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是二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也是一个经典的智慧儿童故事。这个故事中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大胆表达想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这篇课文的单篇教学,首先是认字识词,要把生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认识理解。然后是讲故事,重点讲清楚两种称象的方法,特别上注意用曹冲的方法称象时的流程要表述清楚,再比较两种方法。第三是理解如何运用副词“才”和“到底”。最后可以拓展阅读曹冲的另一个《智救库吏》的故事,点评人物。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是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课标要求 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具体目标 物 知识目标 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器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道 素养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进阶 探究路径(学习任务) 探究预设(学习预设) 设计意图
学 预学 借助拼音,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并且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90%的同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为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预检 老师抽检 极个别同学未完成
问 归疑 同学们,你们能猜猜大象有多重吗?(出示大象的图片) 生:像车那么重 上课伊始,让学生猜大象的体重,想称象的方法,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题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疑 大象这么重,用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它的重量呢? 生:用电子秤称
思1 初阶 入 放 收 成 用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认读带拼音的词语。(2)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3)开火车读。 4.识记字形。 (1)偏旁归类识记。 ①木字旁:根、柱、杆;②禾字旁:称、秤;③里字旁:重、量;④言字旁:议、论。 (2)看图识记:砍、线。 (3)字谜识字。 宝贝小口头上开。(员) 很多同学带拼音读字词还比较通顺,一旦去掉拼音就不认识了 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交流识字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思2 进阶 入 放 收 成 用 读课文中的长句子。 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1)指名读句子,随文识记“秤”字。(2)生活中你见过秤吗?(出示电子秤、磅秤、弹簧秤等图片) (3)指导朗读长句子:读出停顿,语调上扬,读出反问的语气。 6.指名分段开火车读课文,相机指导。 7.感知内容: 课文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许多同学读句子没有投入感情,没有读出疑问的语气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辨 高阶 辨 入 放 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曹冲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2.想象感悟,体会“又高又大”。 (1)引导交流: 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2)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看看教室的墙壁,想想你平时见过的柱子,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抓住“一堵墙”“四根柱子”等词语,读出大象的“又高又大”。 3.品读问句,用“到底”仿写句子。 (1)思考:官员们见到大象后有什么表现? (2)(出示两个句子)比较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什么? (3)讨论交流: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上扬,重读“到底”。 (5)表演读: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模仿“一边看一边议论”的样子。 (6)仿说:试着用“到底”说一句话。 (7)小结:看着大象,大家纷纷惊叹,都想知道大象的体重,这便有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 1.学生很难理解疑问语气该怎么去读 2.“到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难以理解 初读课文重在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起因。比较朗读,渗透朗读疑问句的方法,在读中体会加上词语“到底”后句子语气的不同,明白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难度很大,为曹冲称象作铺垫。
建模 字词到句再到篇 学生读句子毫无感情和抑扬顿挫
行 堂检 1.书写“称、秤”。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称、秤”。 (2)比较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绝大部分同学能找出这两个字的特点:偏旁相同,左窄右宽。禾木旁的捺变成点。 集中识字、写字,教师先范写,再关注易错部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渗透抓关键笔画把字写工整、美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开 2.书写“柱、杆”。 (1)出示范字,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很多同学发现了:偏旁相同,左窄右宽。木字作偏旁时捺变成点。
作业 抄写词语“称象、一同、柱子、秤杆”。 大部分同学写字规范好看
板书设计 称 秤 柱 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进阶 探究路径(学习任务) 探究预设(学习预设) 设计意图
学 预学 识记字词:称象、一同、柱子、秤杆 绝大部分同学完成较好 巩固旧知
预检 听写词语:称象、一同、柱子、秤杆。同桌相互检查、订正。 少部分写错
问 归疑 上节课,我们和曹冲一起看到了又高又大的大象,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呢?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吧! 生:两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 怎么样才又快又准的称出大象的体重呢? 生:不知
思1 初阶 入 放 收 成 用 1.学习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是怎样议论纷纷的? (2)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3)指导朗读:先读好停顿,再读好反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理解词语:“议论”是什么意思?(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文中指官员们对怎样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交流讨论:你同意官员们的说法吗?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有何表现?(学生交流) (5)理解词语:“直摇头”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直”?(不停地) (6)指名读。指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读出曹操的不满。 (7)分角色读曹操和官员们的对话。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到“议论”一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 通过换词的方法理解“直”,通过动作演示领会“直摇头”。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
思2 进阶 入 放 收 成 用 2.学习曹冲称象的办法。 (1)过渡:官员们的办法都不行,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3)借助插图,读懂句子。 ①看插图,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 ②讨论交流: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吗?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可以把石头换成别的东西吗? 让学生多加思考多动脑筋
辨 高阶 辨 入 放 收 (5)模拟操作,说过程。 ①小组实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装好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等工具,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实践,模拟曹冲称象的步骤。 ②练说过程:理清顺序,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小组内互评。 学生都十分感兴趣 让学生实际操作更加能真实理解课文
建模 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1)小组讨论:同官员们的办法相比,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生:曹冲的办法好在两个地方:一是把大船作为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行 堂检 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机智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品读、模拟操作、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而且习得了方法——有序表达,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称象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打开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①对比朗读: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仅仅) ②指导重读“才”字,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③仿说句子:用“才”说句子。学生练说,全班交流,评价。 ④评价曹冲,相机板书“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 生:“才”字突出曹冲小小年纪但却智慧非凡
作业 课后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绝大部分同学能流利的给爸妈讲述完整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 曹冲 大树做秤 用船来称 善于观察 乐于动脑 能大胆表达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