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第2讲 水和水溶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第2讲 水和水溶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28 21:12: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讲 水和水溶液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自然界的水 ☆☆ ①知道水电解后的产物,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②说出溶液的组成,特点,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③应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简单计算,按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说明有关配制方案、步骤与操作方法
考点2 常见的溶液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000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每立方厘米。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组成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2.实验装置:如上图
3.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壁b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a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且玻璃管b与比玻璃管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1:2。
4.气体的检验:玻璃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玻璃管a中的气体被移进火焰时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5.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能力拓展】
①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
②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正氧负氢1比2”是指气体体积比,而非质量比。
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能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⑤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
A.产生的氧气氧化电极而减少;B.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6.水分子的构成:
【能力拓展】
水分子变化过程的意义
①宏观角度:水由氢、氧组成。
②微观角度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③物质变化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三、水的主体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存在形式
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体和气体形式存在。我们平时见到的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都是以液体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如南北两极地区,水常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四、水的循环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发生空间 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的近十倍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的 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①水循环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
②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③形成水循环的外因:a.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水循环的动力;
b.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的动力。
五、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赤道附近地区、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内陆中纬度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六、水的作用
(1)水与生命的关系: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水和生命密不可分,有水的环境才可能有生命。
(2)水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①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的2/3以上是水,儿童体内的水分更多达到4/5。
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③对人的生命活动来说,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升水。
■考点二 常见的溶液
一、溶液与浊液
1、溶液:
(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说明: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都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是指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食盐等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因此北方冬天常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以防止路面结冰。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
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 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4、混合物:由 多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5、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二、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 减弱 。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溶质 的性质、 溶剂 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温度_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往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如果能,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S=×100(克)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 而明显增大,如: 硝酸钾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氢氧化钙 。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五、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3、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实际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5)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此时:溶质%=×100% 溶质%=×100%(S表示“溶解度”)
4、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与温度无关
溶液状态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饱和
单位 克(g) 没有单位
联系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六、溶液的配制与计算
1、溶液的配制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步骤:
①计算: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②称量和量取: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③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作用:加速溶解;
④装瓶并贴上标签。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的原因:如果药品中含有杂质,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如果称量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若使用了游码,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②溶剂的原因:主要是量取溶剂过程中读数的方法导致的,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多;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少;
③配制时的原因: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偏多;药品倒入烧杯中时不慎撒出,导致溶质量偏少等;
④装入试剂瓶时的原因: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增多。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1)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注意: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但体积不能相加;
(3)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①原则: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将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在浓溶液中加入溶剂水,由于加入的水属于溶剂,所以溶剂的质量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可以解决稀释溶液时的相关问题。
②计算公式:m浓·a%(浓)=m稀·b%(稀)或m浓·a%=(m浓+m水)·b%
扩展: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
注意: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典例1-1:(2024八上·绍兴期中)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是目前可供人类利用的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C.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 世界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所以世界水资源对人类的生活很有帮助。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地球总水量为1.386×1018m3,其中淡水储量为3.5×108亿m3,占总储量的2.53%。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固态淡水等还很少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4%,为104.6×104亿m3,还不到全球水总储量的万分之一。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这部分可供使用的、逐年可以恢复更新的淡水资源。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
【解答】A.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A错误;
B. 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但目前还不能供人类利用,B错误;
C.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C正确;
D. 水资源开发利用后,不能很快恢复,因此,应节约用水,D错误;
故答案为:C.
◇典例1-2:(2024八上·义乌月考)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常见物质的分类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义乌期中)如图表示水循环中的海陆间循环,其中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则环节①表示的是(  )
A.水汽输送 B.径流 C.蒸发、蒸腾 D.降水
【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海陆间循环是最大的水循环,水循环的途径有降水,蒸发,植物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境;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外因时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
【解答】 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 ,所以①是水汽输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运输到陆地上空;A正确;
故答案为:A.
(1题图) (2题图)
2.(2024八上·绍兴期中)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成功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
(1)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其基本原理如图甲所示,则图甲中产生氧气的一端为   玻璃管(填字母),检验该处气体的方法是   。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会加入少量的硫酸,其目的是   。
(3)空间站可进行许多微重力实验。如图乙和丙分别为在空间站和地面同时利用相同乒乓球和水所做的浮力实验,两球状态均静止。小明判定空间站的乒乓球所受浮力较小,理由是   。
【答案】(1)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增强溶液的导中性
(3)乒乓球所受浮力等于重力,空间站所受重力很小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结合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纯水不导电,加入溶质后,其中的正负离子可以导电,且浓度越大,则导电性越强;
(3)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微重力环境中,乒乓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都很小。
【解答】 (1)水通电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所以产生氧气的一端为b玻璃管。检验氧气b的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会加入少量的硫酸,其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中性。
(3)在空间站微重力的环境中,乒乓球悬浮,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乒乓球处于失重状态,其重力很小,所以空间站的乒乓球所受浮力较小。
■考点二 常见的溶液
◇典例2-1:(2024八上·兰溪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和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A.蒸馏水就是均一、稳定和透明的液体,但它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只有在水中可溶的物质才能分数到水中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泥水中的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因此二者形成悬浊液,故C错误;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2-2:(2024八上·兰溪期中)①、②、③、④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g水,在20℃时,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7g、9g、36g、18g的氯化钠,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D.④中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先判断④是否饱和,再判断溶液②是否饱和;
C.;
D.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它可能饱和。
【解答】 A.①③溶液中都存在未溶的晶体,因此都是饱和溶液,因为温度相同,所以溶解度相同,那么它们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不合题意;
B.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是因为④中50g水能够溶解18g氯化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符合题意;
D.④中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例如20℃时,50g水中恰好溶解18g氯化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典例2-3:(2024八上·台州竞赛)20℃时,将45g氯化钠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解析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氯化钠质量/g 9 18 27 36 45
浓液质量/g 109 128 127 136 136
A.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2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D.将实验①所得溶液蒸发50g水,冷却到20℃,溶液达到饱和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20℃时,将45g氯化钠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最多能形成136g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则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不最大,而是实验④和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④和⑤可知,该温度下的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实验④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故选项说法正确。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则该温度下的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将实验①所得溶液蒸发50g水,冷却到20℃,溶液达不到饱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典例2-4:(2024八上·绍兴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食品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按实验要求,图1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它的名称是   .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3)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小婧纠正错误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她应   (填序号)
A.增加适量氧化钠的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4)若所用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
【答案】(1)玻璃棒
(2)④③①②
(3)氯化钠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B
(4)偏小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 (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解答需要的仪器.
(2)据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来分析;
(3)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若法码和药品放反了;
(4)对操作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判断对溶液质量分数不会造成影响的操作.
【解答】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图1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故顺序为④③①②;
(3)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位置放反了,纠正错误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说明药品过多,应适量减少药品,直到天平平衡;
(4)烧杯未干燥,杯壁有水,使得溶剂水偏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典例2-5:(2024八上·长兴)二氧化氯消毒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每周放学后均要用该消毒剂对全校教室、寝室进行全面消毒。小陈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
二氧化氯消毒液 1000 毫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 克/厘米3
强腐蚀性, 阴冷, 密封储藏
(1) 该瓶消毒剂溶液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为   g;
(2)我校欲配制30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来消毒,需要多少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 ml水
【答案】(1)1200;960
(2)需要80%的消毒液质量为x,
80%x=3000g×20%;
解得: x=750g;
需要加水的质量: 3000g-750g=225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m=ρV计算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80%消毒液的质量,而前后溶液质量的差就是加水的质量。
【解答】(1) 该瓶消毒剂溶液的质量为m=ρV=1.2g/cm3×1000cm3=1200g;
则溶质的质量为:1200g×80%=960g。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金华期中) 老鸭汤是一道以美味著称的传统汤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鸭、水、调料等。
(1) 烹饪时,下列调料中与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____。 (选填字母)
A.食盐 B.料酒 C.植物油 D.胡椒粉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3) 吃不完的鸭汤会暂时放入冰箱,为了去除异味,冰箱中往往会放入活性炭除味,这是利用活性炭具有   的作用。
【答案】(1)A;B
(2)均一性
(3)吸附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解答;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
【解答】 (1)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料酒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C错误;
D.胡椒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AB。
(2)溶液具有均一性,各部分性质都相同,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
(3)吃不完的鸭汤会暂时放入冰箱,为了去除异味,冰箱中往往会放入活性炭除味,这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的作用。
2.(2024八上·安吉期中)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克,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  )
A.加入20克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200克3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克
【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先求出氯化钠的质量,蒸发前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列出等式解答即可。
【解答】100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0%=10g,溶剂的质量为100g-10g=90g。设需要蒸发的水的质量为x克,(100g-x)×20%=100g×10%,x=50g,由于原溶液中水的质量少于100g,而不是蒸发后溶液中还剩50克水,则蒸发掉20克水,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2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上·兰溪期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在配制硝酸钾营养液时,小敏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此时的温度可能是   (选填“20℃”、“30℃”或““40℃”)。
(2)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   克。
【答案】(1)②;20℃
(2)6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硝酸钾在20℃和50℃时的溶解度,再与加入的40g进行比较即可;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 (1)由表格中的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则在20℃时40g硝酸钾中加入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31.6g,得到的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5.5g,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则饱和溶液为②。
(2)设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设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的质量为x,
则,
解:x=60g。
4.(2024八上·绍兴期中)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下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 (葡萄糖注射液密度近似水的密度)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溶液中取出10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    g。
(3)如果从瓶中取出200mL,将它变成2%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要加入水多少克 (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2)
(3)解: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则
200g×5%=(200g+x)×2%;
解得:x=30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可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再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来解答;
(2)根据规格500mL含葡萄糖25g来计算1500mL中的葡萄糖;
(3)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来解答。
【解答】 (1)由标签图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因溶液具有均一性,任意取出一定量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从该溶液中取出100mL,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是5%;
(2)由规格中可知500mL含葡萄糖25g,则1500mL中的葡萄糖为。
5.(2024八上·金华期中) 下表为硫酸密度与硫酸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
密度 (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500cm3,密度为1.30g/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kg, 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 的体积露出液面。
(1) 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 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 (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
【答案】(1)物块A漂浮在稀硫酸中,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所以静止时受到的
浮力:
(2)由于物块A漂浮在稀硫酸中,,即:
解得:,查表可知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0%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需加入水,并且使液体密度等于物体A的密度,由表中数据可知硫酸溶液此时的质量分数为40%;加水的过程中,硫酸质量不变

则所加水的质量:。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物块A漂浮在稀硫酸中,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根据 计算物体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
(2)由于物块A漂浮在稀硫酸中,所以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硫酸的密度,然后根据表格确定溶质质量分数。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需加入水,并且使液体密度等于物体A的密度,由表中数据确定硫酸溶液此时的质量分数,然后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计算稀释后溶液质量,再减去原来硫酸溶液的质量即可。
1.(2020·温州)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不断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
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
C.地表径流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量相等
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意义: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解答】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错误,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A错误;
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海洋与陆地间的循环为陆地供应淡水,B正确;
C:地表径流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量相等,错误,地表径流水量要大于植物蒸腾量,地表径流除了提供给植物的,还有直接蒸发的和最后流入海洋的,C错误;
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错误,人类直接利用的是淡水资源,D错误。
故选B
(1题图) (2题图)
2.(2023·宁波)透水砖是一种绿色环保建材,透水性好。如图所示,用透水砖替代传统的混凝土路面砖,有效减少了地面积水。从水循环的过程分析,道路铺设透水砖主要有利于(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下渗 D.地表径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 从水循环的过程分析,道路铺设透水砖主要有利于下渗;
故答案为:C.
3.(2020·杭州)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对应的是(  )
A.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D.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机械运动的分类;地球上的水体;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机械运动可依据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3、按水存在的位置分可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4、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的分类依据是是否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解答】A、 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标准与结果对应,A正确;
B、 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错误,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是组成物质的种类。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也可以组成混合物,B错误;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错误,可分为咸水和淡水,C错误;
D、 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错误,可分为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类,D错误。
故选A
4.(2023·金华)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
【解答】A. 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A正确;
B. 水会不断地循环,但是淡水资源有限,所以需提倡节约用水,B错误;
C. 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C错误;
D. 水循环中,水在固、液、汽两态之间相互转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3·湖州)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一种较好的溶剂
B.海水晒盐的过程可以实现溶剂和溶质的分离
C.两种不同溶液混合后,有可能形成悬浊液
D.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
B、根据蒸发结晶可分离溶质和溶剂分析;
C、根据溶液混合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分析;
D、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解答】A.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一种较好的溶剂,不符合题意;
B. 海水晒盐的过程水分蒸发,氯化钠析出,可以实现溶剂和溶质的分离 ,不符合题意;
C. 两种不同溶液混合后,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而形成悬浊液 ,不符合题意;
D.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2·舟山)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图表达了概念从小到大的从属关系,下表选项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A 火山 地震 泥石流
B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曲线运动
C 扦插 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D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机械运动的分类;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火山;地震;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如图表达了概念从小到大的从属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火山,地震,泥石流没有从属关系,A错误。
B: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B错误。
C:扦插是营养繁殖的一种,营养繁殖是无性生殖的一种,C正确。
D:浓溶液和稀溶液是并列关系,D错误,
故选C。
7.(2020·金华·丽水)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当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一般情况下,温度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判断溶质质量的改变,进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4)根据(2)中分析判断。
【解答】A.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因此①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②和③中都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它们都是该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 那么蒸发后的溶液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7题图) (8题图)
8.(2023·杭州)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盛有40克氯化钾的烧杯中加入100克水,充分搅拌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0克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
D.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水前大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烧杯中物质溶解情况分析,结合溶液质量为溶解的固体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A、20 ℃ 40克氯化钾未完全溶解于100克水中,说明20oC时氯化钾溶解度小于40g,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未完全溶解, 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小于140克 ,不符合题意;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中溶质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符合题意;
D、液若加水使烧杯的固体全部溶解,若刚好形成20oC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形成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比加水前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4·浙江)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物质和少量细小泥沙颗粒。海水晒盐是获取食盐的途径之一,某同学模拟海水晒盐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海水属于   。
(2)滤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
(3)粗盐还需进一步提纯,将下列操作合理排序   (填序号)。
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过滤
【答案】(1)混合物
(2)大于
(3)①③②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 (1)根据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来分析解答;
(2)根据海水蒸发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小来分析解答;
(3)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来分析解答。
【解答】 (1)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物质和少量细小泥沙颗粒,则海水属于混合物;
(2)海水蒸发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小,而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滤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大于其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
(3)粗盐提纯时,应先将粗盐溶于水,再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则下列操作合理排序①③②。
10.(2023·台州)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
请补充实验的其他步骤   。
【答案】(1)100
(2)电路链接如图:
(3)实验基本操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无关变量的选择(烧杯选择、氩氧化钠体积控制)、因变量观测(电流表读数)、重复实验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溶液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2)应使整个电路串联在一起;
(3)在补充步骤时,应保持初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外的其余变量均相同。
【解答】(1)10%m=200x5%,故m=100g;
(2) 电路连接如图:
(3)1.断开开关,往相同的烧杯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 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移动滑动变阻器,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3.移动滑片使前后两组实验处于相同的位置,测得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4.重复试验。
11.(2023·台州)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
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闸述应补充的实验。   
【答案】(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2)(3)稀盐酸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解答】(1)往盐酸中滴加石蕊后颜色为红色,滴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酸逐渐被中和,恰好反应时 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若只挥发掉其中的溶质,则质量分数应减小,但现在变大是由于: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
(3) 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 ,应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12.(2023·宁波)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2CO3、Ca(OH)2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2CO3、Ca(OH)2的质量各为多少?
【答案】(1)腐蚀
(2)40;360
(3)解:设反应需要Na2CO3的质量为x,Ca(OH)2的质量为y
Na2CO3+ Ca(OH)2= 2NaOH+CaCO3↓
106 74 80
x y 40g
x=53g y=37g
答:需称取Na2CO3的质量为53g,Ca(OH)2的质量为37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3)根据生成氢氧化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质量分析。
【解答】(1) 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腐蚀性;
(2) 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400g×10%=40g,水的质量为400g-40g=360g;
故答案为:(1)腐蚀;(2)40;360;(3) Na2CO3的质量为53g,Ca(OH)2的质量为37g 。
1.(2024·浙江模拟)2019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它的主题是“Leavingnoonebehind”。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B.自然界的降水普遍带有酸性,称为酸雨
C.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D.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常见物质的分类;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作用及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B、根据酸雨是pH<5.6的雨水分析;
C、根据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分析;
D、根据水的比热大分析。
【解答】A、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都是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自然界的降水因空气中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带有酸性,但该雨水不是酸雨 ,符合题意;
C、 植物生长需氮、磷、钾元素,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不符合题意;
D、 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九下·临安模拟)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B.自然界的降水普遍带有酸性,称为酸雨
C.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D.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答案】B
【知识点】比热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形成酸雨气体的种类为分析;根据赤潮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分析;根据水的比热较大分析。
【解答】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可做溶济,自然界中的水常混入可溶、不可溶性的杂质,都不是纯净物,选项正确;
B、当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时,降雨时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的Ph小于5.6,称为酸雨,当雨水Ph小于7大于5.6时,虽然显酸性,但是不属于酸雨,故选项错误;
C、氮、磷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果滥用化学肥料或是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就会导致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选项正确;
D.沿海地区靠近海洋,内陆地区多砂石,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温差小.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3.(2022·杭州模拟)下表是在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200克水中,KNO3的溶解度是63.2克
C.40℃时,100克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 63.9克
D.10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A、根据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析;
B、根据溶解度对应溶剂质量为100克分析;
C、根据溶解度对应溶液质量为100+溶解度分析;
D、根据溶质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分析。
【解答】A、由所给数据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符合题意;
B、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质量,不符合题意;
C、4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63.9克,则163.9克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 63.9克 ,不符合题意;
D、因没有指明溶剂质量的多少,所以无法确定10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与8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少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杭州模拟)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下列关于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时,的溶解度为; 时,的溶解度为。
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A.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向④中加水,溶液的质量变大
C.将④加热至,溶质的质量变大
D.向④中加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确定所给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B、根据溶液质量随溶剂质量增加而增加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中加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分析。
【解答】A、时,的溶解度为36.0g, ④为时100g水中加入36克氯化钠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 向④中加水,溶液的质量随溶剂质量增加而变大 ,符合题意;
C、 将④加热至,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D、 向④中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4·金东模拟) 30℃时, 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 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 20g, 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A既可能是NaCl, 也可能是KNO3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
C.②中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表明盐B此时的溶解度为44g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30℃时, 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 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分析。
【解答】A、30℃时, 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 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盐A是NaCl,盐B是KNO3,故错误;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故正确;
C、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100g水,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D、②中溶液没有判断为饱和溶液, 不能表明盐B此时的溶解度为44g,故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0·越城模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词中的“湘江北去”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腾作用 B.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从蒸腾作用、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的相关知识概念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毛泽东诗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中的湘江,它流经湖南省省会长沙,最后与其它三条河流一起汇入洞庭湖。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湘江的水与其他河流的水汇入洞庭湖与地表径流的形式相似,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鄞州模拟)水是生命之源。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以“水”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
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时电源用直流电而不能用交流电的原因是   。
切断电源后,打开   (填“a”或“b”)管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尖嘴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任务二】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NaOH来增强导电性。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同学们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答案】交流电的电流方向变换,两个电极处产生的均为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10%的NaOH溶液和12V电压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电解水,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氧气,据此分析;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交流电的电流方向时刻改变。
【解答】(1) 交流电的电流方向时刻改变,导致电极处产生的均为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
(2)电解水,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氧气,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中观察到,a玻璃管中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切断电源后,打开a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甲玻璃管尖嘴口,观察到木条复燃;打开b处活塞,将燃着的木条放在乙玻璃管尖嘴口,观察到气体燃烧。
(3)由图2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NaOH溶液浓度为10%,电压为12V。
8.(2023·宁波模拟)小科为完成水电解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为直流电,正负极均接有完全相同的铜片。小科将两块铜片放入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打开电源后进行观察:
(1)发现一:一段时间后,小科发现   (填“a”或“b”)铜片上产生的气泡较多。
(2)发现二:小科发现出现气泡的速度非常慢,请教老师后,小科明白现象不够明显是由于烧杯内溶液的   能力差所造成;针对这一问题,小科往烧杯中加入了硫酸钠。
(3)发现三:随着实验的进行,细心的小科又发现了一个现象,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你推测该沉淀可能是   (填化学式)。
【答案】(1)a
(2)导电
(3)Cu(OH)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加入硫酸钠可增强导电性,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分析。
【解答】(1)电解水时,连接电源正极的电极上产生氧气,连接负极的电极上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所以一段时间后,a铜片上产生气泡较多。
(2)水的导电能力差,所以反应速率慢,加入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反应。
(3)实验利用铜片为电极, 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则该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铜。
故答案为:(1)a;(2)导电;(3) Cu(OH)2 。
9.(2024·鹿城模拟)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0.9×105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1×105帕、1.05×105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1.0×105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答案】(1)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合理,只要都达到饱和,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含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要保证溶解氧含量不变,需增大压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只有氧气足够,测量测量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
(2)只要氧气在水中达到饱和,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高低和气压大小有关。
【解答】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为了保证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充入足够的氧气,故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要其他条件相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就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故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原因是只要都达到饱和,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由图丙可知: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要保持氧气的溶解度不变,可以增大压强,所以在容器内气压为1.0×105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需增大压强。
10.(2024·浙江二模)近日,连续的强对流天气引发人们的关注。
(1)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中,这与对流层中丰富的水汽和气温垂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
(2)为应对强降水,各地对重要的泄洪河流进行了疏浚,确保排水通畅。这个措施是在调节如图水循环中的   环节。 (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答案】(1)减小
(2)⑤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 (1)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中,这与对流层中丰富的水汽和气温垂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对流运动适合的温度是上面低,下面热;
(2) 为应对强降水,各地对重要的泄洪河流进行了疏浚,确保排水通畅。这个措施是在调节如图水循环中的⑤地表径流环节。
故答案为:(1)减少(2)⑤
11.(2024·浙江模拟)物质与能量观是重要的科学观念。
(1)“海绵城市”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对城市区域水循环中影响最大的是   环节(选填“下渗”、“水汽输送”或“蒸发”)。
(2)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的节能夜跑灯在夜跑者跑步时能自动发光,则其能量来自于人体消耗的   。
(3)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物质、能源的支持,人类开发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铝土矿(Al2O3) B.辉铜矿(Cu2S) C.磁铁矿(Fe3O4)
【答案】(1)下渗
(2)化学能
(3)A;C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水循环;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水循环的环节进行解答;
(2)根据能够的转化与转移运行解答;
(3)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1)“海绵城市”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对城市区域水循环影响最大的是下渗;
(2)人在跑步时消耗化学能,跑步者消耗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转化为电能;
(3)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所以A、C属于氧化物,B不属于氧化物,故选AC。
故答案为:(1)下渗;(2)化学能;(3)AC。
12.(2024·浙江模拟)小君周末到五马街观察灯盏糕的制作过程,请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灯盏糕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面粉、油、食盐等,上述食材能分散于水中并形成乳浊液的是   ;
(2)炸灯盏糕时,面粉团在油中会变得蓬松,小君发现一开始沉底的灯盏糕浮上来了,灯盏糕上浮是因为   增大导致浮力增大;
(3)卖灯盏糕的小摊上还摆着红糖水,摊主只要取出少量红糖水品尝,就能知道整锅红糖水甜度是否合适,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答案】(1)面粉
(2)排开油的体积
(3)均一性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则受到的浮力越大;
(3)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分析解答。
【解答】(1)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分散水中形成乳浊液;
(2)炸灯盏糕时,面粉团在油中会变得蓬松,小君发现一开始沉底的灯盏糕浮上来了,灯盏糕上浮是因为排开油的体积增大导致浮力增大;
(3)卖灯盏糕的小摊上还摆着红糖水,摊主只要取出少量红糖水品尝,就能知道整锅红糖水甜度是否合适,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
13.(2024·东阳模拟)取等质量的A和B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丙、丁烧杯中析出固体A的质量大于固体B(忽略水的损失)
(1)溶液静置前后,用激光沿任一方向照射甲、乙烧杯中的溶液,发现光在溶液中均沿直线传播,这说明溶液具有的特点是   :
(2)推测1:时丙烧杯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与丁烧杯中B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   B%(填“”或“”);
(3)推测2:时A、B物质的溶解度   (选填:“A大”或“B大”或“无法确定”).
【答案】(1)均一的稳定的
(2)<
(3)无法确定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光在均匀介质中均沿直线传播,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1) 光在均匀介质中均沿直线传播, 发现光在溶液中均沿直线传播,这说明溶液具有的特点是均一的稳定的。
(2)取等质量A、B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A大于B,则40C时,A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3)根据实验结果, 甲乙烧杯中物质都溶解,所以不无法确定80℃间AB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大。
14.(2024·嘉兴模拟)蛋壳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蛋鸡养殖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蛋鸡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软壳蛋、薄壳蛋的现象,缺少钙质是主要原因。为防止出现软壳蛋、薄壳蛋,蛋鸡养殖户会在鸡饲料中添加贝壳粉、螺蚌、蛋壳、骨头捣碎喂鸡。
(1)鸡饲料中添加贝壳粉等可用于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   (选填“原子”、 “单质”或“元素”)。
(2)小嘉同学欲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稀盐酸: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需要图1所示盐酸的质量   g;
②将配制好的稀盐酸与10克鸡蛋壳样品进行反应,得到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假设鸡蛋壳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1)元素
(2)20;解:盐酸中溶质的质量=75g×7.3%=5.475g设CaCO3的质量为x。100 73x 5.475gx=7.5g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7.5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①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稀盐酸质量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
【解答】(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牛奶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①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
则100g×7.3%=36.5%x
x=20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讲 水和水溶液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自然界的水 ☆☆ ①知道水电解后的产物,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②说出溶液的组成,特点,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③应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简单计算,按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说明有关配制方案、步骤与操作方法
考点2 常见的溶液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000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每立方厘米。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组成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2.实验装置:如上图
3.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壁b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a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且玻璃管b与比玻璃管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 。
4.气体的检验:玻璃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玻璃管a中的气体被移进火焰时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能力拓展】
①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
②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
③“正氧负氢1比2”是指气体 ,而非质量比。
④水是由 组成的,不能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⑤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
A.产生的氧气氧化电极而减少;B.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6.水分子的构成:
【能力拓展】
水分子变化过程的意义
①宏观角度:水由氢、氧组成。
②微观角度
A.一个水分子由 ;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③物质变化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三、水的主体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 、 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存在形式
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体和气体形式存在。我们平时见到的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都是以液体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如南北两极地区,水常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四、水的循环
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的近十倍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的 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①水循环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 。
②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③形成水循环的外因:a.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水循环的动力;
b. :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的动力。
五、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赤道附近地区、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内陆中纬度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六、水的作用
(1)水与生命的关系: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水和生命密不可分,有水的环境才可能有生命。
(2)水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①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的2/3以上是水,儿童体内的水分更多达到4/5。
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③对人的生命活动来说,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升水。
■考点二 常见的溶液
一、溶液与浊液
1、溶液:
(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 。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 混合物。
说明: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都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是指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食盐等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因此北方冬天常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以防止路面结冰。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
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 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长期放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4、混合物:由 多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5、常用的溶剂: 等。
二、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 减弱 。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溶质 的性质、 溶剂 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温度_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等;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概念:在 ,在 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
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往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如果能,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 、 、 、 ;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 .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 而明显增大,如: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五、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3、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实际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5)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此时:溶质%=×100% 溶质%=×100%(S表示“溶解度”)
4、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与温度无关
溶液状态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饱和
单位 克(g) 没有单位
联系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六、溶液的配制与计算
1、溶液的配制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步骤:
①计算: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②称量和量取:固体用 称取;液体用 量取;
③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作用:加速溶解;
④装瓶并贴上标签。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的原因:如果药品中含有杂质,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如果称量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若使用了游码,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②溶剂的原因:主要是量取溶剂过程中读数的方法导致的,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多;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 ;
③配制时的原因: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 ;药品倒入烧杯中时不慎撒出,导致溶质量 等;
④装入试剂瓶时的原因: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 。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1)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注意: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但体积不能相加;
(3)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①原则: 。
将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在浓溶液中加入溶剂水,由于加入的水属于溶剂,所以溶剂的质量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可以解决稀释溶液时的相关问题。
②计算公式:m浓·a%(浓)=m稀·b%(稀)或m浓·a%=(m浓+m水)·b%
扩展: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
注意: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典例1-1:(2024八上·绍兴期中)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是目前可供人类利用的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C.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
◇典例1-2:(2024八上·义乌月考)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义乌期中)如图表示水循环中的海陆间循环,其中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则环节①表示的是(  )
A.水汽输送 B.径流 C.蒸发、蒸腾 D.降水
(1题图) (2题图)
2.(2024八上·绍兴期中)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成功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
(1)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其基本原理如图甲所示,则图甲中产生氧气的一端为   玻璃管(填字母),检验该处气体的方法是   。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会加入少量的硫酸,其目的是   。
(3)空间站可进行许多微重力实验。如图乙和丙分别为在空间站和地面同时利用相同乒乓球和水所做的浮力实验,两球状态均静止。小明判定空间站的乒乓球所受浮力较小,理由是   。
■考点二 常见的溶液
◇典例2-1:(2024八上·兰溪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典例2-2:(2024八上·兰溪期中)①、②、③、④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g水,在20℃时,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7g、9g、36g、18g的氯化钠,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D.④中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典例2-3:(2024八上·台州竞赛)20℃时,将45g氯化钠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解析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氯化钠质量/g 9 18 27 36 45
浓液质量/g 109 128 127 136 136
A.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2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D.将实验①所得溶液蒸发50g水,冷却到20℃,溶液达到饱和
◇典例2-4:(2024八上·绍兴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食品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按实验要求,图1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它的名称是   .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3)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小婧纠正错误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 她应   (填序号)
A.增加适量氧化钠的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4)若所用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
◇典例2-5:(2024八上·长兴)二氧化氯消毒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每周放学后均要用该消毒剂对全校教室、寝室进行全面消毒。小陈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
二氧化氯消毒液 1000 毫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 克/厘米3
强腐蚀性, 阴冷, 密封储藏
(1) 该瓶消毒剂溶液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为   g;
(2)我校欲配制30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来消毒,需要多少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 ml水
◆变式训练
1.(2024八上·金华期中) 老鸭汤是一道以美味著称的传统汤菜,制作原料主要有鸭、水、调料等。
(1) 烹饪时,下列调料中与水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有____。 (选填字母)
A.食盐 B.料酒 C.植物油 D.胡椒粉
(2)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鸭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3) 吃不完的鸭汤会暂时放入冰箱,为了去除异味,冰箱中往往会放入活性炭除味,这是利用活性炭具有   的作用。
2.(2024八上·安吉期中)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克,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  )
A.加入20克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200克3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克
3.(2024八上·兰溪期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在配制硝酸钾营养液时,小敏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此时的温度可能是   (选填“20℃”、“30℃”或““40℃”)。
(2)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   克。
4.(2024八上·绍兴期中)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下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 (葡萄糖注射液密度近似水的密度)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溶液中取出10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    g。
(3)如果从瓶中取出200mL,将它变成2%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要加入水多少克 (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5.(2024八上·金华期中) 下表为硫酸密度与硫酸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
密度 (g/mL)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有一物块A,其体积为500cm3,密度为1.30g/cm3。一只容器中盛有某硫酸溶液5kg, 将物块A放入该溶液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物块A有 的体积露出液面。
(1) 求物块A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 求这种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要使物块A全部浸入溶液中,至少需要往容器中加水多少千克 (容器足够大,加水后溶液不溢出。)
1.(2020·温州)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不断地被利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
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
C.地表径流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量相等
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1题图) (2题图)
2.(2023·宁波)透水砖是一种绿色环保建材,透水性好。如图所示,用透水砖替代传统的混凝土路面砖,有效减少了地面积水。从水循环的过程分析,道路铺设透水砖主要有利于(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下渗 D.地表径流
3.(2020·杭州)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对应的是(  )
A.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D.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4.(2023·金华)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5.(2023·湖州)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水是一种较好的溶剂
B.海水晒盐的过程可以实现溶剂和溶质的分离
C.两种不同溶液混合后,有可能形成悬浊液
D.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6.(2022·舟山)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图表达了概念从小到大的从属关系,下表选项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A 火山 地震 泥石流
B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曲线运动
C 扦插 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D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
A.A B.B C.C D.D
7.(2020·金华·丽水)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7题图) (8题图)
8.(2023·杭州)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盛有40克氯化钾的烧杯中加入100克水,充分搅拌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0克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
D.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水前大
9.(2024·浙江)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物质和少量细小泥沙颗粒。海水晒盐是获取食盐的途径之一,某同学模拟海水晒盐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海水属于   。
(2)滤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
(3)粗盐还需进一步提纯,将下列操作合理排序   (填序号)。
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过滤
10.(2023·台州)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
请补充实验的其他步骤   。
11.(2023·台州)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
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闸述应补充的实验。   
12.(2023·宁波)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2CO3、Ca(OH)2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2CO3、Ca(OH)2的质量各为多少?
1.(2024·浙江模拟)2019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它的主题是“Leavingnoonebehind”。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B.自然界的降水普遍带有酸性,称为酸雨
C.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D.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2.(2024九下·临安模拟)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B.自然界的降水普遍带有酸性,称为酸雨
C.水中N、P等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D.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大
3.(2022·杭州模拟)下表是在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200克水中,KNO3的溶解度是63.2克
C.40℃时,100克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 63.9克
D.10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多
4.(2024·杭州模拟)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下列关于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时,的溶解度为; 时,的溶解度为。
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A.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向④中加水,溶液的质量变大
C.将④加热至,溶质的质量变大
D.向④中加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5.(2024·金东模拟) 30℃时, 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 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 20g, 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A既可能是NaCl, 也可能是KNO3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
C.②中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表明盐B此时的溶解度为44g
6.(2020·越城模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词中的“湘江北去”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腾作用 B.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7.(2024·鄞州模拟)水是生命之源。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以“水”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
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时电源用直流电而不能用交流电的原因是   。
切断电源后,打开   (填“a”或“b”)管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尖嘴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任务二】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NaOH来增强导电性。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同学们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8.(2023·宁波模拟)小科为完成水电解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为直流电,正负极均接有完全相同的铜片。小科将两块铜片放入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打开电源后进行观察:
(1)发现一:一段时间后,小科发现   (填“a”或“b”)铜片上产生的气泡较多。
(2)发现二:小科发现出现气泡的速度非常慢,请教老师后,小科明白现象不够明显是由于烧杯内溶液的   能力差所造成;针对这一问题,小科往烧杯中加入了硫酸钠。
(3)发现三:随着实验的进行,细心的小科又发现了一个现象,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你推测该沉淀可能是   (填化学式)。
9.(2024·鹿城模拟)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0.9×105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1×105帕、1.05×105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1.0×105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10.(2024·浙江二模)近日,连续的强对流天气引发人们的关注。
(1)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中,这与对流层中丰富的水汽和气温垂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
(2)为应对强降水,各地对重要的泄洪河流进行了疏浚,确保排水通畅。这个措施是在调节如图水循环中的   环节。 (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11.(2024·浙江模拟)物质与能量观是重要的科学观念。
(1)“海绵城市”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对城市区域水循环中影响最大的是   环节(选填“下渗”、“水汽输送”或“蒸发”)。
(2)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的节能夜跑灯在夜跑者跑步时能自动发光,则其能量来自于人体消耗的   。
(3)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物质、能源的支持,人类开发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铝土矿(Al2O3) B.辉铜矿(Cu2S) C.磁铁矿(Fe3O4)
12.(2024·浙江模拟)小君周末到五马街观察灯盏糕的制作过程,请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灯盏糕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面粉、油、食盐等,上述食材能分散于水中并形成乳浊液的是   ;
(2)炸灯盏糕时,面粉团在油中会变得蓬松,小君发现一开始沉底的灯盏糕浮上来了,灯盏糕上浮是因为   增大导致浮力增大;
(3)卖灯盏糕的小摊上还摆着红糖水,摊主只要取出少量红糖水品尝,就能知道整锅红糖水甜度是否合适,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的特点。
13.(2024·东阳模拟)取等质量的A和B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丙、丁烧杯中析出固体A的质量大于固体B(忽略水的损失)
(1)溶液静置前后,用激光沿任一方向照射甲、乙烧杯中的溶液,发现光在溶液中均沿直线传播,这说明溶液具有的特点是   :
(2)推测1:时丙烧杯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与丁烧杯中B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   B%(填“”或“”);
(3)推测2:时A、B物质的溶解度   (选填:“A大”或“B大”或“无法确定”).
14.(2024·嘉兴模拟)蛋壳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蛋鸡养殖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蛋鸡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软壳蛋、薄壳蛋的现象,缺少钙质是主要原因。为防止出现软壳蛋、薄壳蛋,蛋鸡养殖户会在鸡饲料中添加贝壳粉、螺蚌、蛋壳、骨头捣碎喂鸡。
(1)鸡饲料中添加贝壳粉等可用于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   (选填“原子”、 “单质”或“元素”)。
(2)小嘉同学欲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稀盐酸: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需要图1所示盐酸的质量  g;
②将配制好的稀盐酸与10克鸡蛋壳样品进行反应,得到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假设鸡蛋壳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