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1: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导学案
一、预习文本,疏通文句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③江,水光接天。纵④一苇之所如⑤,凌⑥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⑦虚⑧御⑨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⑩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既望 ②属 ③横
④纵 ⑤如 ⑥凌
⑦冯 ⑧虚 ⑨御
⑩溯 倚 和
缕 舞 泣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赋的常见手法。
B.作者夜游赤壁,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
C.“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对游人恋恋不舍的情景。
D.箫声与饮酒的气氛一致,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
3.第1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有怎样的心理感受?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
(二)阅读课文3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②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③,郁④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⑤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⑥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⑦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⑧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⑨,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⑩得,托遗响于悲风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愀然 ②正襟危坐 ③缪
④郁 ⑤方 ⑥酾酒
⑦侣 ⑧寄 ⑨须臾
⑩骤 悲风
2.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3.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
(三)阅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②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③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⑤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⑥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⑦。”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⑧。相与枕藉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盈虚 ②卒 ③曾
④且夫 ⑤苟 ⑥藏
⑦适 ⑧狼籍 ⑨藉
2.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让情感最终回扣到“悲”上。
B.第4自然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在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两面的道理,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D.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主客都回归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3.全文以何为线索?课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的?
答:
二、基础梳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歌窈窕之章
古义: ;
今义:(女子)文静美好。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指貌美的女子。
(3)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2)遗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
②托遗响于悲风 ( )
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3)望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②先达德隆望尊 ( )
③七月既望 ( )
(4)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
③举酒属客 ( )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 )
⑤神情与苏、黄不属 ( )
(5)困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③牛困人饥日已高 ( )
④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 )
4.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与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2)而
①羽化而登仙 ( )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 ( )
④扣舷而歌之 ( )
5.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2)顺流而东也 ( )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6)哀吾生之须臾( )
(7)下江陵 ( )
6.翻译句子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
7.填空
(1)描写作者与客在江上泛舟时的感受的句子: , ; , 。
(2)间接描写客吹洞箫声音的句子: , 。
(3)客描述当年曹操气势雄健的四个句子: , , ,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词坛 派的开山鼻祖,为 之一。
(5)以下都是苏轼的诗句,你能填写上来吗?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⑤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