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第2课时 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学生学习的第三种基本反应类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还要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为高中阶段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特点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其他的反应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推理,总结盐的化学性质。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知道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微观粒子相互结合的观点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请同学们首先回顾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设疑] 你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吗 [引言] 这些化学方程式能体现盐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回顾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引出盐的化学性质。
任务一 盐的化学性质 [过渡] 请同学们先回顾物质的分类。 [设疑]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分类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化学方程式,你能模仿酸和碱的化学通性,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吗 [小结] 盐的化学性质: 盐+酸新盐+新酸; 盐+碱新盐+新碱; 盐1+盐2新盐1+新盐2。 回顾物质的分类。 思考,交流,总结盐的化学性质。 为总结盐的化学性质作知识铺垫。 从某物质的性质,归纳一类物质的性质。对属于盐类的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概括,条理更清晰。
任务二 复分解反应 [过渡] 继续观察有关碳酸钠化学性质的这些化学方程式,你能发现它们书写时的一些规律吗 [教师] 有人说这些反应像是“交换舞伴的舞蹈”,你能否解释其原因 [小结]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设疑] 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结] 表达式:AB+CDAD+CB;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展示] 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 ; H2SO4+BaCl2 ; Na2CO3+HNO3 ; Na2CO3+NaOH ; NaCl+CaCO3 。 [设疑] 后两个化学反应符合实际情况吗 为什么 [讲解] 复分解反应是有条件的,即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设疑] 怎样判断生成物是否为沉淀呢 [展示] 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 [小结] 总结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酸、铵盐溶, 碳酸盐多数都不溶; 氯化物中氯化银, 硫酸盐中钡不溶; 钾、钙、钠、钡碱可溶。 [讲解] 初中几种典型沉淀。 [设疑] 为什么只有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呢 如何从微观粒子角度解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呢 [讲解]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小结]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即难溶性的碱或盐)、气体(不稳定的酸或碱分解放出)或水的过程。发生复分解反应时,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 [思考] 前面我们学习的哪些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呢 [小结]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1.酸+碱盐+水; 2.酸+盐新酸+新盐; 3.碱+盐新碱+新盐;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5.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观察化学方程式,根据标注的颜色寻找书写的规律。 根据盐酸和硝酸银的反应,总结出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依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判断后两个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实际。 观察、分析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总结规律。 观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交流,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书写复分解反应的思路。 培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树立学生的粒子观,懂得从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原理和现象。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三 巩固提高 构建方法模型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方法 交流和总结:学习了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 让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到能力提升。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学生是否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常见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3.学生能正确区分三种基本反应类型吗
4.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解答有关问题
5.学生是否能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