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读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B.其背景是欧共体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C.主要原因在于美苏“冷战”给苏联造成经济压力
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2.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5.“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2013年3月30日,82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讲座中,认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则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存在是根源
B.后者有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两者皆有片面性——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
D.两者皆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苏共党内反动势力破坏才是主因考出平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观察漫画,据题干可知,当时赫鲁晓夫开始窥探欧洲市场,说明当时赫鲁晓夫试图对苏联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欧共体尚未成立.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纠正髙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A项。
2.B解析:“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实行的。
3.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今:知识吋知,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经济例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且质量低劣。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项说法有问题;C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斯人林休制存在猗严国的弊端”。
4.C解析:赫鲁晓夫虽然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但最终也没有从根木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等人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起洋务运动。所以.C项符合题意。
5.D解析: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6.D解析: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内因起决定因素,而D项是外部因素,故答案选D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
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1932年,苏联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被西方报刊称为“空想”“梦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曾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解体?这节课我们仅从经济领域探讨苏联改革的得与失。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推进新课
(板书)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情境1: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板书)1.背景
自主学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之后,开始对“___________”进行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问题情境2: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2.内容
[知识再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合作探究:不难看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作了不少的变动,但你发现其中的不足了吗?
(1)我认为“秘密报告”没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全盘否定斯大林,容易造成思想混乱,靠将别人踩在脚下的方式树立起来的威望是靠不住的。
(2)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只是蜻蜓点水,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赫鲁晓夫曾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其根源在于苏联的政治环境,显然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导致个人崇拜的温床。
(3)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点“头痛医头”的味道,“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问题固然严重,但幻想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扩大耕地面积等办法解决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幼稚的,因为盲目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过程评价: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概括起来就一点: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甚微,赫鲁晓夫也因此黯然下台。但苏联的改革没有就此终止,仍在继续推行。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执政,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改革。
(板书)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问题情境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改革的呢?结果如何?
(板书)1.内容
自主学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方向是什么?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作了哪些调整?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方向是什么?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调整?
问题情境4: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何会失败?
(板书)2.结果
(1)探究问题一: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在其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多。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在其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板书)3.失败原因
(2)探究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何与赫鲁晓夫改革一样以失败而告终?
①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过程评价: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作了较大的改革,初期效果明显,以致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这种暂时的效果只不过是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勃列日涅夫的好大喜功,推行霸权政策,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合作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是否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呢?
自主学习:他们的改革没错,但改革的思路错了。
合作探究:苏联的改革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
自主学习:必须果敢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过渡:苏联会出现这样的领导人吗?还真的出现了,他就是戈尔巴乔夫。
(板书)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戈尔巴乔夫又将面对些什么呢?
问题情境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如何?
(板书)1.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大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此时苏联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都出现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面对这样的背景,戈尔巴乔夫如何应对呢?
问题情境6:戈尔巴乔夫如何进行改革?
(板书)2.内容
由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自主学习1: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自主学习2:戈尔巴乔夫改革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自主学习3:戈尔巴乔夫改革还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甚至外资经济在苏联出现。
自主学习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问题情境7: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是否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自主学习:没有。
合作探究:这是为什么呢?
自主学习1:我认为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过快。“斯大林模式”在苏联推行了几十年,其影响已渗透到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改革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能指望短期内一步到位。
自主学习2:否定“斯大林模式”需要勇气,收到成效需要时间。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错,但应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改革成果。
过程总结:两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急于求成会葬送改革,急于求成的戈尔巴乔夫在这方面犯了一个大错。
(板书)3.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失败。
原因:(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他没有放缓改革步伐,更没有耐心地等待改革成果,而是迫不及待地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它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而且酿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延伸探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不仅宣告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覆灭,也宣告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因此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1)同意……
(2)不同意……
合作讨论: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看法。这样吧,咱们现场进行一场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是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请观点相同的同学坐到一块,并选出本方代表。
(详见活动设计)
过程评价: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尤其是反方同学在这个问题上分析得更客观、更全面。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下积累起来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会向勇于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什么建议呢?
(1)我会建议戈尔巴乔夫改革不要激进,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2)我会建议戈尔巴乔夫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选准某一区域作为突破口,然后层层递进。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有一定成效后再深入到城市。
(3)我会建议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改革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照搬西方体制。
过程评价: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只可惜历史不可能重来。
问题情境8: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1)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3)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4)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这种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模式。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探索。
多媒体展示表格: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改革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学们,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庞大的苏联,69年后走向坟墓,令人扼腕痛惜。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如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或许……历史没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对正在致力于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课件25张PPT。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堂导入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问题情境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原始资料(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思考(1)总结: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__ ___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之后,开始对“___________”进行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自主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二十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问题情境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方面改革内容农业上工业上取消 ,提高鼓励 ,扩大扩大 ,提倡废弃 ,权力下放承认 ,调动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不难看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作了不少的变动,但你发现其中的不足了吗?推进新课赫鲁晓夫改革合作探究(1)我认为“秘密报告”没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全盘否定斯大林,容易造成思想混乱,靠将别人踩在脚下的方式树立起来的威望是靠不住的。(2)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只是蜻蜓点水,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赫鲁晓夫曾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其根源在于苏联的政治环境,显然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导致个人崇拜的温床。(3)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点“头痛医头”的味道,“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问题固然严重,但幻想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扩大耕地面积等办法解决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幼稚的,因为盲目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总结: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概括起来就一点: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甚微,赫鲁晓夫也因此黯然下台。但苏联的改革没有就此终止,仍在继续推行。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改革的呢?结果如何?推进新课勃列日涅夫改革问题情境经济方面改革内容恢复 ,加强坚持 ,扩大运用注重发展 ,特别是推进新课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何会失败?推进新课勃列日涅夫改革问题情境探究问题一: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在其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多。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在其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探究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何与赫鲁晓夫改革一样以失败而告终?①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总结: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作了较大的改革,初期效果明显,以致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这种暂时的效果只不过是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勃列日涅夫的好大喜功,推行霸权政策,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进入停滞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是否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呢?推进新课勃列日涅夫改革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他们的改革没错,但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必须果敢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如何?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情境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大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始资料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始资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此时苏联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都出现了问题。戈尔巴乔夫如何进行改革?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情境①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还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甚至外资经济在苏联出现。
④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情境结果:失败。原因:(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他没有放缓改革步伐,更没有耐心地等待改革成果,而是迫不及待地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它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而且酿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不仅宣告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覆灭,也宣告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因此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延伸探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推进新课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情境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1)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3)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4)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这种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比较中苏改革课堂小结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朝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D 当堂检测2.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 当堂检测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修补A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