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锦瑟》,提高学生准确把握诗歌语言、节奏和韵律的能力,增强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领悟诗歌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中的典故,鉴赏比兴和用典的手法,体会本诗哀婉的基调,分析概括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文意,解读 “锦瑟”“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珠泪”“蓝田日暖” 等意象。
体会诗歌绵邈深幽的情感,理解诗人借典故抒发的复杂情思。
教学难点
探究李商隐诗歌朦胧多义的特点,领悟诗无达诂的魅力,对诗歌主旨作出个性化解读。
感受李商隐诗歌将人生感慨与深邃哲思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韵律之中,初步感知诗意。
问题引导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内涵。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碰撞思维火花,多角度解读诗歌。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如讲述李商隐的生平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古代精美锦瑟的图片,同时播放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古典氛围。教师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有一种乐器,它音色柔美,音韵悠扬,常常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它就是锦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的《锦瑟》,去探寻那弦音背后的悠悠往事与深沉情感。”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商隐的其他诗作,如《夜雨寄北》,简单谈谈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初步印象,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其爱情生活也充满波折,诸多因素使得他的诗作常常饱含着浓郁的感伤情绪与身世之叹。
提及本诗的创作背景:《锦瑟》一诗,创作年代难以确切考证,因其意象迷离、旨意隐晦,有悼亡说、自伤身世说、爱情说、哲理说等多种解读。正是这种朦胧性,吸引着后世无数读者反复玩味。
(三)初读感知(7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韵律。重点强调易错字音,如 “弦(xián)”“惘(wǎng)” 等。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尝试划分节奏:
锦瑟 / 无端 / 五十弦,一弦 / 一柱 / 思华年。
庄生 / 晓梦 / 迷蝴蝶,望帝 / 春心 / 托杜鹃。
沧海 / 月明珠 / 有泪,蓝田 / 日暖玉 / 生烟。
此情 / 可待 / 成追忆,只是 / 当时 / 已惘然。
全班配乐齐声朗读,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强化朗读效果。
(四)文本解读(25 分钟)
首联解读
提问:“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诗人见到锦瑟,为何会发出 “无端” 之叹?“五十弦” 有何特殊寓意?“思华年” 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思?
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无端” 带有一种没来由、无缘无故的感觉,诗人见锦瑟而心生感慨,似乎锦瑟的多弦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岁月流逝、年华不再的敏感神经。传说古瑟有五十弦,诗人借此慨叹自己年已半百,人生已走过大半路程。“思华年” 则直接点明诗人由锦瑟引发对往昔美好岁月的追忆,奠定全诗感伤的基调。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手抚锦瑟,沉浸在回忆中的画面,加深对首联情感的体会。
颔联解读
介绍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子梦中化为蝴蝶,醒来后恍惚间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望帝春心托杜鹃”,讲述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杜鹃啼血哀鸣,以寄托望帝对故国、对爱人的思念。
提问: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想要表达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两句诗,诗人借庄生梦蝶,写出自己往昔的理想追求如梦如幻,如今回首,仿若迷失在岁月的迷雾之中;以望帝啼鹃,抒发内心深处如杜鹃啼血般的悲苦与执着,即便理想破灭、爱情远去,那份眷恋仍难以释怀,饱含着对美好却已逝之物的哀怨。
颈联解读
讲解意象:“沧海月明珠有泪”,描绘出在沧海之上,明月高悬,鲛人泣泪成珠的奇幻景象;“蓝田日暖玉生烟”,呈现蓝田山中,阳光暖照,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画面。
引导探究:这两句诗营造出怎样超尘脱俗又略带哀伤的意境?与诗人情感有何关联?
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沧海、明月、珍珠、鲛人泪,诸多意象组合,营造出清冷、孤寂、凄美之感,象征着诗人美好高洁的理想追求在现实中遭受重重磨难,如明珠蒙尘,只能黯然落泪;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看似美好却虚幻缥缈,恰似诗人心中那些曾经触手可及却终究消逝的梦想、爱情,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充满怅惘与无奈。
尾联解读
提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何理解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时空交错之感与深沉的人生喟叹?
引导学生从当下与往昔的对比角度分析,明确:诗人在回首往事时,方觉往昔种种情事皆令人刻骨铭心,本应当时就好好珍惜,可在那时却浑然不觉,任其流逝,如今只剩满心的怅惘。“可待” 一词,似是假设,实则强调当下追忆的痛切,这种时空转换下对人生错过的体悟,引发每一个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共鸣,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五)艺术特色赏析(10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运用的大量典故与丰富意象,探讨其作用。
明确:典故与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内涵丰富多层,如层层迷雾,增添朦胧美感。诗人将自己的人生境遇、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借庄生、望帝、鲛人、良玉等形象委婉含蓄地抒发内心复杂情感,避免直白浅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与解读空间。
分析诗歌的对仗、韵律之美。
请学生找出诗中的对仗句,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体会诗句在结构、词性、平仄等方面的精巧对仗,节奏明快和谐;同时,全诗押韵严谨,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性与抒情效果。
(六)主题探讨(10 分钟)
再次呈现关于《锦瑟》主题的多种说法:悼亡说,认为是诗人为亡妻所作;自伤身世说,感慨自身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爱情说,追忆一段刻骨铭心却无疾而终的恋情;哲理说,蕴含对宇宙人生、时空变幻的深邃思考。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主题说法深入探讨,结合诗歌文本、诗人经历寻找依据,十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教师总结:李商隐《锦瑟》的魅力就在于其主题的多义性,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诗人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下的复杂情感,无论哪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我们在解读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定论,而是要透过文字,感受诗人在诗中倾注的对生命、爱情、理想的执着与失落,这便是经典诗作永恒的价值。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锦瑟》全诗的文意、艺术特色、主题探讨成果,梳理知识脉络。
强调李商隐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特地位,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读李商隐其他诗作,深入领略晚唐诗歌的韵味。
(八)作业布置(2 分钟)
背诵并默写《锦瑟》,要求书写工整、准确无误。
以《我眼中的〈锦瑟〉》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阐述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可从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要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