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读文本内容,理解主客问答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变化。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优美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苏轼在文中由悲转喜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嘿,同学们!今天咱要搭乘一艘超级酷炫的时光飞船,穿越回古代,去一个超有魅力的地方—— 赤壁!这可不是一般的赤壁哦,它就像是古代版的 “网红打卡地”,无数文人墨客都被它迷得神魂颠倒,其中就有咱们的“大神” 苏轼。
他在这儿玩嗨啦!于是,就诞生了一篇神奇的《赤壁赋》。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大片,有美景、有对话、还有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呢!大家想不想和苏轼一起在赤壁来一场奇妙的冒险呀?快系好安全带,咱们出发!
(二)介绍苏轼
苏轼(1037 年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苏轼自幼成长在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好读书、喜作诗,父亲苏洵也是著名的古文名家,母亲程氏知书识字且深明大义。苏轼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嘉祐二年(1057 年),他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名传遍京师。
仕途坎坷: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多次上书反对,后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他又多次被贬,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等地,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晚年北返: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苏轼现存诗 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他的诗既有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作品,如《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也有写景抒情、充满理趣的佳作,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词作方面: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词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成为豪放词的经典之作。同时,他也有一些婉约风格的词作,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感真挚细腻。
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艺术贡献:
书法方面: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传世墨迹还有《祭黄几道文》等。
绘画方面: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 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
人格魅力: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这种精神深受后人的敬仰和推崇。
(三)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政治变革的纷争:北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发起了一场政治变法改革。这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且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因而遭到了韩琦、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苏轼对变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一些过于激进的做法,因此在政治立场上与变法派产生了分歧。
个人经历背景:
“乌台诗案”的打击:元丰二年(1079 年)四月,苏轼在去湖州就任时,依例写了《湖州谢上表》,此表很快传开。监察御史舒亶上书说苏轼包藏祸心,讥谤新政。随后,苏东坡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陷入“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一生中遭遇的重大挫折,他在狱中经历了多次折磨。
被贬黄州的困境:“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并且他的生活受到严格限制,“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相当于一种“半犯人” 式的管制生活。苏轼在京城时曾经有许多好友,但被贬黄州后,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那些友人也对他避之不及,即使苏轼主动写信,也得不到回应。
生活窘迫仍乐观: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到达黄州已经两年,生活依然很窘迫。为了获得粮食,苏轼亲自躬耕,但又遇上大旱,劳作更加辛苦。但这样困窘的生活并没有消磨苏轼的意志,相反,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就在这种背景下,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两篇赋,其中第一篇被后人称为《前赤壁赋》。这篇赋通过描写赤壁的山水景色和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苏轼在困境中的挣扎、反思以及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四)“赋” 是中国古代重要文体
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 - 起源
它与《诗经》《楚辞》关系密切,《诗经》的铺陈手法和《楚辞》的华丽辞藻等为其奠定基础。荀子《赋篇》是最早以“赋” 命名作品,标志其初步形成。
两汉时期 - 兴盛
汉赋分大赋和小赋。大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规模大,用主客问答,铺陈帝王活动。小赋篇幅短,如张衡《归田赋》,侧重抒情言志。
魏晋南北朝 - 转变
赋篇幅缩短、抒情更浓。曹植《洛神赋》是经典。骈赋兴起,讲究对仗、音律,如江淹《别赋》。
唐宋时期 - 革新
唐律赋重格律,宋文赋革新,如苏轼《赤壁赋》,自由灵活,融多种表达方式。
文体特征
铺陈夸张:多角度描述事物,还常用夸张增强表现力。
主客问答:增加趣味性和层次感,引出主题探讨。
辞藻华丽:大量华丽词语使文章有艺术感染力。
韵律和谐:有一定押韵规律,增强节奏感。
(五)逐段讲解,学生随时做好被提问。
(一)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重要实词
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
泛舟:泛,漂浮。泛舟即乘船。
属:通 “嘱”,劝人饮酒。
少焉:一会儿。
纵:任凭。
如:往。
凌:越过。
重要虚词
之:
“壬戌之秋”(结构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一词多义
望:①既望(农历十六);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通假字
“冯” 通 “凭”,乘。
古今异义
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词类活用
舞、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 起舞;泣,使……哭泣,都是使动用法。
修辞等写作手法
比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将小船比作一苇,形象地写出了船的渺小和江水的辽阔。
对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描绘出江上宁静的氛围。
拟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赋予月亮 “徘徊”的人的动作,使月亮更具情感色彩。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是 “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段意和思路
段意:描绘了赤壁夜游的情景。作者先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然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江上的清风、明月、水波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最后,作者通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表达出自己在这美妙景色中的惬意和超脱之感。
思路:从叙事入手,交代游玩之事,然后写景,渲染氛围,最后抒情,表达自己的心境。
(二)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重要实词
扣舷:敲打着船边。舷,船的两边。
溯:逆流而上。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重要虚词
而:
“扣舷而歌之”(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之:
“扣舷而歌之”(代词,代指前面的歌);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指歌声)。
一词多义
和:①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②政通人和(和乐)。
古今异义
美人:古义为内心所思慕的人,常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指美貌的女子。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
修辞等写作手法
比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将箫声比作细丝,生动地表现出箫声的悠长、婉转。
夸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箫声的感染力。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是 “有吹洞箫之客”)。
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段意和思路
段意:承接上文的 “乐”,继续写饮酒放歌的情景。作者先写自己唱歌,歌词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写客人吹箫相和,箫声哀怨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让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思路:先写自己的欢乐歌声,再引出客人的箫声,通过箫声的哀怨与前文的欢乐形成对比,为下文主客问答中对人生的悲叹做铺垫。
(三)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重要实词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端正。
缪:通 “缭”,盘绕。
酾酒:斟酒。
槊:长矛。
渔樵:捕鱼砍柴。
侣、友:以…… 为伴侣;以…… 为朋友,意动用法。
须臾:片刻。
骤得:屡次得到。
重要虚词
而: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乎:
“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知不可乎骤得”(助词,无实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于:
“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一词多义
东:①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②东望武昌(向东,名词作状语)。
通假字
“缪” 通 “缭”,环绕。
古今异义
于是:古义为在这时;今义为表承接的连词。
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下江陵”(攻下);“渔樵于江渚之上”(捕鱼、砍柴)。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修辞等写作手法
引用:引用曹操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对比:将曹操当年的辉煌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如今的 “安在哉” 对比,以及将曹操与自己和苏轼“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的现状对比,突出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渔樵于江渚之上”(正常语序是 “于江渚之上渔樵”)。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正常语序是 “为何其然也”)。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动)。
段意和思路
段意:主客问答开始,客人借曹操的事迹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客人先引用曹操的诗,然后描绘赤壁的地理形势,回忆曹操当年的雄姿,却又感叹如今曹操已无处可寻。接着,客人将自己和苏轼与曹操对比,认为自己和苏轼在江渚上捕鱼砍柴,生命短暂如蜉蝣,渺小如沧海一粟,只能把悲伤的情绪寄托在箫声中。
思路:客人以历史人物曹操的兴衰起笔,然后将曹操的辉煌与自己和苏轼的平凡相对比,从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入个人的渺小悲叹,层层深入地表达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伤情绪。
(四)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重要实词
逝者:流逝的。
盈虚:盈,满;虚,缺。
卒:最终。
适:享有。
重要虚词
夫: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代词,那)。
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那么)。
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代指天地万物);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词多义
藏: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宝藏);②藏之名山(收藏)。
古今异义
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表转折的连词。
词类活用
无活用现象。
修辞等写作手法
比喻:以水和月为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学道理。
对比:将变与不变、物我关系进行对比,使观点更加清晰。
特殊句式
无特殊句式。
段意和思路
段意:苏轼针对客人的悲叹进行回答,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以水和月为例,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万物的永恒性。然后,他指出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人们不应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他强调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无尽宝藏,自己和客人可以共同享受,以此来化解客人的悲伤情绪。
思路:苏轼的回答逻辑清晰,先从自然现象入手,通过对水和月的变化与不变的分析,上升到哲学思考,然后又回归到现实生活,引导客人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享受当下,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重要实词
更酌:重新斟酒。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重要虚词
而:
“客喜而笑”(连词,表承接)。
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一词多义
白:①不知东方之既白(天亮);②上下一白(白色)。
古今异义
狼藉:古义为凌乱;今义为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词类活用
无活用现象。
修辞等写作手法
白描:“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简洁地描绘出了大家饮酒作乐后随意、放松的场景。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相与枕藉乎舟中”(正常语序是 “相与乎舟中枕藉”)。
段意和思路
段意:客人听了苏轼的话后,转悲为喜,重新饮酒。最后,大家在舟中相互枕着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思路:以欢乐的场景结束全文,与前文的悲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客人情绪的感染,也暗示了苏轼通过这次赤壁夜游,在思想上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和升华。
(六)精读课文,再强调
分析 “乐”: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现 “乐”的句子,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等,分析苏轼“乐” 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自由和快乐,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悲”:学生阅读主客问答的部分,找出客人 “悲”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兴衰、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客人的悲伤和迷茫。
分析“喜”:探讨苏轼是如何化解客人的悲伤,让客人 “喜而笑”的。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即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人生,从而达到豁达乐观的境界。
(七)探究主题
(一)分组讨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现在分组讨论苏轼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的启示。苏轼就像智慧老顽童,在黄州虽历经坎坷却自得其乐。在《赤壁赋》里,客人悲叹人生短暂,他就像持魔法棒的神仙,用“变与不变” 理论展现人生另一面。那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是在困境中勇往直前,还是换角度看待问题,把烦恼当打怪升级的小怪兽呢?
(二)教师总结
同学们,苏轼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超级大灯”。他让我们知道人生如过山车,有起伏。低谷时别气馁,要像他一样寻找身边如清风明月般美好的事物。别总盯着失去或得不到的,他的人生态度是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我们面对困难挫折时紧闭的心门。遇到不开心的事,想想苏轼,或许就能重新出发。
(八)课堂小结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强调《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文言知识的掌握、对苏轼人生态度的理解等方面。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小伙伴们,来挑战背诵《赤壁赋》啦!把它装进大脑,就像在脑中建一座文学宫殿,它是其中最璀璨的宝石。背下来后,这就是你能随时炫耀的宝藏,还能体验和苏轼同游赤壁的感觉,加油!
2.写一篇读后感
小达人们,写篇《赤壁赋》读后感。想象自己是穿越到宋朝,和苏轼同游的神秘访客,带着奇妙经历回到现代,写下你的想法。这是你和苏轼的“秘密信件”,分享你对他赤壁之旅的看法和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不少于 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