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少岷初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少岷初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8 15:41:49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少岷初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葺(qì) 真挚(zhì) 酣然(hàn) 神采熠熠(yì )
B.殷红(yān) 蹒跚(pán) 自矜.(jīn) 锲而不舍(qiè)
C.红妆(zhuānɡ) 怂恿(cǒnɡ) 喧嚣(qì) 群蚁排衙(yá)
D.狭隘(ài) 称职(chènɡ) 竹篾.(miè) 花枝召展(zhāo)
2.(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适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30年,经历锲而不舍地太空筑梦,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将成为现实。
B.抗疫中的上海,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那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那些逆境中的不以为然,汇聚起了此时最温暖的力量、最可贵的品质。
C.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D.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冰雪健儿们在这里同场竞技、突破自我,在一次次握手和拥抱中互相支持鼓励、共同勇攀高峰。
3.(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
B.中国过去几年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占全球总人数的18%左右。
C.经过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D.“双减”政策出台,旨在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校学习效率,增加亲子交流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
4.(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荡胸生层云,   。《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
(3)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
5.(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你的班级准备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任务。(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
(1)【我传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现当代涌现出许多英雄、先锋的精神品质值得青少年传承和弘扬。请你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他(她)对你或对青少年一代的意义或影响。(100字左右)
备选人物:邓稼先 张桂梅 钟南山 苏炳添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天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 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里的其他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6.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① ②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③ 愉悦 猜疑 感动
7.语言品味。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8.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 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 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9.文章以“舌尖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1.第④段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
12.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3.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词,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叠词运用的作用。
1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为崔道固①城局参军②,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注】①崔道固:人名。②城局参军:官职名称。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B.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D.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权,当道。
B.寻复南奔 不久。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经书。
D.拳勇过人 超过。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讲述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后来大有长进的故事,阐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B.【乙】文最后借皇帝对傅永的称赞,从侧面表现傅永的文武双全。
C.两篇文章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发奋读书,勤奋刻苦,终能成才。
D.【甲】文中擅劝的孙权先后从“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来劝说吕蒙,使其无可推辞,最终“乃使就学”。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完成各题。
【甲】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了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丙】人间的真话本来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话:这祥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在她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他并不想马上就续娶,他顾不得想任何的事。可是她既然愿意,而且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不能不马上提出来,他似乎没有法子拒绝。
19.三则材料中的“她”依次是   ,   ,   。
20.请从三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名女性,结合名著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其形象。
21.(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县城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县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的砥砺奋进,我们将在县城里看到当代中国的模样。你是否留意过家乡县城的变化?结合家乡县城的发展变化,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题目;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 600 字;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杜绝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酣然” 的 “酣” 读音应为 “hān”,不是 “hàn”;“神采熠熠” 应为 “神采奕奕”,“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所以 A 项有错误。
B.“殷红” 读音 “yān hóng” ,“蹒跚” 读音 “pán shān”,“自矜” 读音 “zì jīn ”,“锲而不舍” 读音 “qiè ér bù shě ”,字形与字音标注均准确无误,该项正确。
C.“怂恿” 读音是 “sǒng yǒng”,不是 “cǒnng”;“喧嚣” 读音是 “xuān xiāo”,所以读音方面出现错误,该项不正确 。
D.“称职” 的 “称” 读音是 “chèn”,不是 “chènɡ”;“花枝召展” 应为 “花枝招展”,“招展” 意思是迎风摆动,“召” 字使用错误,所以 D 项也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锲而不舍” 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能取得如今即将达成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成果,靠的正是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用 “锲而不舍” 来形容恰当合理,所以该项成语使用恰当。
B.“不以为然” 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在抗疫情境下,人们展现出的应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积极态度,这里用 “不以为然” 不符合语境,应是 “不离不弃” 之类表示共患难、不放弃的词语,所以该项成语使用不恰当。
C.“微不足道” 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对于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物品,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却是难得的、珍贵的,用 “微不足道” 突出两者生活条件差距,使用恰当。
D.“勇攀高峰” 指勇敢地攀登高山,常用来比喻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冰雪健儿们参加奥运会,目标就是突破自我、追求更好成绩,用 “勇攀高峰” 很贴合情境,成语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高低”“大小” 对应 “成败”,两面对两面,搭配恰当,语义通顺,没有语病。
B.“约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左右”,“约” 和 “左右” 表意重复,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可改为 “约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或者 “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左右”,所以该项有语病 。
C.“经过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对大家的启发很大”,此句滥用介词 “经过”,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 “经过”,让 “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 作主语,所以该项有语病。
D.“旨在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校学习效率,增加亲子交流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旨在” 和 “以…… 为目的” 句式杂糅,应删去 “以” 和 “为目的”,使句子表意清晰,所以该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1)决眦入归鸟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随君直到夜郎西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眦、缘、郎
(5)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作者刘禹锡通过描写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与情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从视觉角度展开描写: “苔痕上阶绿”,“苔痕” 点明了陋室周边人迹罕至,少有人往来打扰,才会长出苔藓 ,而且苔藓顺着台阶蔓延,一片翠绿,尽显生机与自然之态。“草色入帘青”,青葱的草色透过帘子映入屋内,描绘出室外草木繁茂,屋内之人与自然亲近的画面,没有过多华丽装饰,仅用苔与草就勾勒出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不着一个 “雅” 字,却处处凸显景色之雅,为后文表达陋室主人高雅的情趣做铺垫。
故答案为:(1)决眦入归鸟;(2)自缘身在最高层;(3)落红不是无情物;(4)随君直到夜郎西;(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答案】(1)(1)胸怀天下志,心系国家情,让我们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2)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弹研究,在艰苦环境中无畏前行。他的执着坚守,让我们懂得为国家强大可奉献一切,激励青少年勇挑重担,为民族复兴不惧艰难,于无声处绽光芒,在奉献里铸辉煌。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这条标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胸怀天下志” 与 “心系国家情” 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强调要有心怀天下与国家的抱负;后半句 “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则运用比喻,把爱国行动比作奏响强音,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爱国主题氛围。
(2)先点明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 隐姓埋名投身核弹事业,身处艰苦环境却毫不退缩。接着说明这种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意义,即懂得奉献、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拼搏,引导青少年学习榜样精神,树立高远志向。
故答案为: (1)胸怀天下志,心系国家情,让我们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2)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弹研究,在艰苦环境中无畏前行。他的执着坚守,让我们懂得为国家强大可奉献一切,激励青少年勇挑重担,为民族复兴不惧艰难,于无声处绽光芒,在奉献里铸辉煌。
【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答案】6.抄写《诗经》;珍藏礼物;美妙;猜疑
7.“贪心” 本意是贪得无厌,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 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我” 痴迷于《诗经》,迫切希望能将书中的内容、知识完全据为己有,表现出 “我” 对读书的热爱。
8.最有可能送礼物的是阅览室的管理员。理由:其一,管理员每天都会机械连贯地为 “我” 取书、还卡,熟知 “我” 对书籍的热爱;其二,当 “我” 在阅览室抄书到很晚时,他会提醒 “我” 慢点走,看似冷淡的他其实有关怀他人的温情一面;其三,送书这件事与读书场景紧密相关,管理员身处其中,有送书的便利与契机。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本题考查概括事件。①根据第⑥段中的“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可得:抄写《诗经》。②根据第①段中的“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可得:珍藏礼物。③根据第⑤段中的“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可得:美妙。
故答案为:抄写《诗经》;珍藏礼物;美妙
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贪心”的本义是贪婪之心,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我”对读书的痴迷和热爱,这是贬词褒用的手法。
故答案为:“贪心” 本意是贪得无厌,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 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我” 痴迷于《诗经》,迫切希望能将书中的内容、知识完全据为己有,表现出 “我” 对读书的热爱。
8.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探究。此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最有可能送礼物的是阅览室的管理员。理由:其一,管理员每天都会机械连贯地为 “我” 取书、还卡,熟知 “我” 对书籍的热爱;其二,当 “我” 在阅览室抄书到很晚时,他会提醒 “我” 慢点走,看似冷淡的他其实有关怀他人的温情一面;其三,送书这件事与读书场景紧密相关,管理员身处其中,有送书的便利与契机。
【答案】9.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地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对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10.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11.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12.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 (妈妈创造的美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家乡美味和母亲做的美味的描述,来寄托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作者对家乡美味的描写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通过家乡美味来寄托乡愁,形式新颖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地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对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本题考查对散文脉络的梳理与归纳能力。 文章前两段是对文章主旨总的概括,家乡美食对于每个人的熟悉和鲜活的味道。④⑤⑥段详细描写了作者回忆中母亲亲手做的美味。所以③段是作为过渡段存在,承接上文的总括,为下文详细的描述做铺垫。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11.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梳理与归纳能力。第④段主要描写作者对父母的思念。“这些感受与体验”的前文是“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②段中,描述了美味与信服的滋味之间的联系。在外辛苦劳作一天后,在家吃上一顿美味,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心中会有幸福和爱的力量。第一个“厚味”是心理上的感情,第二个“厚味”指实际品尝到的美味的口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 (妈妈创造的美味)。
【答案】13.“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这两句诗隐约写出诗人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14.主人公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这种心情是通过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叠词具有增强语言韵律感、强调语义的作用。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中,“家家” 强调了黄梅雨的覆盖范围之广,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幕之下,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江南地区在黄梅时节雨水的充沛,进一步勾勒出那种烟雨朦胧的整体环境氛围,给人闲适、静谧之感。“处处” 则着重突出蛙声的此起彼伏,点明乡村夏夜处处充满着蛙鸣,描绘出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整体上,这两个叠词为后文诗人等待友人的情境做了铺垫,以看似热闹的外在环境,隐约烘托出诗人独自等待时悠然又带着点孤寂的微妙心情。故答案为:“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这两句诗隐约写出诗人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14.首句描绘出一幅雨夜图,次句渲染乡村夏夜的热闹氛围,可友人迟迟不来,时间已过了夜半,原本悠然闲适的等待,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掺入孤寂之感,乃至生出烦躁情绪。“闲敲棋子” 这一细节极为精妙,“敲棋子” 是下意识的动作,看似 “闲”,实则反映内心的不平静,因为实在无事可做,只能百无聊赖地敲着棋子,把等待中的烦躁、孤寂,通过这样不经意的小动作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故答案为:主人公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这种心情是通过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答案】15.C
16.D
17.D
18.①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年幼时跟随叔父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逃亡南方。(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向洪仲请教,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担任崔道固的城局参军时,与崔道固一起投降北魏,成为平齐郡的平民。皇帝常常赞叹说:“骑上马能击退贼兵,下马能写文书的,只有傅修期了 。”
15.这句话的意思是 “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向洪仲请教,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 。“年二十余” 表时间,独立成句,所以在 “余” 后断开;“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主语是傅永,讲述朋友写信他却不能回复这件事,语义连贯,中间不能断开;“请于洪仲” 是说向洪仲请教,应断开;“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也是完整表意。
故答案为:C
16.“拳勇过人” 的 “过” 在这里不是 “超过” 的意思,而是 “胜过、超越常人” ,强调傅永的勇武不是比某一个具体对象强,而是超出普通人的水平,所以 D 项解释错误;A 项 “当涂掌事” 解释为 “当权,当道”,符合语境;B 项 “寻” 作时间副词,常译为 “不久”,是正确的;C 项 “治经” 就是 “研究经书”,解释无误。
故答案为:D
17.孙权是先后从 “学”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劝说吕蒙的,先是点明吕蒙当权管事,学习是必要的;接着说学习不用太精深,只要涉猎即可,凸显学习的难度不大,也就是学习的可能性,D 项顺序弄反了,所以该项理解分析有误;A 项,《孙权劝学》确实讲的是吕蒙因孙权劝说而读书进步的事,说明了读书有益的道理,正确;B 项,乙文借皇帝夸赞傅永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从侧面烘托他文武双全,正确;C 项,两篇文章主人公都是通过发愤读书有了成就,能得出勤奋读书终能成才的启示,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士,指读书人。更,是重新、另外。 ②乃,于是。涉猎,粗略地阅读、广泛地阅读。故答案为:①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
【答案】19.衍太太;阿长(长妈妈);小福子
20.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一位比较开明的长辈。在《琐记》里,孩子们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看到会被大声呵斥,而衍太太却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她不会严厉制止孩子们这些略带冒险的小举动,还宽容以待;当鲁迅到她家中闲聊,她也从不摆长辈架子,氛围轻松自在。这一系列情节都表明衍太太思想开明,对待孩子们的态度随和、宽松,与传统封建式的严苛家长截然不同,给鲁迅的童年带来别样的温暖与宽松氛围。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甲文段出自《朝花夕拾》,文中这位看着孩子们玩游戏还帮忙计数、说话温和的女性形象,符合衍太太的特点,她在书中是个心善、对孩子们比较宽容的长辈 。乙文段同样来自《朝花夕拾》,描述的这位睡觉时摆 “大” 字、不拘小节的女性,正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有许多生活化、接地气的习惯。丙文段出自《骆驼祥子》,从小福子的性格、与祥子的情感关联以及祥子对她的看法等描述,故答案为:衍太太;阿长(长妈妈);小福子
20.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知名著关键情节,因为人物形象是通过一系列事件、细节逐步塑造起来的。例如分析衍太太,吃冰、闲聊这些日常小事才能精准勾勒出她开明随和的特性;阿长的迷信故事与买《山海经》形成鲜明对比,更立体呈现人物;小福子在家庭、感情、生计间挣扎的诸多情节,是剖析其要强又善良的关键,借助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不再扁平,而是鲜活立体,能让读者深切感知名著人物魅力与内涵。故答案为: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一位比较开明的长辈。在《琐记》里,孩子们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看到会被大声呵斥,而衍太太却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她不会严厉制止孩子们这些略带冒险的小举动,还宽容以待;当鲁迅到她家中闲聊,她也从不摆长辈架子,氛围轻松自在。这一系列情节都表明衍太太思想开明,对待孩子们的态度随和、宽松,与传统封建式的严苛家长截然不同,给鲁迅的童年带来别样的温暖与宽松氛围。
21.【答案】 小城焕新姿,时代谱华章
记忆中的家乡县城,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街道狭窄而坑洼,两旁的房屋低矮破旧,每逢雨天,道路便成了泥潭,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前行。那时,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商店,货品稀缺,就连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得跑上好几处地方。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寥寥无几,公园不过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寥寥几棵树在风中孤寂地摇曳。
短短几年,再回到家乡县城,我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道路两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商场里人头攒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饰到高端的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曾经荒芜的那片空地,已然蜕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公园,绿植繁茂,繁花似锦,还有清澈的人工湖,湖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高瞻远瞩与精准施策。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小微企业,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居民告别了昏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新修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孩子们开启了知识的新大门。
家乡人民也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街边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小摊贩,有的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与灵活的头脑,开起了特色小店,生意红红火火;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砖一瓦地砌起高楼;年轻的创业者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县城注入新鲜血液。
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县城,我满心感慨。这座小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它承载着过去的艰辛,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要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锤炼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家乡县城的持续繁荣添砖加瓦,让它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让时代的华章在这里续写得更加壮丽。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结合家乡县城发展变化谈感想的材料作文,主题围绕县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里的蜕变,体裁属于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材料点明县城于中国城市化意义非凡,它的发展仰仗党的引领与民众奋斗,同时提示我们能从县城管窥当代中国风貌。关键词 “县城”“发展变化”“党的领导”“人民奋斗”“当代中国”,意味着要聚焦家乡县城的变迁,剖析背后成因,挖掘与时代、国家的深层联系 。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头可用对比手法,先描绘记忆里县城的旧模样,比如坑洼街道、破旧矮房,再引出当下县城的新景象,高楼林立、商场繁华,直观呈现变化。为什么:阐述变化原因,重点讲党的政策扶持,像扶贫攻坚让县城贫困角落焕发生机;还有民众拼搏,列举创业者、建设工人等群体付出,他们为县城注入活力。此部分要结合具体事例,如某个老旧街区改造工程,是怎样规划、施工,居民又如何配合。怎么做:结尾处表达自己对县城未来的期许,思索身为青年能为县城持续发展做什么,是传播家乡文化,还是投身家乡建设,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误区在于易空泛抒情,忽略具体实例支撑,需把事例写详实,开头吸睛、结尾有力,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事例素材可选家乡新修的文化广场、开通的公交线路等,从民生、文化、交通等多角度选材。
【立意提取 】
1.小城蝶变,时代印记:从县城地标建筑更迭切入,曾经废弃工厂如今成创意园区,谈这一变化背后彰显的时代创新潮流,以及自己见证家乡跟上时代步伐的骄傲。
2.家乡县城,筑梦新篇:着眼于家乡教育资源的扩充,曾经匮乏师资、简陋教室,到如今现代化教学楼、优质师资汇聚,展现县城发展为青年追梦奠基,抒发感恩与奋进之情。 点评
紧扣县城发展变化这一主题,是文章成功关键。选取新颖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能使内容鲜活,避免千篇一律。细腻描绘往昔与今朝场景,融入真情实感,会让读者有更强代入感。要是还能深挖县城变化与国家大势关联,结尾回扣青年担当,定能脱颖而出,书写出对家乡县城的深情礼赞与美好憧憬。
例文:
小城焕新姿,时代谱华章
记忆中的家乡县城,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街道狭窄而坑洼,两旁的房屋低矮破旧,每逢雨天,道路便成了泥潭,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前行。那时,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商店,货品稀缺,就连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得跑上好几处地方。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寥寥无几,公园不过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寥寥几棵树在风中孤寂地摇曳。
短短几年,再回到家乡县城,我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道路两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商场里人头攒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饰到高端的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曾经荒芜的那片空地,已然蜕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公园,绿植繁茂,繁花似锦,还有清澈的人工湖,湖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高瞻远瞩与精准施策。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小微企业,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居民告别了昏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新修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孩子们开启了知识的新大门。
家乡人民也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街边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小摊贩,有的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与灵活的头脑,开起了特色小店,生意红红火火;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砖一瓦地砌起高楼;年轻的创业者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县城注入新鲜血液。
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县城,我满心感慨。这座小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它承载着过去的艰辛,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要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锤炼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家乡县城的持续繁荣添砖加瓦,让它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让时代的华章在这里续写得更加壮丽。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题目要求,出色地展现了家乡县城的发展变化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开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描绘记忆中县城的破败景象,与后文眼前现代化的县城形成鲜明反差,瞬间抓住读者眼球,为下文蓄势。在阐述县城变化原因时,巧妙关联党的政策与民众奋斗,既有脱贫攻坚、老旧小区改造这类宏观政策扶持的介绍,又有小摊贩、建筑工人、创业者这些微观个体拼搏的刻画,点面结合,内容丰富详实。结尾升华自然,从县城的变化联想到青年自身责任,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县城深深的热爱与自豪,是一篇佳作。
1 / 1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少岷初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葺(qì) 真挚(zhì) 酣然(hàn) 神采熠熠(yì )
B.殷红(yān) 蹒跚(pán) 自矜.(jīn) 锲而不舍(qiè)
C.红妆(zhuānɡ) 怂恿(cǒnɡ) 喧嚣(qì) 群蚁排衙(yá)
D.狭隘(ài) 称职(chènɡ) 竹篾.(miè) 花枝召展(zhāo)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酣然” 的 “酣” 读音应为 “hān”,不是 “hàn”;“神采熠熠” 应为 “神采奕奕”,“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所以 A 项有错误。
B.“殷红” 读音 “yān hóng” ,“蹒跚” 读音 “pán shān”,“自矜” 读音 “zì jīn ”,“锲而不舍” 读音 “qiè ér bù shě ”,字形与字音标注均准确无误,该项正确。
C.“怂恿” 读音是 “sǒng yǒng”,不是 “cǒnng”;“喧嚣” 读音是 “xuān xiāo”,所以读音方面出现错误,该项不正确 。
D.“称职” 的 “称” 读音是 “chèn”,不是 “chènɡ”;“花枝召展” 应为 “花枝招展”,“招展” 意思是迎风摆动,“召” 字使用错误,所以 D 项也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适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30年,经历锲而不舍地太空筑梦,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将成为现实。
B.抗疫中的上海,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那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那些逆境中的不以为然,汇聚起了此时最温暖的力量、最可贵的品质。
C.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D.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冰雪健儿们在这里同场竞技、突破自我,在一次次握手和拥抱中互相支持鼓励、共同勇攀高峰。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锲而不舍” 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能取得如今即将达成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成果,靠的正是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用 “锲而不舍” 来形容恰当合理,所以该项成语使用恰当。
B.“不以为然” 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在抗疫情境下,人们展现出的应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积极态度,这里用 “不以为然” 不符合语境,应是 “不离不弃” 之类表示共患难、不放弃的词语,所以该项成语使用不恰当。
C.“微不足道” 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对于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物品,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却是难得的、珍贵的,用 “微不足道” 突出两者生活条件差距,使用恰当。
D.“勇攀高峰” 指勇敢地攀登高山,常用来比喻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冰雪健儿们参加奥运会,目标就是突破自我、追求更好成绩,用 “勇攀高峰” 很贴合情境,成语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
B.中国过去几年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占全球总人数的18%左右。
C.经过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D.“双减”政策出台,旨在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校学习效率,增加亲子交流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高低”“大小” 对应 “成败”,两面对两面,搭配恰当,语义通顺,没有语病。
B.“约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左右”,“约” 和 “左右” 表意重复,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可改为 “约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或者 “占全球总人数的 18% 左右”,所以该项有语病 。
C.“经过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对大家的启发很大”,此句滥用介词 “经过”,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 “经过”,让 “这次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 作主语,所以该项有语病。
D.“旨在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校学习效率,增加亲子交流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旨在” 和 “以…… 为目的” 句式杂糅,应删去 “以” 和 “为目的”,使句子表意清晰,所以该项有语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荡胸生层云,   。《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
(3)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
【答案】(1)决眦入归鸟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随君直到夜郎西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眦、缘、郎
(5)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作者刘禹锡通过描写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与情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从视觉角度展开描写: “苔痕上阶绿”,“苔痕” 点明了陋室周边人迹罕至,少有人往来打扰,才会长出苔藓 ,而且苔藓顺着台阶蔓延,一片翠绿,尽显生机与自然之态。“草色入帘青”,青葱的草色透过帘子映入屋内,描绘出室外草木繁茂,屋内之人与自然亲近的画面,没有过多华丽装饰,仅用苔与草就勾勒出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不着一个 “雅” 字,却处处凸显景色之雅,为后文表达陋室主人高雅的情趣做铺垫。
故答案为:(1)决眦入归鸟;(2)自缘身在最高层;(3)落红不是无情物;(4)随君直到夜郎西;(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你的班级准备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任务。(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
(1)【我传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现当代涌现出许多英雄、先锋的精神品质值得青少年传承和弘扬。请你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他(她)对你或对青少年一代的意义或影响。(100字左右)
备选人物:邓稼先 张桂梅 钟南山 苏炳添
【答案】(1)(1)胸怀天下志,心系国家情,让我们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2)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弹研究,在艰苦环境中无畏前行。他的执着坚守,让我们懂得为国家强大可奉献一切,激励青少年勇挑重担,为民族复兴不惧艰难,于无声处绽光芒,在奉献里铸辉煌。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这条标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胸怀天下志” 与 “心系国家情” 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强调要有心怀天下与国家的抱负;后半句 “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则运用比喻,把爱国行动比作奏响强音,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爱国主题氛围。
(2)先点明邓稼先的伟大事迹 —— 隐姓埋名投身核弹事业,身处艰苦环境却毫不退缩。接着说明这种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意义,即懂得奉献、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拼搏,引导青少年学习榜样精神,树立高远志向。
故答案为: (1)胸怀天下志,心系国家情,让我们用青春热血,奏响爱国最强音! (2)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弹研究,在艰苦环境中无畏前行。他的执着坚守,让我们懂得为国家强大可奉献一切,激励青少年勇挑重担,为民族复兴不惧艰难,于无声处绽光芒,在奉献里铸辉煌。
【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天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 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里的其他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6.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① ②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③ 愉悦 猜疑 感动
7.语言品味。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8.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6.抄写《诗经》;珍藏礼物;美妙;猜疑
7.“贪心” 本意是贪得无厌,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 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我” 痴迷于《诗经》,迫切希望能将书中的内容、知识完全据为己有,表现出 “我” 对读书的热爱。
8.最有可能送礼物的是阅览室的管理员。理由:其一,管理员每天都会机械连贯地为 “我” 取书、还卡,熟知 “我” 对书籍的热爱;其二,当 “我” 在阅览室抄书到很晚时,他会提醒 “我” 慢点走,看似冷淡的他其实有关怀他人的温情一面;其三,送书这件事与读书场景紧密相关,管理员身处其中,有送书的便利与契机。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本题考查概括事件。①根据第⑥段中的“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可得:抄写《诗经》。②根据第①段中的“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可得:珍藏礼物。③根据第⑤段中的“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可得:美妙。
故答案为:抄写《诗经》;珍藏礼物;美妙
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贪心”的本义是贪婪之心,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我”对读书的痴迷和热爱,这是贬词褒用的手法。
故答案为:“贪心” 本意是贪得无厌,是贬义词,在这里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 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我” 痴迷于《诗经》,迫切希望能将书中的内容、知识完全据为己有,表现出 “我” 对读书的热爱。
8.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探究。此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最有可能送礼物的是阅览室的管理员。理由:其一,管理员每天都会机械连贯地为 “我” 取书、还卡,熟知 “我” 对书籍的热爱;其二,当 “我” 在阅览室抄书到很晚时,他会提醒 “我” 慢点走,看似冷淡的他其实有关怀他人的温情一面;其三,送书这件事与读书场景紧密相关,管理员身处其中,有送书的便利与契机。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 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 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9.文章以“舌尖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1.第④段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
12.谈谈段⑦“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答案】9.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地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对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10.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11.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12.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 (妈妈创造的美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家乡美味和母亲做的美味的描述,来寄托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作者对家乡美味的描写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通过家乡美味来寄托乡愁,形式新颖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地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对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本题考查对散文脉络的梳理与归纳能力。 文章前两段是对文章主旨总的概括,家乡美食对于每个人的熟悉和鲜活的味道。④⑤⑥段详细描写了作者回忆中母亲亲手做的美味。所以③段是作为过渡段存在,承接上文的总括,为下文详细的描述做铺垫。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11.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梳理与归纳能力。第④段主要描写作者对父母的思念。“这些感受与体验”的前文是“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念家乡愁也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②段中,描述了美味与信服的滋味之间的联系。在外辛苦劳作一天后,在家吃上一顿美味,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心中会有幸福和爱的力量。第一个“厚味”是心理上的感情,第二个“厚味”指实际品尝到的美味的口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 (妈妈创造的美味)。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3.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词,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叠词运用的作用。
1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案】13.“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这两句诗隐约写出诗人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14.主人公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这种心情是通过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叠词具有增强语言韵律感、强调语义的作用。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中,“家家” 强调了黄梅雨的覆盖范围之广,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幕之下,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江南地区在黄梅时节雨水的充沛,进一步勾勒出那种烟雨朦胧的整体环境氛围,给人闲适、静谧之感。“处处” 则着重突出蛙声的此起彼伏,点明乡村夏夜处处充满着蛙鸣,描绘出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整体上,这两个叠词为后文诗人等待友人的情境做了铺垫,以看似热闹的外在环境,隐约烘托出诗人独自等待时悠然又带着点孤寂的微妙心情。故答案为:“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这两句诗隐约写出诗人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14.首句描绘出一幅雨夜图,次句渲染乡村夏夜的热闹氛围,可友人迟迟不来,时间已过了夜半,原本悠然闲适的等待,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掺入孤寂之感,乃至生出烦躁情绪。“闲敲棋子” 这一细节极为精妙,“敲棋子” 是下意识的动作,看似 “闲”,实则反映内心的不平静,因为实在无事可做,只能百无聊赖地敲着棋子,把等待中的烦躁、孤寂,通过这样不经意的小动作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故答案为:主人公等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这种心情是通过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为崔道固①城局参军②,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注】①崔道固:人名。②城局参军:官职名称。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B.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D.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权,当道。
B.寻复南奔 不久。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经书。
D.拳勇过人 超过。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讲述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后来大有长进的故事,阐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B.【乙】文最后借皇帝对傅永的称赞,从侧面表现傅永的文武双全。
C.两篇文章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发奋读书,勤奋刻苦,终能成才。
D.【甲】文中擅劝的孙权先后从“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来劝说吕蒙,使其无可推辞,最终“乃使就学”。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答案】15.C
16.D
17.D
18.①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年幼时跟随叔父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逃亡南方。(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向洪仲请教,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担任崔道固的城局参军时,与崔道固一起投降北魏,成为平齐郡的平民。皇帝常常赞叹说:“骑上马能击退贼兵,下马能写文书的,只有傅修期了 。”
15.这句话的意思是 “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向洪仲请教,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 。“年二十余” 表时间,独立成句,所以在 “余” 后断开;“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主语是傅永,讲述朋友写信他却不能回复这件事,语义连贯,中间不能断开;“请于洪仲” 是说向洪仲请教,应断开;“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也是完整表意。
故答案为:C
16.“拳勇过人” 的 “过” 在这里不是 “超过” 的意思,而是 “胜过、超越常人” ,强调傅永的勇武不是比某一个具体对象强,而是超出普通人的水平,所以 D 项解释错误;A 项 “当涂掌事” 解释为 “当权,当道”,符合语境;B 项 “寻” 作时间副词,常译为 “不久”,是正确的;C 项 “治经” 就是 “研究经书”,解释无误。
故答案为:D
17.孙权是先后从 “学”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劝说吕蒙的,先是点明吕蒙当权管事,学习是必要的;接着说学习不用太精深,只要涉猎即可,凸显学习的难度不大,也就是学习的可能性,D 项顺序弄反了,所以该项理解分析有误;A 项,《孙权劝学》确实讲的是吕蒙因孙权劝说而读书进步的事,说明了读书有益的道理,正确;B 项,乙文借皇帝夸赞傅永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从侧面烘托他文武双全,正确;C 项,两篇文章主人公都是通过发愤读书有了成就,能得出勤奋读书终能成才的启示,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士,指读书人。更,是重新、另外。 ②乃,于是。涉猎,粗略地阅读、广泛地阅读。故答案为:①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才。
(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完成各题。
【甲】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了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丙】人间的真话本来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话:这祥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在她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他并不想马上就续娶,他顾不得想任何的事。可是她既然愿意,而且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不能不马上提出来,他似乎没有法子拒绝。
19.三则材料中的“她”依次是   ,   ,   。
20.请从三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名女性,结合名著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其形象。
【答案】19.衍太太;阿长(长妈妈);小福子
20.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一位比较开明的长辈。在《琐记》里,孩子们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看到会被大声呵斥,而衍太太却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她不会严厉制止孩子们这些略带冒险的小举动,还宽容以待;当鲁迅到她家中闲聊,她也从不摆长辈架子,氛围轻松自在。这一系列情节都表明衍太太思想开明,对待孩子们的态度随和、宽松,与传统封建式的严苛家长截然不同,给鲁迅的童年带来别样的温暖与宽松氛围。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甲文段出自《朝花夕拾》,文中这位看着孩子们玩游戏还帮忙计数、说话温和的女性形象,符合衍太太的特点,她在书中是个心善、对孩子们比较宽容的长辈 。乙文段同样来自《朝花夕拾》,描述的这位睡觉时摆 “大” 字、不拘小节的女性,正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有许多生活化、接地气的习惯。丙文段出自《骆驼祥子》,从小福子的性格、与祥子的情感关联以及祥子对她的看法等描述,故答案为:衍太太;阿长(长妈妈);小福子
20.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知名著关键情节,因为人物形象是通过一系列事件、细节逐步塑造起来的。例如分析衍太太,吃冰、闲聊这些日常小事才能精准勾勒出她开明随和的特性;阿长的迷信故事与买《山海经》形成鲜明对比,更立体呈现人物;小福子在家庭、感情、生计间挣扎的诸多情节,是剖析其要强又善良的关键,借助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不再扁平,而是鲜活立体,能让读者深切感知名著人物魅力与内涵。故答案为:衍太太是鲁迅笔下一位比较开明的长辈。在《琐记》里,孩子们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看到会被大声呵斥,而衍太太却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她不会严厉制止孩子们这些略带冒险的小举动,还宽容以待;当鲁迅到她家中闲聊,她也从不摆长辈架子,氛围轻松自在。这一系列情节都表明衍太太思想开明,对待孩子们的态度随和、宽松,与传统封建式的严苛家长截然不同,给鲁迅的童年带来别样的温暖与宽松氛围。
21.(2024八上·合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县城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县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的砥砺奋进,我们将在县城里看到当代中国的模样。你是否留意过家乡县城的变化?结合家乡县城的发展变化,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题目;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 600 字;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杜绝抄袭、套作。
【答案】 小城焕新姿,时代谱华章
记忆中的家乡县城,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街道狭窄而坑洼,两旁的房屋低矮破旧,每逢雨天,道路便成了泥潭,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前行。那时,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商店,货品稀缺,就连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得跑上好几处地方。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寥寥无几,公园不过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寥寥几棵树在风中孤寂地摇曳。
短短几年,再回到家乡县城,我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道路两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商场里人头攒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饰到高端的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曾经荒芜的那片空地,已然蜕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公园,绿植繁茂,繁花似锦,还有清澈的人工湖,湖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高瞻远瞩与精准施策。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小微企业,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居民告别了昏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新修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孩子们开启了知识的新大门。
家乡人民也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街边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小摊贩,有的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与灵活的头脑,开起了特色小店,生意红红火火;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砖一瓦地砌起高楼;年轻的创业者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县城注入新鲜血液。
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县城,我满心感慨。这座小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它承载着过去的艰辛,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要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锤炼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家乡县城的持续繁荣添砖加瓦,让它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让时代的华章在这里续写得更加壮丽。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结合家乡县城发展变化谈感想的材料作文,主题围绕县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里的蜕变,体裁属于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材料点明县城于中国城市化意义非凡,它的发展仰仗党的引领与民众奋斗,同时提示我们能从县城管窥当代中国风貌。关键词 “县城”“发展变化”“党的领导”“人民奋斗”“当代中国”,意味着要聚焦家乡县城的变迁,剖析背后成因,挖掘与时代、国家的深层联系 。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开头可用对比手法,先描绘记忆里县城的旧模样,比如坑洼街道、破旧矮房,再引出当下县城的新景象,高楼林立、商场繁华,直观呈现变化。为什么:阐述变化原因,重点讲党的政策扶持,像扶贫攻坚让县城贫困角落焕发生机;还有民众拼搏,列举创业者、建设工人等群体付出,他们为县城注入活力。此部分要结合具体事例,如某个老旧街区改造工程,是怎样规划、施工,居民又如何配合。怎么做:结尾处表达自己对县城未来的期许,思索身为青年能为县城持续发展做什么,是传播家乡文化,还是投身家乡建设,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误区在于易空泛抒情,忽略具体实例支撑,需把事例写详实,开头吸睛、结尾有力,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事例素材可选家乡新修的文化广场、开通的公交线路等,从民生、文化、交通等多角度选材。
【立意提取 】
1.小城蝶变,时代印记:从县城地标建筑更迭切入,曾经废弃工厂如今成创意园区,谈这一变化背后彰显的时代创新潮流,以及自己见证家乡跟上时代步伐的骄傲。
2.家乡县城,筑梦新篇:着眼于家乡教育资源的扩充,曾经匮乏师资、简陋教室,到如今现代化教学楼、优质师资汇聚,展现县城发展为青年追梦奠基,抒发感恩与奋进之情。 点评
紧扣县城发展变化这一主题,是文章成功关键。选取新颖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能使内容鲜活,避免千篇一律。细腻描绘往昔与今朝场景,融入真情实感,会让读者有更强代入感。要是还能深挖县城变化与国家大势关联,结尾回扣青年担当,定能脱颖而出,书写出对家乡县城的深情礼赞与美好憧憬。
例文:
小城焕新姿,时代谱华章
记忆中的家乡县城,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街道狭窄而坑洼,两旁的房屋低矮破旧,每逢雨天,道路便成了泥潭,行人只能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前行。那时,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商店,货品稀缺,就连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得跑上好几处地方。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寥寥无几,公园不过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寥寥几棵树在风中孤寂地摇曳。
短短几年,再回到家乡县城,我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道路两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商场里人头攒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饰到高端的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曾经荒芜的那片空地,已然蜕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公园,绿植繁茂,繁花似锦,还有清澈的人工湖,湖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高瞻远瞩与精准施策。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小微企业,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居民告别了昏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新修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孩子们开启了知识的新大门。
家乡人民也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街边那些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小摊贩,有的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与灵活的头脑,开起了特色小店,生意红红火火;建筑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砖一瓦地砌起高楼;年轻的创业者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县城注入新鲜血液。
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县城,我满心感慨。这座小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它承载着过去的艰辛,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要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锤炼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家乡县城的持续繁荣添砖加瓦,让它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让时代的华章在这里续写得更加壮丽。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题目要求,出色地展现了家乡县城的发展变化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开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描绘记忆中县城的破败景象,与后文眼前现代化的县城形成鲜明反差,瞬间抓住读者眼球,为下文蓄势。在阐述县城变化原因时,巧妙关联党的政策与民众奋斗,既有脱贫攻坚、老旧小区改造这类宏观政策扶持的介绍,又有小摊贩、建筑工人、创业者这些微观个体拼搏的刻画,点面结合,内容丰富详实。结尾升华自然,从县城的变化联想到青年自身责任,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县城深深的热爱与自豪,是一篇佳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