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2.黄遵宪(1848?1905年)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人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人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人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轮船运输
D.电报通讯
4.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 )
①中国当时已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③
5.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0余千米,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清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排除D项,再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2.A解析:从诗中不难看出其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选A。
3.D
4.A解析: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①符合题意。电话在当时(1887年)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也没有完全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故②④不符合题意。国文教科书中有关于电话的内容,说明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故③符合题意。
5.B解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铁路建设的情况,无法看出整个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故①错误;由图片中清政府借款修筑和独立筹资官办的比重可知②正确;由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可以看出③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主要介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以后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3)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在1924年,北京迟至1935年才开始有公共汽车上路。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成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航空组四个交通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四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成果:
铁路组: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
淞沪铁路(外国商人建)
19世纪80年代
唐山—胥各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20世纪90年代
加快铁路建设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取得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六次大提速
公路组:
时期
概况
20世纪初
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民国时期
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水运组: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
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
萎缩
航空组:
时期
概况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
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
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问题情境3: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师生互动后,教师小结)
(1)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牵引的新式简易工具取代。
(2)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
(3)城市较乡村显著,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4)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的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
(板书)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问题情境4:请概述通讯工具的变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成电报组、电话组两个通讯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这两种通讯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成果
电报组
时期
概况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报组:
时期
概况
1875年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49年
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课堂小结
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板书设计
课件22张PPT。第 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木船马车轿子古代的交通工具课堂导入中国古代驿站烽火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课堂导入 现代的交通工具课堂导入现代的
通讯工具课堂导入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问题情境一提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问题情境二提示:(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以后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自主学习(3)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在1924年,北京迟至1935年才开始有公共汽车上路。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分成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航空组四个交通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四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合作探究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组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公路组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水路组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航空组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哪些特点?推进新课交通工具的进步问题情境三提示:(1)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牵引的新式简易工具取代。
(2)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
(3)城市较乡村显著,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4)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的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请同学们分成电报组、电话组两个通讯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这两种通讯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推进新课通讯工具的变迁合作探究推进新课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组推进新课通讯工具的变迁电话组 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课堂小结1.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B 当堂检测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 A B C D 当堂检测3.“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1881年的诗作赞颂的是
( )
A.汽车
B.电车
C.电报
D.电话C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