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修辞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修辞手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1:0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题训练:修辞手法--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B.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
C.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
D.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不是因为我们人人都写诗,而是我们有一个崇尚读书崇尚诗教的民族传统。②诗歌在我们的身边撒播着文化种子,滋养着我们的诗意人生。③我们不一定人人都是诗人,但是我们可以从诗词中体味到温馨浪漫和灵趣哲思。④通过读诗,让我们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
A.语段中“崇尚”“撒播”“灵趣”的词性相同,“文化”“美好”的词性不同。
B.“而是我们有一个崇尚读书,崇尚诗教的民族传统。”一句中应该将逗号改为顿号。
C.“诗歌在我们的身边撒播着文化种子,滋养着我们的诗意人生。”运用了对偶修辞。
D.句④是病句,病因是搭配不当,修改方法是将句子中的词语“回顾”换成“回味”。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南的山水,明媚如画;江南的柳树,生而蓬勃。②我们青春繁茂,在柳下成长,一路欢歌。③折柳赠君,是临别的意境。④野花簇拥着堤岸,少年耸立木桥远眺,燕子斜斜地低飞过稻田,远处的山峦抹上一层黛色,溪水慢慢弯过一个峡口。⑤柳丝浮起浅绿,被风儿抚弄,恰似站在人生路口的我们,掠起新的希望,迎接摇曳生姿的未来。
A.第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南的山水”比喻成“画”。
B.“栽柳等待,是人生的期盼”应放在第③句后。
C.第④句话中的“耸立”一词使用不正确,应该改为“伫立”。
D.第⑤句中的“绿”与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词性相同。
4.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和腐朽,以笔为枪,战斗到了最后一刻。②但转过身来,他对明亮美好的新生力量又怀抱着炽烈深情。③作为觉醒时代的先锋,他自始至终都支持和理解革命。④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情谊,鼎力扶持萧红、柔石等进步青年作家,这些都成为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印迹。
A.第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第②句加点词语“炽烈”的同义词是“炽热”。
C.第③句画线部分语序不当,应该改为“理解和支持”。
D.第④句中,“深厚”“扶持”“镌刻”都是动词。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我们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中“我们““感受”分别是代词和动词。
B.“山上一片片的红叶,宛如落日余晖。”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又可以感受亲情,享受温暖盛宴”中“亲情”“温暖”分别是名词和形容词。
D.“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6.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比较低,这很令人担忧。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履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护绿、植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
A.“森林”和“作用”分别是名词和动词。
B.“规定”和“履行”都是动词。
C.“森林是地球之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划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爱绿”与“护绿”调换位置。
7.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和词性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比喻修辞)
B.“公理”几块钱一斤?(运用了拟物修辞)
C.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运用了拟人修辞)
D.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摆动”不是名词)
8.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明喻)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画。(借喻)
C.你看她,尾巴都翘到天山去了。(拟物)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9.下列对各句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开放”“看”都是动词)
C.“柴院着火了”与“这部正能量电视剧火了”,两句中的“火”词义相同。
D.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雨点”“荷叶”“水珠”都是名词)
10.下列选项对各句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人为了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简直就是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
②天上的银盘,散发温柔清冷的光辉在人间。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浪费时间难道不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A.明喻 拟人 拟人 反问 B.暗喻 借喻 拟人 反问
C.暗喻 借喻 对偶 反问 D.明喻 借喻 对偶 设问
1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已经过去的新年里,中国文化频频在全球掀起热潮。②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年轻人身着汉服、唐装、马面裙,甚至东北大花袄,惊艳亮相外国街头,在声声惊叹中收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赞美。③《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以现代技术为媒介一窥中华传统文化之瑰丽。④近期,由中国年轻人原创的网红舞蹈“科目三”爆红海外社交媒体,这一现象充分展现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
A.句④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文化”“舞蹈”“媒介”都是名词。
C.“未来,世界期待中国文化带来更多精彩。”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展现”改为“暴露”。
1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比喻)
B.是的,人可以直面威胁,可以蔑视阴谋,可以踩过肮脏的泥泞,可以对叽叽咕咕保持沉默,可以对丑恶闭上眼睛,然而在面对美的精灵时却是一种怯弱。(排比)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拟人)
13.下列选项对各句的修辞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夜空中银盘高挂,散发着清辉。(暗喻)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拟人)
D.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明喻)
1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B.“她的头发剪得很短,配上大咧咧的举止,俨然像个男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C.“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早就被戳穿了。”这句话中的“行径”一词含有贬义。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中,“寒”“手”“抚摸”的词性依次是形容词、名词、动词。
1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拟人)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夸张)
D.当你在影片《志愿者》中看到他们的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反问)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老虎吼一声,震得大山也动了。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1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C.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D.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B.宏儿从屋里飞了出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
C.经过反复修改,我的大作终于发表在《镇江日报》上了。(此处运用了谦称)
D.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运用了拟人修辞)
19.以下选项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2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C.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这个比喻句的类型是借喻。
B.称呼对方父亲是令尊,称呼自己的父亲叫家慈。
C.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是一个比喻句。
D.称呼对方的母亲叫令堂,称呼自己的母亲叫家母。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B.“昨天,他在西边的操场上看到一群白色的鸽子在空中飞翔”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
C.“他像发了疯一样向特务冲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令堂”“惠顾”“垂问”“赐教”“高见”这几个词语属于敬辞类,“家慈”“舍弟”“小儿”“敝人”“寒舍”这几个词语属于谦辞类。
2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②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和“欧洲大动脉”的丝绸之路经由敦煌,将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连接起来。③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延续近2000年左右,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外来文化交融的结晶。
A.文中加点的“文明”“交流”“互鉴”“发展”都是动词。
B.第③句是病句,应将“交融”改为“融合”。
C.第②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第③句“结晶”在此句中的意思是比喻珍贵的成果。
2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请你帮小语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散文诗有诗的情绪和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以散文形式呈现。
B.“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一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尊”“舍弟”都是尊称,“拙作”“寒舍”都是谦称。
D.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之分,“她的思想包袱很重”中的“包袱”一词用的就是它的引申义。
25.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②可是只要经过春雨的一场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③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④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A.选文中加点的“春天”“花苞”“树枝”都是名词。
B.选文第②句画线部分有语病,应该将“一场”调到“春雨”的前面。
C.第③句属于比拟修辞方法中的拟人。
D.第④句画线部分属于比喻修辞方法中的暗喻。
26.下列语段中的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一团披着薄薄轻纱、朦朦胧胧的梦。
B.燕子时而在蓝天中箭一般上下翻飞,冲散片片白云。
C.远处落在长长的电线上的燕子,像一串歌唱山乡风光的五线谱,又像一排小学生在.听着口令做早操。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好像认得回家的路。
27.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B.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拟人)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拟人)
D.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拟人、比喻)
28.下列对句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她,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句是拟物的修辞。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句是拟人的修辞。
C.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画。(明喻)
D.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去。(借喻)
2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望、水藻、外边、传统”都是名词。
B.“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运用的是拟物的手法。
C.“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采用借喻的修辞手法。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令”是敬称对方,“令尊”“尊君”是尊称别人的父亲,“愚兄”“愚见”都是谦称。
30.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冬天的雨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和“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两句中的“自然”都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C.“立即跑下楼去”中的“下”是动词,“放在喷水口下”中的“下”是名词。
D.令尊常常告诫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此句中“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31.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B.你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C.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
32.下面选项说法的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自然”一词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B.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铃铛”;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秋天”;还有的表示时间,如“昨天”“早晨”。
C.“这天寒风凛冽,他心里直犯嘀咕:这刀子刮得脸生疼。”划线句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D.“在春雨的滋润下,树木生发出鲜嫩的细芽,田野里的野菜和小草也争相探出脑袋,为大地涂上绿色。”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3.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拟)
3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②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③老师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A.拟人 比喻 设问 对偶 B.比喻 拟人 反问 对偶
C.拟人 比喻 反问 对比 D.比喻 拟人 反问 对比
3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36.下列选项中对语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②它们那柔细的枝条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只只美人的臂膊,相互交缠着。③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④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
A.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B.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④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②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③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④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田野里的野菜和小草,在雨的滋润下,争相探出脑袋,为大地涂上绿色。
B.窗口的火焰正咆哮着吐露着火舌,消防战士二话不说便冲入其中。
C.童话像河水一样缓缓流淌,波澜不惊,却漫过我们所有的成长和记忆。
D.天空很坚强,她不会哭,就算是被星星戳得满身伤痕,也不会颤抖一下!
38.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话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书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自然”是个多义词,有不止一个义项,该句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C.“我心里无声地呐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运用了语言描写。
D.理想是路灯,照亮你的夜行路;理想是路,引导你走向柳暗花明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9.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此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句中的两个“希望”词性相同。
C.“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D.“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句中“诚实”原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却是贬义词。
40.下列各句中,对修辞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差,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B.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C.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我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看见冬日里走过的驼队,童年一页一页在我的心头辅开。(比喻)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想象)
4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的谦辞可总结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因此称自己的弟弟可说“家弟”。
B.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此句未使用修辞手法)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此句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D.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句中“我、他们、怎样”都是代词)
4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愿意(能愿动词)孤寂(形容词)诧异(形容词)壮举(名词)贪婪(形容词)
B.“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D.“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本句成语错误在于没有把握词语的感彩。因为“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
4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喻)
B.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夸张)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拟人)
D.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比)
44.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礼貌是一种气质,展现你的雅;礼貌是一种修养,尽现你的学识;礼貌是一种意境,表现你的素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C.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
D.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46.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B.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拟人,比喻)
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比喻)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比喻)
4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月光如绫纱般笼罩着古朴的小巷。
C.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
D.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48.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
A.水像白花花的珍珠,长流不尽。 B.罗丹好像跟谁说悄悄话似的。
C.大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啊。 D.小徐长得像她妈妈。
4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汉阳鹦鹉的美丽景象。
B.“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诗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歌咏了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了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C.“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轻柔、温暖的风儿拂过大地,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50.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夸张)
B.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反复)
C.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D.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D B B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C B C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A D D B C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C B B C C C D D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C A B D D A D B
1.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 “似……,……不……”这样的句式,连续列举出飞禽与青鹞、鹭鸶、老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增强语势,强化对这只飞禽特征的描述;
B.“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以“……变做……” 句式,依次描述了牙齿、舌头、眼睛变化后的样子,使语句整齐,富有节奏感,突出变化后的奇特状态;
C.“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嘴”比作“尖头铁钳子”,形象地写出长嘴的形状特点,是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
D.“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的……”这样的句式,依次罗列所见到的不同事物,使语句节奏明快,强调见到东西的多样,渲染了一种氛围;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崇尚”“撒播”是动词,“灵趣”属于名词,所以“崇尚”“撒播”“灵趣”词性并不相同。该项说法错误;
B.“而是我们有一个崇尚读书,崇尚诗教的民族传统”一句中,“崇尚读书”与 “崇尚诗教”是并列的结构,且共同修饰“民族传统”,它们之间属于较短的并列词语,按照标点使用规范,此处应使用顿号,将逗号改为顿号是正确的做法,该项说法正确;
C.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反等。“诗歌在我们的身边撒播着文化种子,滋养着我们的诗意人生”,前半句的结构是“主谓宾”,后半句结构是“动宾”,结构并不一致,不符合对偶修辞的要求,该项说法错误;
D.句④“通过读诗,让我们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存在的语病是句式杂糅,“通过……让……”这种句式同时使用造成了句子缺少主语,修改方法可以是删去 “通过”或者删去“让”,而不是简单地将“回顾”换成“回味”,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病句辨析、词性及衔接。
D.第⑤句中的“绿”是名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动词,两者词性不同;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第④句中,“深厚”是形容词;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辨析。
B. 本句运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而非借喻。明喻是用“像”“如”“宛如”“仿佛”等比喻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个句子中,“宛如”是明显的比喻词,将“红叶”比作“落日余晖”,属于明喻。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分析。
A.“作用”是名词;
C.“森林是地球之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拟人;
D.划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护绿”与“植绿”调换位置;
故选B。
7.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词性。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薄雪比作害羞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在夕阳下微微泛红的可爱模样,并非比喻修辞;
故选A。
8.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B.“层峦叠嶂”为本体,“水墨画”为喻体,用“成了”连接本体与喻体,为暗喻;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词性、词义。
C.在“柴院着火了”这句话中,“火”指的是发生火灾的情况。而在“这部正能量电视剧火了”这句话中,“火”则表示该电视剧非常受欢迎,非常火爆。因此,这两个“火”的意思并不相同。所以“两句中的‘火’词义相同”的解读有误;
故选C。
10.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处“就是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是暗喻,用了标志词“是”;
②处“天上的银盘”是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月亮”说成是银盘;
③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拟人,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动作;
④处“浪费时间难道不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是反问,运用反问语气词“难道”;
故选B。
11.B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有误,句④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
C.有误,“未来,世界期待中国文化带来更多精彩”这句话应接在句④后;
D.有误,句④是成分残缺,修改方法是在“流行文化”后加“的强大吸引力”;
故选B。
12.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C.有误,该句意思是“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设问是有问有答,而此句只问不答,运用了反问,而不是设问;
故选C。
13.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借用“银盘”直接代替“月亮”,是借喻;
B.把“油蛉”“蟋蟀们”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行为,在这里“低唱”“弹琴”,是拟人;
C.将三个“起来了”的语句排列起来,是排比。“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拟人;
D.在“小草”(本体)和“蚯蚓”(喻体)之间用“像……一样”连接,是明喻;
故选A。
14.B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B.有误,判断一句话是否是比喻,关键看是否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有些比喻句可省略比喻词),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事物,但有相似点。在“她的头发剪得很短,配上大咧咧的举止,俨然像个男人”这句话中,“她”和“男人”是同类事物,不是比喻;
故选B。
1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C.有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描绘出了一幅潮水上涨、江面开阔、风顺帆悬的画面。该句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6.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震得大山也动了”故意夸大老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句中的“好像”是表示推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句子是三个“……起来了”的句式组成,“脸红”赋予太阳以人的表情,这是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无疑而问,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是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7.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本句连续用三个“我是……”,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本句连续用三个“……织入……”,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本句中“是那么”重复出现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本句连续用三个“……就像……似的”的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8.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和谦辞运用。
C.“大作”是对他人作品的尊称,此处用于称呼自己的作品,不是谦称,若表示谦称,可改为“拙作”;
故选C。
19.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赋予了人的特性,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竞相开花的状态;
B.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色、粉色、白色分别比作火、霞、雪,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颜色;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矮松树尖上的白雪比作日本看护妇的发髻,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矮松的形态;
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收割后的田野比作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形象地描绘了田野的景致;
故选A。
20.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句中把红的花比作“火”,粉的花 比作“霞”,白的花比作“雪”,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多彩与美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中把“你”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刚直硬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句中把人来人往比作潮水,生动地写出了人多且流动性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句中的“飞”字,把宏儿写成小鸟儿,是比拟(拟物);
故选D。
21.D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本体是“地坝”,喻词是“变成”,喻体是“露天舞台”,不是借喻,是暗喻;
B.称呼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称呼;
C.“害了羞”是赋予雪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并非比喻;
故选D。
22.C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
C.有误,本句使用了夸张修辞。用“像发了疯似一样”形容那个人的行为状态,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他的疯狂、异常或失控的表现,以增强描写的效果;
故选C。
23.D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分析。
A.“文明”是名词;
B.第③句语义矛盾,“近”“左右”应删掉其一;
C.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丝绸之路”比作“人类文化运河”和“欧亚大动脉”,但未使用拟人的修辞;
故选D。
24.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将雨点比作豆粒,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C.“舍弟”是谦称;
D.“她的思想包袱很重”中的“包袱”一词用的就是它的比喻义,把思想上的顾虑比作包袱;
故选A。
25.D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
D.“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中出现了本体为“叶子”,喻体为“波浪”,比喻词为“像”,因此此句为明喻,并非暗喻;
故选D。
26.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A.比喻,将“炊烟”比作“一团披着薄薄轻纱、朦朦胧胧的梦”;
B.比喻,将飞翔的“燕子”比作“箭一般”;
C.比喻,将“燕子”比作“五线谱”和“小学生”。
D.引用,引用诗句。句中的“好像”是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不是比喻词。
故选D。
27.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B.“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将树比作日本看护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拟人;
故选B。
28.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C.明喻是喻体、本体、比喻词同时出现的比喻,此处“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画”没有喻词,只有本体“乌云”,喻体“水墨画”,故应是暗喻。
故选C。
29.C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
C.“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把“地坝”比作“露天舞台”,本体与喻体之间用“变成了”连接,是暗喻而不是借喻;
故选C。
30.B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B.有误,“冬天的雨显出一种自然、平静”中的“自然”是自若,不拘束,不呆板的意思,与“自然不算重”的“自然”意思并不相同。在“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中,“自然”连接了前后两个分句,表示一种逻辑上的顺承关系。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理所当然”的意思,即因为母亲很瘦,所以体重不重是合乎逻辑的、可以预见的;
故选B。
31.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辨析。
A.把“黄叶”比作“黄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把“人”比作“会说话的钢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小山以人的动作与语言情态;
D.把“地坝”比作“露天舞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故选C。
32.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
B.“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秋天’”表述错误,“秋天”属于表示时间的名词;
C.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划线句子未出现本体,故划线句子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赋予野菜和小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的说法错误;
故选A。
3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
C.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桃花、杏花、梨花联想到树上结满桃儿、杏儿、梨儿,运用了联想;
故选C。
34.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
①结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可知,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春天”比作“小姑娘”;
②结合“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是若是到了江南遇到了春天,就和春天住在一起,可知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人的特点;
③结合“老师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可知,此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④结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知,“人闲”和“夜静”,“桂花”和“春山”,“落”和“空”两两对仗,此句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故选B。
35.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辨析。
A.结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知是拟人的修辞,将桃树、杏树、梨树拟人化,互相竞争;
B.结合“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可知是比喻的修辞,将天空比作空灵的蓝水晶;
C.结合“争先恐后地成长”可知是拟人的修辞,将杂草拟人化,争先恐后地生长;
D.结合“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可知是拟人的修辞,将薄雪拟人化,写出害羞的样子;
故选B。
36.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句“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只是描写垂杨柳在水里摇曳的状态,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句“它们那柔细的枝条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只只美人的臂膊”,把柔细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臂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句“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把月儿比作小姑娘,“偷偷看”赋予月儿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④句“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把白云比作美丽的贝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7.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赋予野菜和小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将火焰的动作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将童话比作河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赋予天空以人的思想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8.C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C.“运用了语言描写”表述错误。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 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根据“我心里无声地呐喊着”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并非语言描写;
故选C。
39.D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此句只是提到人和北京鸭的行为像母鸭一样叫唤,就会被当作小鸭的母亲,并未运用修辞手法;
B.第一个“希望”是名词,第二个“希望”是动词,词性不同;
C.“请求”和“恳求”虽然是同义词,但在使用中并不完全通用,“恳求”比“请求”的情感更强烈、更诚恳,该项错误;
故选D。
40.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D.有误,本句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香气)转化为视觉(浅紫色),并非想象;
故选D。
41.D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称自己的弟弟应为“舍弟”;
B.“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把“它”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皇帝说”后边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D。
42.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知识运用。
B.句中“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句,运用了拟物修辞手法,即把“物”的专用语用到了人的身上。句中,是把“鸟儿”的专用语“飞”用到宏儿身上了。
故选B。
4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句中“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赋予花人的行为,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B.句中“挑逗”一词,赋予花朵人的情态,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D.句中把“生命”比作“长河”,运用了比喻(借喻)的修辞;
故选C。
44.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少年”比作“花朵”,而不是拟人。
故选A。
45.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汥。
A.将“春天”比作“小姑娘”,本体为“春天”,喻体为“小姑娘”,喻词为“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中虽有比喻时惯用的喻词“像”,但没有对称的本体和喻体,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C.将“瓦”比作“树叶”,本体为“瓦”,喻体为“树叶”,喻词为“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将“乌桕叶的影子”比作“青鳊鱼”,本体为“乌桕叶的影子”,喻体为“青鳊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46.D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秀气”一词赋予小山人的情态,而不是比喻;
故选D。
47.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
A.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了羞”是描写人的词语,句子把薄雪拟人化了,更加生动形象;
B.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词是“如”,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绫纱”;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词是“像”,本体是“悬崖”,喻体是“几近垂直的墙”;
故选D。
48.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比喻句,把水比作白花花的珍珠;
B.虽然有比喻词,但没有喻体,表示一种推测,不是比喻句;
C.拟人句,把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赋予其打扮自己的行为;
D.虽然有比喻词,但没有喻体,只是在比较小徐和她妈妈的长相相似之处,不是比喻句;
故选A。
49.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诗使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这句诗描写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象,对仗工整;
B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万里沙”“自天涯” 突出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源远流长,并非对偶;
C.“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儿拟作人唱歌,唤醒大地,不是比喻;
故选D。
50.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B.有误,“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是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而这里是四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是排比。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