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能够有韵味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学习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之志。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南宋有一位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就是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朝攻破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流亡东海,最终来到杭州,他看中了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临安,便有了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于是在此建都,史称“南宋”。南宋王朝自建立之始,主战与主和的分歧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最终,主和派占了上风。在求和的屈辱换得苟安后,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迷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宋开禧元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这首词。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上片整体情感沉郁悲怆,要读出作者深沉而悲慨的语气;下片要读得坚定有力,突出对孙权的崇拜之情。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dōu móu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原地区。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之事呢?往事绵绵不断。如同这无尽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译 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占据。
指曹操与刘备。
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方,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译 文
文本探究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词中三问
一问:
倒装句,神州何处?
悲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二问: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一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叹
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赞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三问三答
一问江山,怀念故国
二问兴亡,哀伤时事
三问英雄,借古讽今
合作探究
1.品读“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热情歌颂了三国时代的孙权,讽刺了当时南宋朝廷的无能,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角度一: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二: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化比作滚滚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三:用典,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下片中涉及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①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②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③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用:词人借用三个典故,赞扬孙权为天下之英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5.本词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词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怀”包含哪些内容?
(1)感叹历史兴亡之事;
(2)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3)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
(4)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7、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青年英雄孙权形象。
孙权 辛弃疾
外形都 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青春都 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15岁收集金兵情报;23岁“上马击贼,下马草檄”。《宋史 辛弃疾传》
结局却 建立吴国,统领一方。 ……
皆有奇貌,孔武有力
少年英雄,热血方刚
一壮一悲
1140年,岳飞北伐遭陷害,“莫须有”定罪。同年五月,稼轩诞生于济南沦陷区。
1161年,稼轩21岁,金大举南犯,稼轩召集北方义士两千,抗衡上万金兵。
1163年,稼轩23岁,因战功奉表南归建康,任右承务郎。
1163—1181年,18年间辗转南方各地做官,渴求带兵北伐,奈何统治者偏安南方。
1181年,稼轩42岁,罢官,闲居江西上饶。
1188年,稼轩48岁,做《破阵子》勉励好友陈亮。
1207年,兵败如山倒的南宋又想起了辛弃疾。67岁的稼轩终于第一次有了指挥南宋正规军对金作战的机会,第一次距离一个运筹帷幄、决胜沙场的大将军那么近,那么近。
然而又是那么远,任命到达时,稼轩早已老病在床。就算南宋再有诚意,他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使命了。
1207年九月初十,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然后,一切归于沉寂……
文人也好,武将也罢,又有什么要紧。就算生不逢时,一腔爱国之心便足以名垂青史。
而正是这样一颗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成就了一部布满血泪却依然生生不息的华夏史。
他们,便是中国的脊梁!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辛弃疾祭奠朱熹
写作特色
借古讽今。
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结构新颖。
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归纳主旨
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拓展延伸
李清照《夏日绝句》:
陆游《示儿》:
岳飞《满江红》:
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
抒情
下片:怀古
讽今
问江山
江山沦丧
风景不再
悲
设问
问兴亡
往事悠悠愁思无穷
叹
设问
用典
比喻
赞英雄
年少有为不惧强敌
赞
借代
夸张
正面
抒真情
忧国忧民
愤懑讽刺
讽
用典
侧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