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4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微专题热练11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催化剂机理
1. (2024·南京)臭氧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 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反应②
C. E2+Δ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
D. 温度升高,总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2. 某科研小组研究臭氧氧化-碱吸收法脱除NO工艺,相关反应如下:
①NO(g)+O3(g)NO2(g)+O2(g)Δ H1=-200.9 kJ/mol
②2O3(g)3O2(g) ΔH2=-288.8 kJ/mol
③2NO(g)+O2(g)2NO2(g)ΔH3=a
已知:反应①v正=k正·c(NO)·c(O3),v逆=k逆·c(NO2)·c(O2),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每次向反应器中充入0.5 mol NO和1.0 mol O3,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测得相同时间内,体系中NO的体积分数[φ(N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13 kJ/mol
B. 升高温度,k正、k逆增大,减小
C. 延长反应时间,可使φ(NO)由M点移到N点
D. 用碱液吸收、增大反应器的容积均可提高NO的转化率
3. (2022·南京、盐城一模) 二维锑片(Sb)是一种新型的CO2电化学还原催化剂。酸性条件下,人工固碳装置中CO2气体在Sb表面发生三种催化竞争反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态中间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HCOOH吸收的能量最多
B. 使用Sb改变了反应的路径
C. Sb电极表面生成CO的反应为
*CO2+2e-+H2O===CO+2OH-
D. Sb对三种催化竞争反应的选择效果:
HCOOH>H2>CO
4. (2024·南通海安)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反应CH4(g)+2H2S(g)CS2(g)+4H2(g) ΔH,T ℃,平衡常数为K。该反应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H2S,又可以获得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时,若<K时,则v正>v逆
B. 选择金属硫化物(MxSy)作催化剂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ΔH减少
C. 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升高温度,步骤Ⅰ中催化剂吸附H2S的能力一定增强
D. 该反应中每消耗1 mol H2S,转移电子数约为2×6.02×1023
5. (2024·无锡)在催化剂作用下,HCOOH分解生成CO2和H2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S>0
B. 第一步转化N与H之间形成配位键
C. 若用HCOOD催化释氢,反应除生成CO2外,还生成D2
D. 若用HCOOK溶液代替HCOOH,最终所得气体中H2的纯度会提高
6. (2024·连云港)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制H2,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S<0
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不变
D. 步骤Ⅰ吸收的能量大于步骤Ⅱ放出的能量
7. (2024·南通三调)NaOH活化过的Pt/TiO2催化剂对甲醛氧化为CO2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有学者提出该催化反应的机理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Ⅰ中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
B. 步骤Ⅰ可理解为HCHO中带部分负电荷的O与催化剂表面的—OH发生作用
C. 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HCOOHCO+H2O
D. 该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氧化效果优于对HCHO的催化氧化效果
8. (2024·苏州二调)在压强0.7 MPa、温度370 ℃下,化合物WS2催化反应H2S+CH3OH===H2O+CH3SH可用于制备甲硫醇,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B. 过程Ⅰ存在反应物吸附,S—H没有断裂
C. 图中“”代表S原子
D. 若用CH3OD代替CH3OH,则生成CH3SD
9. (2024·苏州)利用CO2和H2组成原电池,在Pt电极的催化下可以生成甲烷,总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装置中正、负极之间采用质子交换膜分隔,在电极上CO2先转化为*C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随后生成甲烷,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B. 正极获得CO的电极反应式:
2H++CO2-2e-===CO+H2O
C. 气体中CO2的浓度越高,越利于甲烷的生成
D. 在催化剂表面生成CH4的反应:
*CO+6H===CH4+H2O
10. (2024·常州)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P(g)。反应历程如图所示,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催化剂Ⅰ或Ⅱ,反应历程都分2步进行
B.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P的浓度增大
C. 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状态
D. 使用催化剂Ⅱ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11. (2023·如皋调研)乙酸甲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是反应物―→中间产物1的反应
C. 反应过程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不发生变化
D. 若反应物使用,则产物中存在
12. (2022·苏北四市期末)在过氧苯甲酰(结构简式为,—Ph表示苯基)作用下,溴化氢与丙烯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为1-溴丙烷,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中产物X的化学式为
B. 过程③中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C. 过程④可表示为
CH3HCH2Br+HBr―→·Br+CH3CH2CH2Br
D. 上述链终止反应中存在·Br+·Br―→Br2
13. (2023·苏州中学、淮阴中学、姜堰中学、海门中学联考)MnO2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催化机理如图所示(其中·OH是羟基自由基,·CHO是醛基自由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MnO2催化时,该反应的ΔH会发生变化
B. O为中间产物之一,与Na2O2中所含阴离子种类相同
C.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HO+O2CO2+H2O
D. 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14. (2023·如皋二模)一种计算机模拟在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反应CO(g)+H2O(g)CO2(g)+H2(g)的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煤气反应CO(g)+H2O(g)CO2(g)+H2(g)的ΔH<0、ΔS=0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步骤是转化⑦
C. 1 mol CO与1 mol H2O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 mol
D. 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会释放出0.21 eV的能量微专题4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微专题热练11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催化剂机理
1. (2024·南京)臭氧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催化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 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反应②
C. E2+Δ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
D. 温度升高,总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 由图可知,催化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催化反应②为放热反应,A错误;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大的反应,即由催化反应①决定,B错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为过渡态能量-生成物能量,则E2+Δ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错误。
2. 某科研小组研究臭氧氧化-碱吸收法脱除NO工艺,相关反应如下:
①NO(g)+O3(g)NO2(g)+O2(g)Δ H1=-200.9 kJ/mol
②2O3(g)3O2(g) ΔH2=-288.8 kJ/mol
③2NO(g)+O2(g)2NO2(g)ΔH3=a
已知:反应①v正=k正·c(NO)·c(O3),v逆=k逆·c(NO2)·c(O2),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每次向反应器中充入0.5 mol NO和1.0 mol O3,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测得相同时间内,体系中NO的体积分数[φ(N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a=+113 kJ/mol
B. 升高温度,k正、k逆增大,减小
C. 延长反应时间,可使φ(NO)由M点移到N点
D. 用碱液吸收、增大反应器的容积均可提高NO的转化率
【解析】 由给定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③=①×2-②,故a=2ΔH1-ΔH2=-113 kJ/mol,A错误;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k正、k逆都增大,当达到平衡时,v正=v逆,即k正·c(NO)·c(O3)=k逆·c(NO2)·c(O2),则==K,ΔH1<0,升高温度,K减小,B正确;M点是该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延长反应时间,平衡不会发生移动,C错误;用碱液吸收时,NO2被消耗,能使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反应①③的平衡均不正向移动,不能提高NO的转化率,D错误。
3. (2022·南京、盐城一模) 二维锑片(Sb)是一种新型的CO2电化学还原催化剂。酸性条件下,人工固碳装置中CO2气体在Sb表面发生三种催化竞争反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态中间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生成HCOOH吸收的能量最多
B. 使用Sb改变了反应的路径
C. Sb电极表面生成CO的反应为
*CO2+2e-+H2O===CO+2OH-
D. Sb对三种催化竞争反应的选择效果:
HCOOH>H2>CO
【解析】 三种产物中HCOOH的相对能量最大,故吸收的能量最多,A正确;由图可知,催化剂Sb改变了反应的路径,B正确;反应条件为酸性,不可能生成OH-,C错误;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根据图中活化能大小可知,Sb对三种催化竞争反应的选择效果为HCOOH>H2>CO,D正确。
4. (2024·南通海安)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反应CH4(g)+2H2S(g)CS2(g)+4H2(g) ΔH,T ℃,平衡常数为K。该反应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H2S,又可以获得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T ℃时,若<K时,则v正>v逆
B. 选择金属硫化物(MxSy)作催化剂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ΔH减少
C. 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升高温度,步骤Ⅰ中催化剂吸附H2S的能力一定增强
D. 该反应中每消耗1 mol H2S,转移电子数约为2×6.02×1023
【解析】 T ℃时,若5. (2024·无锡)在催化剂作用下,HCOOH分解生成CO2和H2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该反应的ΔS>0
B. 第一步转化N与H之间形成配位键
C. 若用HCOOD催化释氢,反应除生成CO2外,还生成D2
D. 若用HCOOK溶液代替HCOOH,最终所得气体中H2的纯度会提高
【解析】 该机理的总反应为HCOOH===CO2(g)+H2(g),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ΔS>0,A正确;N原子含有孤电子对、H+有空轨道,N与HCOOH电离出的H+通过配位键结合,B正确;若用HCOOD催化释氢,第一步HCOOD电离出D+与N结合,第二步:HCOO-―→CO2+H-,第三步D+、H-反应生成HD,故HCOOD催化释氢,除生成CO2外,还生成HD,C错误;如果用HCOOK溶液代替HCOOH,HCOOK水解生成了HCOOH,后面的释氢历程不变,且反应生成的KOH能吸收CO2,所以最终所得气体中CO2的量会减少,H2的纯度提高,D正确。
6. (2024·连云港)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制H2,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该反应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S<0
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不变
D. 步骤Ⅰ吸收的能量大于步骤Ⅱ放出的能量
【解析】 该反应ΔH<0,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即高温下ΔH-TΔS > 0,故反应的ΔS<0,A正确;该反应中H2O为气态,应记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B错误;在整个转化过程中,CO转化为CO2,C元素由+2价变为+4价,C错误;步骤Ⅰ为反应物生成过渡态,是化学键断裂的过程,吸收能量,步骤Ⅱ为过渡态生成产物,是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放出能量,该反应的总反应的ΔH<0,故步骤Ⅰ吸收的能量小于步骤Ⅱ放出的能量,D错误。
7. (2024·南通三调)NaOH活化过的Pt/TiO2催化剂对甲醛氧化为CO2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有学者提出该催化反应的机理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步骤Ⅰ中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
B. 步骤Ⅰ可理解为HCHO中带部分负电荷的O与催化剂表面的—OH发生作用
C. 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HCOOHCO+H2O
D. 该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氧化效果优于对HCHO的催化氧化效果
【解析】 在步骤Ⅰ中O2中化学键断裂,故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A正确;HCHO中带部分负电荷的O与催化剂表面的—OH发生作用(类似于氢键),B正确;步骤Ⅱ相当于HCOOH失去H2O转变为CO,故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HCOOHCO+H2O,C正确;苯与该催化剂表面的—OH不能发生类似的作用,故对苯的催化氧化效果比对HCHO的催化氧化效果差,D错误。
8. (2024·苏州二调)在压强0.7 MPa、温度370 ℃下,化合物WS2催化反应H2S+CH3OH===H2O+CH3SH可用于制备甲硫醇,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B. 过程Ⅰ存在反应物吸附,S—H没有断裂
C. 图中“”代表S原子
D. 若用CH3OD代替CH3OH,则生成CH3SD
【解析】 0.7 MPa、370 ℃时,H2O为气态,应记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A错误;由图可知,CH3OH、H2S中略带负电荷的O、S均与大灰球相连,说明大灰球代表的是W原子,C错误;由图中过程Ⅲ可知,在该过程中断裂了C—O,若用CH3OD代替CH3OH,则应生成CH3SH,D错误。
9. (2024·苏州)利用CO2和H2组成原电池,在Pt电极的催化下可以生成甲烷,总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装置中正、负极之间采用质子交换膜分隔,在电极上CO2先转化为*C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随后生成甲烷,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总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B. 正极获得CO的电极反应式:
2H++CO2-2e-===CO+H2O
C. 气体中CO2的浓度越高,越利于甲烷的生成
D. 在催化剂表面生成CH4的反应:
*CO+6H===CH4+H2O
【解析】 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K=,A错误;电极上CO2先转化为CO,碳元素化合价降低,应该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CO2·+2e-+2H+===CO+H2O,B错误;气体中CO2的浓度越高,催化剂的效率不一定越高,不一定利于甲烷的生成,C错误;在催化剂表面,*CO结合H原子生成CH4,反应为*CO+6H===CH4+H2O,D正确。
10. (2024·常州)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P(g)。反应历程如图所示,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使用催化剂Ⅰ或Ⅱ,反应历程都分2步进行
B.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P的浓度增大
C. 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状态
D. 使用催化剂Ⅱ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解析】 结合图像中出现的波峰,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催化剂Ⅰ和催化剂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错误;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P的浓度减小,B错误;使用催化剂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使用催化剂Ⅱ,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正确;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的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的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错误。
11. (2023·如皋调研)乙酸甲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总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是反应物―→中间产物1的反应
C. 反应过程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不发生变化
D. 若反应物使用,则产物中存在
【解析】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反应是活化能较高的反应,即反应物→中间产物1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B正确;由反应物→中间产物1可知,酯基中的碳原子由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发生变化,C错误;由图可知,18O存在于甲醇中,产物中不存在,D错误。
12. (2022·苏北四市期末)在过氧苯甲酰(结构简式为,—Ph表示苯基)作用下,溴化氢与丙烯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为1-溴丙烷,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过程②中产物X的化学式为
B. 过程③中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C. 过程④可表示为
CH3HCH2Br+HBr―→·Br+CH3CH2CH2Br
D. 上述链终止反应中存在·Br+·Br―→Br2
【解析】 由图可知,过程②发生的反应为与HBr生成和·Br,则X为,A正确;过程③中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B错误;过程④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CH3HCH2Br+HBr―→·Br+CH3CH2CH2Br,C正确;由图可知,链终止反应中存在·Br和·Br结合形成Br2的过程,D正确。
13. (2023·苏州中学、淮阴中学、姜堰中学、海门中学联考)MnO2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催化机理如图所示(其中·OH是羟基自由基,·CHO是醛基自由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使用MnO2催化时,该反应的ΔH会发生变化
B. O为中间产物之一,与Na2O2中所含阴离子种类相同
C.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HO+O2CO2+H2O
D. 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焓变,A错误;Na2O2中所含阴离子为O,不是O,B错误;由图可知,总反应为HCHO+O2CO2+H2O,C正确;HCO与H+反应生成CO2和H2O,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14. (2023·如皋二模)一种计算机模拟在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反应CO(g)+H2O(g)CO2(g)+H2(g)的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水煤气反应CO(g)+H2O(g)CO2(g)+H2(g)的ΔH<0、ΔS=0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步骤是转化⑦
C. 1 mol CO与1 mol H2O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 mol
D. 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会释放出0.21 eV的能量
【解析】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则正反应的ΔH<0,该反应是可逆反应,逆反应的ΔH>0,逆反应具有自发进行的可能性,则满足:ΔH-TΔS<0,逆反应的ΔS>0,故正反应的ΔS<0,A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步骤是活化能较高的步骤,即转化⑤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B错误;可逆反应不能彻底进行,故1 mol CO与1 mol H2O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C错误;根据①可知,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1 mol H2O共释放0.32 eV的能量,根据⑧可知,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H2O释放0.11 eV的能量,故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释放0.21 eV的能量,D正确。(共30张PPT)
第一篇
微专题热练
微专题4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微专题热练11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催化剂机理
1. (2024·南京)臭氧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 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反应②
C. E2+Δ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
D. 温度升高,总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C
【解析】 由图可知,催化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催化反应②为放热反应,A错误;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大的反应,即由催化反应①决定,B错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为过渡态能量-生成物能量,则E2+Δ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错误。
2. 某科研小组研究臭氧氧化-碱吸收法脱除NO工艺,相关反应如下:
已知:反应①v正=k正·c(NO)·c(O3),v逆=k逆·c(NO2)·c(O2),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每次向反应器中充入0.5 mol NO和1.0 mol O3,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测得相同时间内,体系中NO的体积分数[φ(N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13 kJ/mol
C. 延长反应时间,可使φ(NO)由M点移到N点
D. 用碱液吸收、增大反应器的容积均可提高NO的转化率
B
3. (2022·南京、盐城一模) 二维锑片(Sb)是一种新型的CO2电化学还原催化剂。酸性条件下,人工固碳装置中CO2气体在Sb表面发生三种催化竞争反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态中间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HCOOH吸收的能量最多
B. 使用Sb改变了反应的路径
C. Sb电极表面生成CO的反应为
*CO2+2e-+H2O===CO+2OH-
D. Sb对三种催化竞争反应的选择效果:
HCOOH>H2>CO
C
【解析】 三种产物中HCOOH的相对能量最大,故吸收的能量最多,A正确;由图可知,催化剂Sb改变了反应的路径,B正确;反应条件为酸性,不可能生成
OH-,C错误;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根据图中活化能大小可知,Sb对三种催化竞争反应的选择效果为HCOOH>H2>CO,D正确。
B. 选择金属硫化物(MxSy)作催化剂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ΔH减少
C. 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升高温度,步骤Ⅰ中催化剂吸附H2S的能力一定增强
D. 该反应中每消耗1 mol H2S,转移电子数约为2×6.02×1023
A
5. (2024·无锡)在催化剂作用下,HCOOH分解生成CO2和H2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S>0
B. 第一步转化N与H之间形成配位键
C. 若用HCOOD催化释氢,反应除生成CO2外,还生成D2
D. 若用HCOOK溶液代替HCOOH,最终所得气体中H2的纯度会提高
C
【解析】 该机理的总反应为HCOOH===CO2(g)+H2(g),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ΔS>0,A正确;N原子含有孤电子对、H+有空轨道,N与HCOOH电离出的H+通过配位键结合,B正确;若用HCOOD催化释氢,第一步HCOOD电离出D+与N结合,第二步:HCOO-―→CO2+H-,第三步D+、H-反应生成HD,故HCOOD催化释氢,除生成CO2外,还生成HD,C错误;如果用HCOOK溶液代替HCOOH,HCOOK水解生成了HCOOH,后面的释氢历程不变,且反应生成的KOH能吸收CO2,所以最终所得气体中CO2的量会减少,H2的纯度提高,D正确。
6. (2024·连云港)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制H2,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S<0
C.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不变
D. 步骤Ⅰ吸收的能量大于步骤Ⅱ放出的能量
A
【解析】 该反应ΔH<0,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即高温下ΔH-TΔS > 0,故反应的ΔS<0,A正确;该反应中H2O为气态,应记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B错误;在整个转化过程中,CO转化为CO2,C元素由+2价变为+4价,C错误;步骤Ⅰ为反应物生成过渡态,是化学键断裂的过程,吸收能量,步骤Ⅱ为过渡态生成产物,是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放出能量,该反应的总反应的ΔH<0,故步骤Ⅰ吸收的能量小于步骤Ⅱ放出的能量,D错误。
7. (2024·南通三调)NaOH活化过的Pt/TiO2催化剂对甲醛氧化为CO2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有学者提出该催化反应的机理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Ⅰ中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
B. 步骤Ⅰ可理解为HCHO中带部分负电荷的O与催化剂表面的—OH发生作用
D. 该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氧化效果优于对HCHO的催化氧化效果
D
8. (2024·苏州二调)在压强0.7 MPa、温度370 ℃下,化合物WS2催化反应H2S+CH3OH===H2O+CH3SH可用于制备甲硫醇,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过程Ⅰ存在反应物吸附,S—H没有断裂
C. 图中“ ”代表S原子
D. 若用CH3OD代替CH3OH,则生成CH3SD
B
【解析】 0.7 MPa、370 ℃时,H2O为气态,应记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A错误;由图可知,CH3OH、H2S中略带负电荷的O、S均与大灰球相连,说明大灰球代表的是W原子,C错误;由图中过程Ⅲ可知,在该过程中断裂了C—O,若用CH3OD代替CH3OH,则应生成CH3SH,D错误。
9. (2024·苏州)利用CO2和H2组成原电池,在Pt电极的催化下可以生成甲烷,总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装置中正、负极之间采用质子交换膜分隔,在电极上CO2先转化为*C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随后生成甲烷,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正极获得CO的电极反应式:
2H++CO2-2e-===CO+H2O
C. 气体中CO2的浓度越高,越利于甲烷的生成
D. 在催化剂表面生成CH4的反应:
*CO+6H===CH4+H2O
D
A. 使用催化剂Ⅰ或Ⅱ,反应历程都分2步进行
B.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P的浓度增大
C. 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状态
D. 使用催化剂Ⅱ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C
【解析】 结合图像中出现的波峰,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催化剂Ⅰ和催化剂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错误;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P的浓度减小,B错误;使用催化剂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使用催化剂Ⅱ,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正确;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的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的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错误。
11. (2023·如皋调研)乙酸甲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是反应物―→中间产物1的反应
C. 反应过程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不发生变化
D. 若反应物使用 ,则产物中存在
B
【解析】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反应是活化能较高的反应,即反应物→中间产物1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B正确;由反应物→中间产物1可知,酯基中的碳原子由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发生变化,C错误;由图可知,18O存在
于甲醇中,产物中不存在 ,D错误。
12. (2022·苏北四市期末)在过氧苯甲酰(结构简式为 ,—Ph表
示苯基)作用下,溴化氢与丙烯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为1-溴丙烷,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中产物X的化学式为
B. 过程③中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C. 过程④可表示为
D. 上述链终止反应中存在·Br+·Br―→Br2
B
13. (2023·苏州中学、淮阴中学、姜堰中学、海门中学联考)MnO2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催化机理如图所示(其中·OH是羟基自由基,·CHO是醛基自由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MnO2催化时,该反应的ΔH会发生变化
D. 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煤气反应CO(g)+H2O(g) CO2(g)+H2(g)的ΔH<0、ΔS=0
B. 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步骤是转化⑦
C. 1 mol CO与1 mol H2O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 mol
D. 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会释放出0.21 eV的能量
D
【解析】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则正反应的ΔH<0,该反应是可逆反应,逆反应的ΔH>0,逆反应具有自发进行的可能性,则满足:ΔH-TΔS<0,逆反应的ΔS>0,故正反应的ΔS<0,A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快慢的步骤是活化能较高的步骤,即转化⑤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B错
误;可逆反应不能彻底进行,故1 mol CO与1 mol H2O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C错误;根据①可知,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1 mol H2O共释放0.32 eV的能量,根据⑧可知,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H2O释放0.11 eV的能量,故催化剂表面吸附1 mol CO释放0.21 eV的能量,D正确。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