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物体辐射原理
辐射指的是由场源发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273.15摄氏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一切物体都会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且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三种辐射及其性质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0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太阳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
大气层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逸出
(大气辐射)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分布示意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地面吸收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的吸收作用
选择性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地
暖大气
大气的反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水汽、云(最显著)和浮尘
特点:无选择性
白天多云,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温度不会太高
削弱作用
大气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征: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较易被散射
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合作探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哪些因素影响?
0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概念: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对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作用:
对流层能够直接吸收部分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概念: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影响因素:
大气中含有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辐射越强。
太阳辐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
暖大地
大地
暖大气
大气
还大地
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
大气逆辐射强
云层厚
保温作用强
生活中大气现象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生活中大气现象
学以致用
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早穿皮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现象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至清晨近地面气温达到最低,故有“早穿皮袄”的现象。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嫦娥到月球之后她能够愉快的生活下去吗?
学以致用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学以致用
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夜晚则降到-183℃。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请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
学以致用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
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太阳辐射
地
面
辐
射
白天塑料薄膜、玻璃等材料能够透过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地面产生长波辐射,而透明覆盖材料能够阻挡长波辐射,从而通过土壤、墙体蓄积更多的热量;
到了夜间,由于透明覆盖材料的保温作用,使得室内环境温度不至于过低。
学以致用
现象2 :清晨,阳光未照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现象1 :严重的雾霾时,能见度低。
现象3 :交通信号灯“红灯停”
现象4 :谚语“霜重见晴天”
小试牛刀
太阳辐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逸出
逸出
(大气辐射)
返回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地面反射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