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地坛景物的特点,品读饱含哲理的语句,感悟地坛带给“我”的生命启示
2.知人论世,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的痛悔之情。
3.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
2.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这样的句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司马迁面临过这样的时刻,46岁时飞来横祸,身受宫刑,但他选择忍辱负重,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完成《史记》;杜富国面临过这样的时刻,27岁时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努力康复并投入新的生活;史铁生面临过这样的时刻,21岁时残废了双腿,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我与地坛》,看看他是如何摆脱生存困境,拯救自我呢?
二、课文学习
整体了解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课文选的是前两节。如果给这两节分别加一个小标题,你会写什么?
一:①我与地坛;②以古园窥看心魂;③生与死;④地坛。
二:①我与母亲;②以母爱领悟苦难;③ 母爱 ;⑤母亲。
分节学习
每一节从①开始标注段落。(第一节:7段;第二节:10段)
学习第一节
1、迅速浏览第一节,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
①荒芜冷落:(景物);②不衰败:(小生命)。
2、地坛“荒芜冷落”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3、地坛“不衰败”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①(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地坛的特点体现了“我”什么心境?
(1)荒芜的景物正好与史铁生失去双腿后低落的心境相吻合。他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里这样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曾经辉煌的古园“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正如曾经健康而今残疾的自己。作者在客观记叙地坛外观变化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像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尚且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残破不堪,那么世间的芸芸众生,又如何能够抵御岁月流逝的脚步呢?曾经的自己也是热烈、张扬的,如同鼎盛时期的地坛,有着明丽的色彩、光鲜的外表,可仅仅是一场灾祸,便使自己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一切。作者看的是地坛,写的是地坛,心中想的却是自己,是自己与地坛相似的命运:曾经辉煌,如今却风光不再。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姜夔在《扬州慢》中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2)不衰败的生命为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迷茫带来了思考。地坛虽然荒芜,却并不缺少生机。这个人迹罕至的园子里生长着大量的草木。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些草木依然不断地生长着。作者的描写看似随意,却有着一定的深意:在地坛辉煌之时,无数人前来瞻仰;在地坛风光不再之时,陪伴着它的却只有这些不知名的草木。地坛为人所建造,但曾经建造它的人们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的人不再重视它的价值,任其自生自灭,反倒是自然界的小生命、草木不知兴衰,在这荒僻之地繁衍生息,成为一片独特的风景。人世之兴衰与自然的枯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既看到了地坛荒芜冷落的一面,也看到了其蕴藏的生机。“我”的残疾与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和地坛的荒凉衰败但又充满勃勃的生机,恰好形成了一种对应。人不能改变命运,但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残疾是不可改变的,但可以改变残疾带来的心理状态。史铁生正是在对命运认可的前提下,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生与死、怎样活)的追寻。他曾经这样说:“佛家有一说:杀一生命,等于杀一世界。那么,一个生命的出生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出生了,任何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5、“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地坛仅仅是远处的一道风景。
②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
所以第4段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6、“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你是如何理解对这句话的?。
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也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中,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安放心魂的理想之所对于他人生的重要意义:“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和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史铁生经历人生的困难,这是“入乎其内”;但他能跳出苦难,思考人生,这是“出乎其外”。
7、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最后想明白了,他是怎么说的?
第6段:“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8、关于怎样活的问题,虽然史铁生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但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你认为这个答案是什么?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9、“有些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命的意志(生命的力量、活下去的欲望)。风可以吹走一大张白纸,但吹不走一只蝴蝶,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10、“怎样活”,作者没有明说,但用了六个“譬如”让读者体会,你从中感受到生命应该怎样活呢?
①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面对苦难不放弃:①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②每个人多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你的芬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②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虽然渺小也努力: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清 袁枚《苔》)
③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人生无常亦洒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④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千磨万击还坚劲:①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仓央嘉措;②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袁枚;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⑤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⑥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人生一死浑闲事:冬天雪地、夏天暴雨、秋风忽至,不同季节,不同风景。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天地有大的美德但不表白,四季有明显的规律但不议论)——庄子③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
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古园的形体,却改变不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失去了双腿改变了自己的身体,但改变不了活下去、努力活的欲望。史铁生说:“人要是不能从过程中体味幸福和快乐,生命就成了一场荒诞的苦役。”庄子说: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作者用六个“譬如”,回答了“怎样活”的问题。
11、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①“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人生也一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你只有投入,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②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和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品格是一种味道,“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经惘然”。“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就是去感受那地坛的味道,能够告诉我怎样活的味道。在地坛,我死而复生,地坛成了我生命的第二个母亲。我自己的难题解决了,可是我带给母亲怎样的难题呢?下面我们看第二节。
学习第二节
1、文中一共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来写母亲的痛苦和惊恐。
第2段: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我”的身体是残疾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出路的,精神是极度苦闷的,思想是极度悲观的。“我”去荒僻的园子分明有结束生命的可能,这给母亲出了极大的难题:既要儿子有独处的时间,又担心儿子会出什么问题;既知道摆脱苦闷得有一段时间,但又不知道这过程有多长和过程的尽头是什么。母亲的内心中充满了煎熬似的痛苦与恐惧。
2、作者以“张望”与“寻找”两个意象,来刻画母亲的精神世界。
①第3段:“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②第8段:“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③第8段:“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张望”是定格的,“寻找”是到处的。定格“张望”的姿势,把母亲疼爱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而到处寻找的脚印,又把母亲焦灼的神情写得淋漓尽致。
3、作者起初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历经时光的流逝,他才感知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作者认为母亲的困难与伟大分别体现在哪里?
“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去世以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正是母亲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对“我”伟大的爱,才使“我”从苦难命运甚至死亡诱惑的阴影里摆脱了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967年史铁生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两年后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插队生活使他少年时曾有过的脊髓病症再度发作。插队期间,两度回京治病,但病情严重,最终双腿瘫痪。此时史铁生刚满21岁。
他后来写了一篇散文《二十一岁那年》: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
他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