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0: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②众草,纷红骇绿,蓊葧③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④,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节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
【注释】①轇轕(jiāo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②掩苒:风吹草靡的样子。③蓊葧(wěng bó):香气浓郁。④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乘奔御风( )③素湍绿潭( )④属引凄异( )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 小 山 出 水 中 山 皆 美 石 上 生 青 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4.《三峡》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5.乙文第一段描写袁家渴的小山,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
6.甲文第三段和乙文是怎样体现写景动静结合的?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属:连接 B.飞漱其间 漱:冲荡
C.夕日欲颓 颓:颓废 D.横柯上蔽 上:在上面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 B.至于夏水襄陵 尝射于家圃
C.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其间千二百里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晚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和箭一样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个文段都写到了水的清澈。甲文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丙文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三个文段都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甲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写夏水的湍急;乙文正侧结合,写水之清澈;丙文化静为动,极写富春江夹岸高山的千姿百态。
C.三个文段都寄情于景。甲文表达作者对三峡美景的沉醉之情;乙文表达既沉醉于山水又有与谢公比肩的得意;丙文则借山水表现淡泊名利之心。
D.三个文段都用语精准。甲文“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写出三峡春冬之景趣味良多;乙文“五色交辉”写出山川绚烂多彩;丙文“天下独绝”概写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之美。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节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过:苏轼的小儿子。⑤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念无与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欣然起行( ) (4)相与步于中庭( )
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B.予欣然从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D.放杖而笑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中作者上元日见到的景象是“ ”。(用原句填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③。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邈(高,这里作动词用) B.鸢飞戾天者(代词,……的人)
C.绝壁或十许丈(表示约数)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1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B.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C.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D.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宜都记》)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婴喂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璧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①秀②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冪③,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味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
(郦道元《水经注沅水》)
【注】①鼎足均跱(zhì):三方均匀耸峙。跨:同“峙”,耸立。②秀:高耸。③蒙冪(mì):蒙覆遍布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B.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C.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D.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猛浪若奔
②泉水激石
③窥谷忘反
④经纶世务者
⑤颓岩临水
⑥其迭响若钟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
(4)甲乙两文为了突显水的清澈的特点,分别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③小巷,民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历:经过。④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幼子,学叔党。绍圣四年随侍苏轼于海南。⑦韩退之钓鱼;韩愈胃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更欲远去 B.入僧舍 其人舍然大喜
C.予欣然从之 康肃忿然曰 D.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21.下面对【甲】【乙】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欣然起行”传达出作者在寂寞的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B.【甲】文先叙事继而写景最后议论,全篇脉络分明,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C.【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D.【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萧条景象。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无处不写“月”,却无一个“月”字,你认为“月”藏在哪几个字里?说说你的理解。
2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光?又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之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劳其筋骨 其如土石何
C.卒得反国 窥谷忘反
D.由宋君观之 已而之细柳军
2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认为造就人才要有客观因素,但是主观因素也必不可少。
B.【甲】文善用“故”“所以”等关联词语,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
C.【乙】文写“宋昭公亡而能悟”,可见宋昭公是个善于反思与总结的人。
D.【乙】文写宋昭公感叹他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己长相太过美丽。
2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8.【甲】【乙】两文虽涉及治国之事,但对我们的人生同样有启发,请从两文中找一个共同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A】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9.A文作者是 ,B文是苏轼的《 》。
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夕日欲颓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念无与为乐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1.请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2.AB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3.A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B文写月的名句“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 “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
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晓雾将歇:
(2) 恒以荻为笔:
(3) 朝仪故事: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36.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并 不 出 唯 画 作 两 牛 一 牛 散 放 水 草 之 间 一 牛 着 金 笼头
37.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38.你想把《答谢中书书》推荐给校刊“美文共赏”栏目,请参考示例写一句推荐语,不超过50字。
示例:吴均《与朱元思书》:赏奇山异水,听蝉鸣猿啼,字里行间流露出寄情山水的洒脱与达观。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比较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40.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
C.予欣然从之 从:听从 D.更欲远去 去:到……去
4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寥的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4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失义②,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③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④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节选自《孟子》
注:①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②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③泽:恩泽,恩惠。④见:显露,表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必敬必戒
③贫贱不能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甲】【乙】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观点的。【甲】文中与【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 钓鲂揭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④盘绝⑤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⑥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 ,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揭: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⑤盘绝:曲折难行。⑥长夏:泛指夏季。
4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 B.晓雾将歇(消散)
C.可供膳羞(美食) D.而可以登高顾望(拜访)
45.根据丙文文意,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B.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C.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D.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46.请将恰当的选项还原到【丙】文的横线处。故人之游此 ( )
A.焉 B.哉 C.乎 D.者
47.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4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49.【甲】文作者 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甲诗中“ ”诗句中可以直接看出。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 、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
【乙】文中“共谈”与“ ”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己可以比肩古人和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 ”“ ”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焚子琴)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①庙,读其逐鳄文②而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③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④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注释】①韩文公:唐代文学家韩愈。②逐鳄文: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潮州。刚到潮州,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百姓,于是写下了《鳄鱼文》,劝诫鳄鱼搬迁。③寇莱公:北宋名臣寇准,被贬雷州,后病故。④抗音:高声,大声。
5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有愿从而学者
51.请结合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被贬黄州,苏轼与张怀民来到庭院中,看到庭院中“① ,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是苏轼在用月夜美景来疏解苦闷,由此可窥探到他面对困难时② 的心境。仕途不得志,焚子琴出游潮州,苦学琴艺,最终呈现出“王公大人③ ”的场景,这是他“开拓中寻突破”的生活态度。
52.乙文中多次提到焚子琴“哭”,请结合选文,概述焚子琴“哭”的原因。
53.同样是面对“不得志”的际遇,苏轼和焚子琴的表现各不相同。比较这两个人的表现,你更欣赏谁呢?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ú) B.与其奇者(yù)
C.藻、荇交横(xíng) D.怀民亦未寝(qǐng)
5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月色入户( ) (4)盖竹柏影也( )
5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7.两文都写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A)。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B),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C)。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5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夏水襄陵 襄:
(3)环而卫者 环: (4)阴木荫其颠 荫:
59.请将“焉”“之”“也”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60.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草 木 渐 秀 润 山 竦 出 崭 然 露 芒 角
61.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6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6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2)猛浪若奔。 (3)今岁春雪甚盛
64.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安可为俗士道哉?
66.甲、乙两文描写对象不同,但作者流露的感情却相似。请概括两文作者对待风景和世俗社会的态度。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①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节选自徐釚《词苑丛谈》)
【注释】①人世:人间。②徐釚(qiú):江苏吴江人,清代文学家、藏书家。康熙十八年举于鸿博,后因不附和权贵,康熙二十五年归里,喜与名流雅士相题咏。康熙帝南巡时,两次赐给御书,并诏以原官起用,以婉辞称谢不就。
6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盖竹柏影也 盖:
(3)天水一碧 一:
(4)人声既绝 绝:
6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70.两段文字中“闲人”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③冬温而夏寒。浸④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⑥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⑦,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有二脊令⑧,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奎上人⑨又曰:“属岁旱时⑩,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节选自刘基①《活水源记》)
【注释】①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为官清明,体恤民情。②罅(xià):裂缝。③涓涓然:细水慢流的样子。④浸:渐渐地。⑤潴(zhū):汇聚。⑥白野公:即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世居白野山,故称白野公。⑦鲼(fèn)鱼:即鲫鱼。⑧脊令:鸟名。⑨奎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⑩属岁旱时:当逢农旱之时。属,适逢。
7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断一处)
又 东 注 于 若 耶 之 溪
7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乃溢而西南流
(3)深不逾尺 (4)而能使群动咸来依
7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74.阅读【乙】文第一段,概括“活水源”得名的由来。
75.同是写景,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简析作者的志趣有什么不同之处。
76.阅读《短文二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B.夕日欲颓 颓:坠落
C.晓雾将歇 歇:消散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下面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都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B.《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难言的复杂情怀。
C.《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
D.《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文章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一种捕鱼设施,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⑤罴(pí):棕熊。
7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西山后八日 隐天蔽日《三峡》
B.寻山口西北道二百 步寻病终《桃花源记》
C.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D.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一犬坐于前《狼》
7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7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8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 ”这个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钴姆潭西小丘记》中“ ”这个词简洁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2)两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写景,【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8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 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B.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C.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D.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8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 负:凭借 B.但见山僧一两人 但:只
C.猛浪若奔 奔:飞奔 D.大抵若是 是:这样
8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二三两段分写水和山,突出了水的清澈、迅猛,山林的生机活力。
B.【甲】文以简洁明快的笔墨,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出了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C.【乙】文最后一段通过写所见的一坐一睡的两山僧、所听到的山猿谷鸟的哀鸣啾啾。深情真挚的表达出来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
D.【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但【甲】文还流露出了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8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①,一一可见。
(选自杨廷和《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素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8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子美重于人者 相与步于中庭 B.盖子美之为人 山川之美
C.是诚不独以其诗也 实是欲界是仙都 D.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
8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而 子 美 徒 以 羁 旅 困 穷 之 人 轩 然 与 之 并 是 诚 不 独 以 其 诗 也
88.按要求填空。
(1)【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营造了一个 、 的美妙境界。
(2)从【乙】文看,杜甫值得推崇之处是 和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同“缺”,空隙、缺口 飞奔的马 白色的急流 连续不断 2.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②大致都是这样,我无法完全描述它的形状。 4.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衬托三峡的清幽美。 5.美石、青丛、岩洞、白砾、树木、草、花卉。 6.甲文第3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静景描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景描写。乙文:“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是静景描写,“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是动景描写。
7.C 8.A 9.C 10.B
11. 考虑,想到 只是 高兴的样子 共同,一起 12.B 13.(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人罢了。
(2)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 14.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15.A 16.B 17.D 18.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19.(1)C
(2) 飞奔的骏马 冲击,拍打 同“返”,返回 策划,治理 靠近 响声
(3)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②湾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彻如镜。
(4)夸张、比喻
20.B 21.D 22.(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 23.“月”藏在“积水空明”这几个字里。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知,“月”藏在该句的“(积水)空明”里。 2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意对即可)
25.C 26.D 27.(1)就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28.人不能永远在顺境当中,否则会迷失自我。正如甲文所说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中宋昭公的失败就是在于没有人提出他的问题,让他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亡国。
29.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30. 坠落,落下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考虑,想到 只是 31.(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则写出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 33.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
34.(1)消散(2)常常(3)以前的 35.(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都说自宋、齐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以这件事为荣。 36.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 37.①“山中”可从甲文中看出。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对自康乐以来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之情。②“宰相”可从乙文中看出。陶弘景才华出众,在朝为官时,很多朝事由他决断。梁武帝时,他虽不出仕,隐居山中,但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的大事,仍会前去向他咨询。 38.示例:观山川之美,品猿鸟之声,一尺信笺与友人分享寄情山水的快乐。
39.B 40.A 41.D 4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43.(1) 真正,确实 留神,当心,谨慎 改变
(2)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3)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4) 对比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4.D 45.C 46.D 47.D 48.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49. 白居易 最爱湖东行不足 早莺新燕 未复 浮泛 膳羞
50. 考虑,想到 跟从,跟随 51. 月光好像积水那样澄澈 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乐观豁达 争相邀请他,听他弹琴 52.①仕途失意;②被韩愈的《逐鳄文》打动;③有感于忠臣被贬;④思念家乡 53.示例一:我更欣赏苏轼。面对“不得志”的际遇,他没有像焚琴子那样消沉,而是借赏月来疏解内心的苦闷,具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无法摆脱的烦恼,理应如苏轼一样寻一份美好,守一份宁静,携一份淡然,在平静中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
示例二:我更欣赏焚琴子。仕途失意时,与苏轼借美景疏解内心烦闷不同,焚琴子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苦学琴艺,最终在琴艺上收获了成功。在逆境中,我们不能一味被动地承受,而应主动另辟蹊径,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54.B 55. 全,都 消散 门 大概是 56.(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7.甲文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58. 同“缺”,空隙,缺口 冲上,漫上 环绕; 遮盖 59. 也 之 焉 60.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 61.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6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都具有连绵不断、险峻高耸、奇特的特点。(结合文段内容,意对即可)
63.(1)跟,随 (2)飞奔的马 (3)很、非常 64.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65.(1)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66.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静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67.(1)共同,一起(2)大概是(3)全,都(4)消失 68.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69.(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欢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所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 70.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了被贬的失意,清闲的自嘲,人生的感慨以及旷达乐观的心境:乙文中的“闲人”包含了不愿做官的自在,与家人(妻子)一同赏景的幸福和满足。(意思对即可)
71.又 东/注 于 若 耶 之 溪 72.消散 漫出 超过 全、都 7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俯视泉水,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 74.①泉水最初从石缝中流出,非常细小,却能冬天给人温暖,夏日给人清凉。
②泉水冬夏不枯,由小到大,涌动活跃的生命力。
③渠水澄澈可鉴,松竹花木皆倒映在水底。
④栖息繁衍于水旁或水中的各种生物(蟹、鱼、鼠、鸟)充满生机。 75.①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等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②乙文通过介绍活水源,盛赞其“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寄托了作者安民济世的胸怀和抱负。
76.(1)A
(2)C
(3)A
77.D 78.(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2)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79.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80. 奇; 奇状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静态的自然美景和动态的动物活动,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例如: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前半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清晨的静谧,后半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描写了夕阳下鱼儿跃出水面的动态场景,动静相宜,富有生机。
乙文妙用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自然景物,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和富有想象力。例如: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这句话,将向下倾斜的岩石比作牛马在溪边饮水,形象地描绘出岩石的奇形怪状和动感。
81.D 82.C 83.D 84.①山峦凭借各自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②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往,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
85.B 86.(1)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2)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然而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 87.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 88.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诗歌成就 孝友忠信的高尚品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