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登岳阳楼》,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深度。通过讨论和探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发挥创造力,表达个人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究,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登岳阳楼》这首诗,还能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中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练字之美,像 “坼”“浮” 等动词的表现力。
感受诗人的情感脉络,从初登楼的震撼到进而引发的身世感慨与家国之忧。
(2)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诗人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沧桑紧密融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妙处。
引导学生突破时空局限,理解杜甫所处时代的苦难,共情其复杂深沉的情感,如在个人漂泊与国家战乱交织下的愁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韵律、体会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诗歌内涵,如从 “所见之景” 探究 “所感之情”。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疑难问题,交流见解,培养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如探讨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效果。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展现洞庭湖风貌、杜甫生平经历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壮丽风光图片、视频片段,同时播放轻柔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教师旁白:“同学们,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片浩渺无垠、气象万千的水域,它衔远山,吞长江,滋养着一方水土,承载着千年历史。它就是洞庭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折腰,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
引导语提问:“大家能想到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名句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如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等诗句,顺势引出杜甫的《登岳阳楼》。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结合多媒体呈现的杜甫画像、生平年谱,教师详细讲述:“杜甫,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一生历经坎坷,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乱、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他的诗作犹如一部时代的悲歌,真实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
聚焦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大历三年(768 年),此时的杜甫已届暮年,贫病交加,他从夔州漂泊到岳阳,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壮阔湖景,心中涌起的却是无尽的哀愁与深沉的家国忧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千古佳作。”
(三)初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读音,注意节奏停顿,如 “昔闻 / 洞庭水,今上 / 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诗句。随后,教师利用 PPT 展示重点字词:“坼(chè)、乾坤(qián kūn)、戎马(róng mǎ)、凭轩(píng xuān)”,进行正音释义。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纠正读音与节奏问题。最后全班齐读,初步读通读顺全诗。
(四)文本解读(25 分钟)
首联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仅是在叙述登楼之事吗?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昔闻” 表明久闻大名,心向往之,“今上” 则突出愿望终得实现,可背后是多年漂泊、历经沧桑后的迟暮之叹,一 “昔” 一 “今”,时光跨度中饱含感慨。
颔联赏析
展示洞庭湖的高清航拍图、地理图,结合诗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提问:“同学们,看看这画面,想象自己站在岳阳楼上,你眼中的洞庭湖是怎样的?诗人用‘坼’与‘浮’两字妙在何处?”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这两句诗将洞庭湖浩瀚无边、仿佛割裂吴楚大地、天地都在其中日夜沉浮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坼” 字写出湖水划分疆界的力量感,似大地崩裂;“浮” 字赋予乾坤动态,让整个宇宙都似在湖面漂浮,尽显壮阔与灵动,诗人用词精准,以磅礴笔触勾勒湖景。
颈联剖析
教师语气深沉地引出:“在如此震撼的景象面前,诗人笔锋一转,‘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由眼前壮阔之景转入个人身世飘零,“亲朋无一字” 是说与亲友音信断绝,孤苦伶仃;“老病有孤舟” 描绘暮年体弱、漂泊于孤舟之上的凄惨境遇,对比强烈,乐景衬哀情,哀愁尽显。
尾联探究
设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为何在结尾处涕泗横流?联系全诗与时代背景谈谈。
师生共同分析:此时北方战事未平,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凭栏远眺,想到苍生苦难、国家飘摇,自己却无力回天,个人不幸与家国忧患交织,满腔悲愤与悲悯化作热泪长流,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尽显杜甫的博大胸怀。
(五)艺术特色总结(10 分钟)
回顾全诗,引导学生从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探讨艺术特色。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一路解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在形式与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学生发言后归纳:
结构上,起承转合严谨,首联起笔叙事,颔联承接写景,颈联转折抒情,尾联合于家国之忧,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手法上,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洞庭湖景为后文抒情奠基,景中含情,后两联抒情又回扣前文之景,情因景生。同时运用对比,以雄浑湖景对孤苦身世,强化情感张力。
语言上,凝练精准,“坼”“浮” 等动词以及 “一字”“孤舟” 等数量词运用出神入化,以极少笔墨勾勒宏大意境、传递复杂情感。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登上岳阳楼,领略了洞庭湖的壮美,更走进了诗人千回百转的内心世界。杜甫用他的如椽巨笔,将个人命运系于时代脉搏,为我们留下这篇不朽的诗作,让我们看到一位老者的漂泊、一颗赤子的忧怀。”
强调诗歌主题与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激励我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心怀家国,以悲悯情怀关注世界,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吟诵,传承经典魅力。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要求书写工整、准确无误。
结合课上所学,以 “杜甫笔下的洞庭湖与家国情怀” 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深入分析诗歌如何借景抒怀,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教学资源
制作精美的 PPT,包含洞庭湖图片、视频,杜甫画像、生平资料,诗歌文本解析等内容。
古典音乐素材,用于课堂导入、诵读环节营造氛围。
相关教学参考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杜甫诗集详注》等,辅助教师备课,拓展知识深度。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初读感知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对节奏把握仍需强化练习。文本解读时,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多数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与情感,但对于诗人复杂情感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因素挖掘不够深入,今后应补充更多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心灵共振。在艺术特色总结环节,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一些亮点,后续可增加同类诗作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敏锐捕捉诗歌艺术魅力,提升文学鉴赏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高效,助力学生传承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