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29 22: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此前,通过对饱和溶液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也能想到某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怎样科学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性,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对海水“晒盐”过程的感知,进一步认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进而建立起了溶解度,从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使学生逐步理解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的,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推理,初步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通过观察思考,初步理解溶解度曲线,能简单判断出溶解度曲线中点与线表示的意义。 3.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降温结晶的原理。
教学重点: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 请同学们先回顾海水“晒盐”的流程。 [引言] 将海水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析出食盐,这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其实,许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我们称之为——溶解度。 回顾海水“晒盐”的流程。 倾听,思考,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通过回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任务一 溶解度 [过渡] 如何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限度呢 [设疑]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若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限度,我们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限定呢 [小结] 展示溶解度的定义。 [讨论] 试着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设疑]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的含义是什么 [小结] (1)20 ℃时,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了;(2)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硝酸钾。 [展示] 拓展: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向50 g 20 ℃的水中加入20 g氯化钠,所得溶液为    溶液。该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过渡] 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度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展示] 物质溶解度与溶解能力的对应关系。 [强调]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根据20 ℃时的溶解度来区分的,记准分界的三个数:10 g、1 g和0.01 g。 [过渡] 知道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那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展示] 多识一点:气体的溶解度。 [思考] 有科学家提出,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封存在海洋深处,以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的问题。你认为这种方案可行吗 这对海洋生态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 不可行,这样会造成海洋酸化。 学生思考、讨论:对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的方法进行迁移限定因素。 关键词: 一定温度下——条件 100 g溶剂(通常是水)——标准 饱和状态——状态 克——单位 结合溶解度的四个要素进行交流、讨论。 结合溶解度的定义,完成学案内容。 观看,记忆:物质溶解度与溶解能力的对应关系。 自学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思考,交流。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溶解限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提升。 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交流,理解溶解度的应用及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物质溶解度与溶解能力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明确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任务二 溶解度曲线 [过渡]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教师] 如果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你能绘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吗 [教师] 展示绘制过程。 [过渡] 在同一坐标系中我们还可绘制出许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大家分析这两幅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展示] 观察思考8-2 认识溶解度曲线。 [思考] 从溶解度曲线上获取的信息。 [讲解] 一条溶解度曲线时,A、B、C三点的含义。 [展示] 多条溶解度曲线。 [思考] 线和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 [小结] 线: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展示] 几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思考] 在这张含有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图中,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小结] (1)“上升型”: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KNO3)。 (2)“平缓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如氯化钠(NaCl)。 (3)“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Ca(OH)2]。 [设疑] 从溶解度曲线上我们还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讲解] (1)查询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3)判断各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5)确定结晶的方法。 [过渡] 根据溶解度曲线,如何确定结晶的方法呢 [展示] 多识一点:降温结晶。 [讲解] 降温结晶的原理。 [思考] 观察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判断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是大还是小。为什么要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小结] 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故用蒸发结晶。 [过渡] 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采用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 [讲解] 除杂:KNO3(NaCl)和NaCl(KNO3)。 [小结] 提纯谁,就让谁结晶,陡用降温,平用蒸发。 说出绘制的方法。 结合溶解度的概念理解点的含义。 思考,交流:线和交点的意义。 讨论交流,从表格中读取信息。 思考,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其他应用。 阅读。 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交流。 倾听,思考。 体会数学思想在化学中的运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读表、作图和识图的能力。 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点、线和面的理解。 学会另一种结晶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可溶性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任务三 巩固提高 构建方法模型 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交流和总结: 小组间展示交流所学知识。 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
2.学生是否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学生是否清楚了可溶性混合物的除杂原理
4.学生是否明确了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