林海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B项正确;荒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物种很少,群落结构简单,植物一般具有耐旱的特性,C项正确;由表格可知,花栎树种群中幼年树较多,其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而华北松种群中幼年树、成年树、老年树比例相当,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项错误。
14.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了鸟类M间的基因交流,A项正确;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鸟类M的种群数量,B项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项正确。
15.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内容。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等,A项错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调节能力,B项错误;人工生态系统包含人工输入的能量,所以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可能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项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平衡,一般需要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D项错误。
16.D 【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等有关知识。丙能捕食乙,同时还与乙竞争甲,因此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项正确;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使体内有乙幼虫的甲死亡,客观上促进了甲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甲种群的生存,B项正确;体内有乙幼虫的甲摇摆身体为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表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甲、乙、丙都是消费者,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它们体内,D项错误。
17.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内容。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项错误;海水立体养殖技术利用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项正确;M同化的能量是3281+2826=6107 kJ/(m2·a),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是3619 kJ/(m2·a),则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107-3619=2488 kJ/(m2·a),C项错误;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则直接以海带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会增加,继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D项错误。
18.B 【解析】: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是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该措施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项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过度捕捞一般不会改变环境条件,但会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项错误;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D项正确。
19.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蟹与底栖动物都以杂草和浮游植物为食,体现了竞争关系,同时蟹也可以以底栖动物为食,体现的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图中食物链有浮游植物→底栖动物→蟹,杂草→底栖动物→蟹,若底栖动物减少,由于捕食者减少,浮游植物与杂草的数量增多,浮游植物与杂草传递到蟹的能量增加,故蟹的数量可能增多,B项正确;分析表可知,“低密度养蟹”的模式中浮游动物种类总数为33种,底栖动物种类总数为6种,“高密度养蟹”的模式中浮游动物种类总数为29种,底栖动物种类总数为2种,“低密度养蟹”模式相比“高密度养蟹”模式,低密度养蟹田中的物种数更多,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项正确;稻—蟹农田中蟹能以稻田中的杂草、浮游植物为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同时蟹又能够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稻田养蟹调整了能量流动的关系,实现了对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了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20.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等。高原鼠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保护区内众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项错误;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若遭到破坏将直接威胁到附近水域的生态安全,D项正确。
21.(1)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适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鸟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2)能改善A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A的捕食者种群、A的竞争者种群、A的被捕食者种群(答出2点即可)
(3)B的数量减少后,其竞争者(其他植食性昆虫)替代B而发挥作用(每空2分)
22.(1)B(2分)
(2)I(1分) 基因(遗传)(1分)
(3)戊(2分)
(4)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2分) 取菜地不同水平位置土壤中等量的表层土壤(分别置于无菌密闭容器中,编号),再分别将等量(灭菌处理)的相同落叶与之混合,定期观察记录落叶的腐烂情况,落叶腐烂最快的实验组对应的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能力最强(合理即可,4分)
23.(1)群落的物种组成(2分) 次生(1分)
(2)S(1分) 环境容纳量(2分)
(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2分)
(4)含碳有机物(2分)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分)
24.(1)趋光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3)C→A E→F→D→B
(4)鸡粪等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可作为荔枝树的肥料(每空2分)
25.(1)全球性(2分) 碳释放(或碳排放或CO2释放量)(1分) 碳存储(或碳储存或CO2吸收量)(1分)
(2)低于(1分) 速生桉林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2分)
(3)较高(1分)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2分)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