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1: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清晰梳理作者登山路径,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语文基础素养。
2. 引领学生品鉴文中日出胜景描绘,洞察作者写景的匠心独运之法,培育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层次。
3. 引导学生透过洗练文字,洞悉作者心境的幽微变化,体悟文中潜藏的情感意蕴,增强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敏锐感知与共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精确勾勒登山路线,如实呈现作者的行程轨迹;
(2)深度剖析日出描写章节,明确各类写景手法的精妙运用;
(3)解读关键文辞语句,真切体会作者心境及其情感的流淌脉络。
2. 教学难点:
(1)参透作者如何不着痕迹地将心境与景色描写水乳交融,领略其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与人生哲思;
(2)学会灵活运用所学赏析技巧,自主品鉴文学作品中的写景华章与情感抒发段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升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自主研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展示泰山雄浑壮阔的图片与震撼人心的视频影像,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情境氛围,继而提问:“泰山,这座巍峨的五岳之首,自古以来便引得无数文人雅士欣然前往,攀登之际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倘若诸位有幸踏上登山之旅,心底会憧憬着目睹怎样一番绮丽景致呢?”激发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对泰山景色的遐想,由此顺势导入新课《登泰山记》,开启探寻之旅。
(二)任务一:解文意明路径,循足迹探幽微
1. 学生自主放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悉心标注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与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全场,为个别学生解答基础层面的疑难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稳步推进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提问:同学们,在初读过程中,哪些字词的含义让你们感到困惑呢?
明确:例如“阳”“阴”“乘”“限”等词可能较难理解。“阳”在古文中常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则相反,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乘”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限”可理解为“界限”,像“越长城之限”就是“越过长城的界限”。这些字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古代汉语的常用义来推断。
2. 教师针对文中诸如“阳”“阴”“乘”“限”“循”“越”等重点文言字词,运用丰富的示例、组词等手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助力学生精准把握其含义与用法;同时,着重强调特殊句式,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等,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系统积累,为后续深入理解文本筑牢根基。
提问:文中“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里的“阳”和“阴”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或者文中的信息来推断一下?
明确: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从文中“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可以推断,泰山的南面是汶水,北面是济水,所以“阳”指泰山的南面,“阴”指泰山的北面。
3. 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共同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通过仔细搜寻文中指示地点和行程更迭的关键语句,如“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精心绘制出作者登山的路线图,并推选代表上台展示与讲解。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予以全面且细致的点评与补充,保障学生清晰且确切地掌握作者的登山路径以及沿途的见闻感受,圆满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梳理,为后续深入探究文本搭建稳固的框架。
提问:各小组在梳理登山路线时,觉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自己的行程的呢?从这些路线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泰山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从京师出发,历经多地,到达泰山,然后从泰山南麓开始登山,一路向上,直至山顶。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泰山地形险峻,山谷纵横,山路崎岖,如“穿泰山西北谷”“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等语句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泰山高大雄伟,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描绘出山顶积雪覆盖、银光照亮天空的壮观景象,暗示了泰山的高耸。
(三)任务二:赏日出之壮美,品写景之神韵
1. 教师以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中日出部分的精彩描写:“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要求学生闭目聆听,在脑海中勾勒出日出的壮丽画面,沉浸式感受那震撼人心的景象。
2. 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从修辞手法的灵动运用、色彩搭配的精妙绝伦、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等多个维度剖析作者描写日出的神来之笔。
提问:同学们,在这段日出描写中,“大风扬积雪击面”这一句从什么角度描写,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呢?
明确:这一句从触觉角度描写,狂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顶天气的寒冷和恶劣,营造出一种紧张、艰难的氛围,为后文日出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也更衬托出作者观看日出的不易和执着。
提问:“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场景,会怎么说?
明确: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峰比作几十个白色的骰子站立着。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形态各异的样子,使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事物想象出山峰的奇特景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提问:“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几句中,日出的色彩变化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色彩变化来展现日出的壮观的?
明确:日出前,天边的云先是出现一线奇异的颜色,转眼间变成五彩斑斓;太阳出来时,像朱砂一样红,下面有红光浮动承托着。作者通过细腻地描绘色彩从“一线异色”到“五彩”再到“正赤如丹”的快速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日出瞬间的绚丽多彩和蓬勃生机,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3.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系统梳理出文中写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全方位的多角度描写(涵盖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修辞手法的匠心独运、色彩对比的鲜明醒目、动静结合的相得益彰等。
(四)任务三:察文辞之精妙,悟心境之幽远
1.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沉浸于文本之中,仔细搜寻文中那些能够真切体现作者心境的语句和字词。
提问:文中“自京师乘风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出发登山呢?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作者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下毅然从京师出发登山,可能反映出他对泰山的向往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心境。他不顾路途的艰辛,决心前往泰山,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也暗示了他对这次登山之旅充满期待,想要在艰难的环境中挑战自我,领略泰山的壮美景色。
提问:“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艰难的登山过程中,作者的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你们从哪些字词中能体会到这种变化?
明确:在登山途中遇到迷雾弥漫、道路结冰湿滑,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况,作者的心境可能会从最初的坚定和期待变得有些紧张和艰难,但从“几不可登”中的“几”字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在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向上攀登,这又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提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此时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呢?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一下。
明确:当作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样壮丽的景色时,内心可能充满了震撼和欣喜。经过艰难的攀登,终于看到如此美景,之前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负”字赋予苍山以人的动作,使积雪覆盖的山峦仿佛有着雄伟的气势;“明烛天南”将雪光比作烛光,照亮了南方的天空,形象地描绘出雪后初晴的明亮景象,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赞叹和折服,心境变得开阔和豪迈。
(五)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关键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回顾,涵盖作者的登山路线、日出部分的写景艺术特色以及作者心境的起伏变化轨迹,着重强调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精准理解文意、深入赏析艺术手法以及敏锐把握作者情感的至关重要性,激励学生在课后持续深耕《登泰山记》,挖掘文中潜藏的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和文学价值,并认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要点,稳步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在文学的学习之路上不断进阶。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课文,并精心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上传至班级学习群内,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进步。
2. 精心挑选文中自己情有独钟的一段写景文字,进行创意改写,运用现代文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丰富的想象,字数不少于 300 字,展现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再创作能力。
3. 推荐阅读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用心对比两篇文章在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层面的异同之处,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锻炼学生的比较阅读与分析归纳能力,拓展文学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多角度描写
修辞手法的匠心独运
色彩对比的鲜明醒目
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