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品味词的语言,把握其表达技巧和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词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李清照的生平背景,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历史背景。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词的意境和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词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词作中的情感波动,与作者产生共鸣,对生活中的孤独、寂寞等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通过学习李清照的词作,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启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词的内容,把握词人 “愁” 情的内涵,理解词中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
品味词中叠字、口语化语言的精妙,体会李清照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词人 “愁” 情产生的深层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的紧密联系。
领会词人如何将抽象的 “愁” 具象化,在易的词句中蕴含深沉复杂的情感,体会婉约词的含蓄之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的内涵、艺术特色等,激发学生思维。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意境,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见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略带忧伤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教师在音乐声中吟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引导语:同学们,刚刚我们一同聆听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老师也吟诵了一首词,大家是不是觉得这首词充满了青春的欢乐与活力?它的作者便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然而,李清照的一生并非只有早期的明媚与欢畅,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家国的变故后,她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清新明快走向了深沉哀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去感受她那如泣如诉的别样愁绪。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以 PPT 展示李清照的简介:李清照(1084— 约 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她出身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相思之情,清新自然。金兵入侵后,丈夫赵明诚病故,她流离失所,历经磨难,后期词风转为沉郁顿挫,多悲叹身世,感怀家国。
结合地图与历史资料,简述本词创作背景:《声声慢》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此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多重打击,寓居临安(今杭州),在孤独、凄凉中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抒发内心无尽的愁苦。
(三)初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韵律,标注生字词读音,如 “乍暖还寒(huán)”“将息(jiāng)”“憔悴(qiáo cuì)”“怎生得黑(zěn)” 等。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与情感基调,思考: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整体印象?情感基调是什么?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技巧,如语速要缓慢,语调低沉,读出愁苦、哀伤之感。
全班齐读,在朗读中初步梳理词意,体会词人的愁绪弥漫于字里行间。
(四)文本解读(25 分钟)
意象解读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等。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各自蕴含怎样的情感内涵?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常与愁绪相伴。词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在百无聊赖中试图以酒浇愁,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意虽有,却无法抵挡秋风带来的彻骨寒冷与内心的孤寂,更凸显出愁之浓重。
“秋风”:秋风萧瑟,本就给人凄凉之感,又逢词人处境艰难,它吹走了温暖,吹来了满心的哀伤,象征着生活的无情打击,加剧了词人的愁苦。
“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勾起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如今大雁依旧,人事全非,且大雁传书,却无人可寄,更添思念亡夫、怀念故土之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昔日娇艳的菊花如今凋零满地,如同词人饱经沧桑、容颜憔悴的自身写照,抒发了年华老去、无人怜惜的悲哀。
“梧桐” 与 “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大,自古有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之说,细雨点滴,落在梧桐树上,声音单调而凄凉,营造出黄昏时分无比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如雨丝般细密、无尽的忧愁。
叠字运用
聚焦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叠字的独特韵味。
提问:这三组叠字有何表达效果?能否替换为单字或近义词?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这 14 个叠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层层递进,回环往复。“寻寻觅觅”,写词人若有所失、四处寻觅的动作神态,表现出她内心的空虚与迷茫;“冷冷清清”,从环境氛围入手,描绘出周围清冷孤寂之景,映衬词人的心境;“凄凄惨惨戚戚”,则直抒胸臆,将词人内心深层的悲痛愁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叠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更使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无法用单字简单替代。
口语化表达
找出词中的口语化词句,如 “怎敌他”“将息”“怎生得黑”“这次第” 等。
探讨:这些口语化表达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分析:这些词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似词人在向读者倾诉心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情感传递更为直接、真切,让读者更易感同身受,体会到词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哀愁,也展现出李清照词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的语言特色。
(五)深入探究(10 分钟)
问题引导:词人的 “愁” 如此浓重,仅仅是因为个人身世的凄惨吗?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深入思考、小组讨论,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社会动荡、文人命运等多角度探究词人 “愁” 的根源。
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升华:李清照的 “愁”,既是个人的,她经历了爱情破灭、丈夫离世,晚年孤苦无依;更是时代的,北宋沦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她作为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痛感无力回天,往昔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家国的兴衰荣辱交织在一起,才汇聚成这如汪洋大海般深沉、浩渺的愁绪,这愁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民族的悲叹,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艺术特色总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对词的意象、叠字、口语化表达等方面的分析,与教师一同归纳《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意象密集,借景抒情,选取具有典型愁绪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成凄美、凄凉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
叠字巧用,音韵和谐,强化情感,在词史上独树一帜,增添了音乐美与抒情的细腻度。
语言浅近自然又精妙绝伦,口语化表达与深沉情感完美融合,尽显婉约词风。
对比李清照前期词作,如《如梦令》等,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其创作风格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体会生活经历对创作的深刻影响,进一步提升对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通过诵读、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深入领会了《声声慢》一词中词人深沉复杂的 “愁” 情,探究了其艺术特色,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强调: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非凡才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传唱千古的不朽之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诵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走进她丰富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声声慢》,在背诵过程中再次体会词人情感,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以 “我眼中的李清照” 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赏析短文,可从她的人生经历、词作风格、情感内涵等方面入手,深入阐述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推荐阅读:李清照《漱玉词》、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关李清照部分),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诗词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