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学课件(28张PPT)+随堂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学课件(28张PPT)+随堂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12 07:06:19

文档简介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表信息表明( )
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类别
总量
创办主体及数量
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
报纸
167
(官办)12
(民办)155
(上海)65
(东京)71
杂志
84
(官办)9
(民办)75
(上海)46
(东京)34
A.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自由制度
B.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D.中国知识界普遍欢迎日本的近代化模式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3.1957年2月,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映,展映的影片不可能涉及的内容有( )
①全民炼钢热火朝天
②北京街头流行“布拉基”
③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④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电视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大众传媒,电视的出现( )
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②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③取代舞台艺术和电影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 )
①用飞机传送信件
②通过发电报的方式
③打电话
④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事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表格材料显示出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A、B、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2.B解析:《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故应选B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①③出现在1958年,不可能出现在1956年的影片中。
4.D解析: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取代舞台艺术和电影,而是与之并存,故排除带③的选项。
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电话在19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有线电报与无线电报此时在中国也都已出现;而④所述通信方式已经落伍且不适合紧急情况下传递信息。
6.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西装在中国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后,电话的出现要早于无线广播和电影.电影传人中国是在19世纪末,最晚出现的是无线广播,故答案为B。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观看《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图片。
探究问题: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自主学习: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探究问题: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板书)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出报刊业发展的线索。
(板书)形成(19世纪中前期至19世纪末)→发展(19世纪末至改革开放前)→繁荣(改革开放以后)
问题情境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自主学习:(1)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的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尽管外国报纸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问题情境2:报刊业对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情境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哪些?
自主学习: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
报纸
刊物
1978年
186
930
2000年
2007
8725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
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3)报刊媒介的局限性是什么?
自主学习,过程总结:
(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
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人们对科技文化更加重视等。
(2)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3)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
过渡:是的,报纸有其自身的缺陷,有时很片面,更大的问题是你必须识字,有一定文化水平才能看报纸,这样普及面就不广了,而且直观感染力也不强,在这方面就不如影视了。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结: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19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板书)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题情境4: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o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影发展线索。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果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
问题情境5: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自主学习: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结: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问题情境6:简述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概况o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视发展的线索。
填空:
1958年, ______电视台(即_____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最初只有______、______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 ______以来,电视逐渐普及。______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答案:北京 中央 上海 哈尔滨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程评价: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而且节目也比较单调。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
(板书)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情境7:简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实。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__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__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______”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____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______世纪______年代末,______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答案:报纸 广播 电影 60 个人电脑 互联网 四 20 60 90 1994
问题情境8: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启示: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问题情境9: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媒介?它们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四大媒介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影响: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有质量。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的变迁的过程”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大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为纵横两条,纵向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课件28张PPT。第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图片课堂导入问


究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课堂导入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报纸的历史
法国著名哲学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阅读教材内容,整理出报刊业发展的线索。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问题探究形成
(19世纪中前期至19世纪末)发展
(19世纪末至改革开放前)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合作探究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问题情境一提示:(1)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的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尽管外国报纸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自主学习报刊业对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问题情境二提示:(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哪些?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问题情境三提示: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一 1978年与2000年报刊数量对比表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原始资料材料二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原始资料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3)报刊媒介的局限性是什么?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问题情境四提示(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人们对科技文化更加重视等。
(2)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3)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总结出近代以来报刊业的发展史?课程小结推进新课报刊业走向繁荣推进新课影视事业的发展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影发展线索。问题探究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果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推进新课影视事业的发展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问题情境五提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问题情境六影视事业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推进新课推进新课影视事业的发展简述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概况。问题情境七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视发展的线索。 填空:
1958年, ______电视台(即_____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最初只有____、______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_________以来,电视逐渐普及。__________________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北京中央上海哈尔滨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新课影视事业的发展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简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实。问题情境八自主学习填空:
______ 、______ 、______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 __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_____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________”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____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______世纪____ 年代末,______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报纸广播电影60个人电脑互联网四2060901994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问题情境九提示: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自主学习提示: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自主学习启示: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媒介?它们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推进新课互联网兴起问题情境十 提示:四大媒介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影响: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有质量。课堂小结1.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B 当堂检测2.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 )
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B 当堂检测3.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C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