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0.1《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检自测,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懂得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同时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等观念,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并学习借鉴文中比喻论证的含义、方式,学会使用比喻论证增强论证说服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对“学习之道”有自身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学会使用比喻论证增强论证说服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同学们,“劝”是什么意思?是奉劝的意思吗?
明确:“鼓励”“劝勉”“勉励”之意。
2、 我们从六岁进入学堂,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虽然不再像古人一样“寒窗十余载”的艰辛,但包括这首诗从小就教育我们要从小要勤奋学习,不知道同学们读了九年的书,是否有了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还是每天在坚持不断地学习,却不知道坚持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遥远先秦时期先贤名师的教诲,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一文,领略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3、 全班朗读,动笔标记,纠正读音。
重点字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 虽有槁(g o)暴(pù)
日参省(x ng)乎己 跂(qǐ)而望矣 假(ji )舆马者 假舟楫(jí)者
不积跬(ku )步 骐(qí)骥(jì)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爪(zh o)牙之利 二螯(áo)
二、《劝学》与荀子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思想主张
1.“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唯物主义】
2.“性恶论”(孟子“性善论”的小对头)
稷下学宫的另一位校长孟子和荀子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事,他们俩是儒家这个大家庭里的两个小对头,孟子提倡“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里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美好的品性都不是后天的外物塑造的,“铄”本意是熔化金属,在这里是锻造、塑造的意思。这些美好的品性是我自己生来就有的,我们后天要做的只是发扬美德、拒绝诱惑,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是荀子反驳了他:人,生来就带有很多违背了礼乐道德的原始欲望。《荀子·荣辱》有载:“凡人有所一同,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凡人有所一同”,只要是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穿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有利的讨厌有害的。“人之生固小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没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都是小人,都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原始欲望。“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法”是标准,范例,若没有老师和范例教他就有趋利的本质。如果一味的放纵这些欲望而不加引导,就会僭越等级名分,扰乱伦理纲常,社会流于暴乱。
所以荀子提出,要用礼义、法度来改变人的性情,重视礼乐教化和后天的引导学习,这样“涂之人可以为禹”,每个人也都能成为圣贤。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求贤师”“择良友”以使人改“恶”为“善”。这大概是荀子开篇即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劝学》篇也是《荀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劝学》。
三、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一)第1组: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已,停止,壮心不已,不能自已。“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二)第2组,第二段。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1.三个“于”什么意思?(介词,从;介词,比)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中,合乎;绳,墨线。 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虽”意思是否和现代汉语相同?请举例学过的古文句子。虽,即使。《口技》中的“虽人手有百指”。“暴”即现代汉语中的“曝”,如一暴十寒。輮,使动用法。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动词,接近,靠近。 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利,锐利、锋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日:名作状,每天,日日。
“博学”,古今异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三)第三组,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狐假虎威。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动词,游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四)第四组:第4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古今异义,非凡的智慧。焉,助词,不译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折,镂,是一个隐藏的被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数词作形容词词,专一。
“黄泉”古今异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跪”,古义:蟹腿。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五)词语掌握
1.一词多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连词,表递进
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
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连词,表修饰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无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表示修饰关系的“而”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关系,“朝而往,暮而归。”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分析,作者是如何对“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
1.检查背诵/朗读全文
2.情景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妙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譬喻,正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或: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荀子 劝学》中阐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荀子 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荀子 劝学》阐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省察自己,在行为上就会没有错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荀子 劝学篇》指出:“ , , 。”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0)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2)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辨析文章论证结构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劝学》是荀子在针对当时贵族弟子浅尝辄止、急躁冒进、不学无术的现实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君子与一般人“生非异也”本无差别,那是什么使得有的人成为了“君子”呢?是什么?——是后天坚持的学习。那后天学习……
我们开篇开宗明义,直接用一段来强调的“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思考:为什么荀子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否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终身学习(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学习,不能停下来)?
(一) 后天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1.字词梳理完过后。老师想问大家。本段描述了哪5种物体的变化过程,大家能不能试着归纳出来呢?给大家一点时间试一试。
蓝→青
水→冰
木直→(鞣)→木曲
木→(受绳)→直
金→(就砺)→利
2.那么这五种物体的变化过程和人的学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比如从蓝草里提取青,蓝经过一个提取的过程,颜色变得更加深了,引申到人,人学习的过程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经过学习,由知少变为知多,知识能力得到了提升。【细细解释,让学生联想,形成形象记忆】理解了蓝到青的这个过程,自然也能很容易理解由水到冰的过程,冰经过水凝结的过程得到了升华。蓝→青,水→冰都在讲经过一个变化某些特质得到了提高,正如我们在学习中得到提高的过程。
而木头用工艺让它变弯曲,墨绳比量后切割变直,刀剑经过磨刀石变得更锋利,都是在讲外物:工艺、墨线、磨刀石怎么改变自己的,引申到人和学习,学习就是我们的墨线、磨刀石,也正是一个可以改变我们,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的途径。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自己,都是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正是学习的意义的最好总结。【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还不够厉害,那你就学习提升自己;如果你讨厌自己,那就学习改变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你的学习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取悦别人,你才是那个学习的中心位,当然,别人不能帮你学、替你学,反过来你也不必替别人学习。】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分论点最重要在一个“日”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日日、每日、每天”对应首句中心论点的哪一个字?
“已”,停止。你后天的每一天每一点的学习都对你有意义有提高,有改变。所以,终要珍惜你往后的每一天,可以休息放松,但不可以放弃停止。
4.作者用五个物体的变化过程来隐喻我们在学习中提高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这种议论的论证方法叫什么?
比喻论证,比喻任何人经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超越自我,客观经过一定变化,会有所提高,甚至“不复挺者”——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即某种意义上学习对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后天学习的作用
1.我们能很简单的抓住本段的中心句,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长得不高,怎么办?他就登高而招;君子不会游泳怎么办?就借助船只;君子走不远走不快怎么办?就坐车骑马。在自己有某方面不足的时候,懂得借助外界的条件来完善自己。人非圣贤,不止君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我天生语言表达不好,我就刻苦努力的学语文,借助语文的力量来弥补不足;我字不好,我就练字。学习就是我们的临水时的船,行千里时的马,能够帮助我们完善自己,这叫学习的什么?学习的作用,也是“学不可以已”的另一个原因。【注意:我们天性并没有不同,只是“善假于物也”,这个“物”指的是学习这件事本身,我们只是善于借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舟”“马”“车”都喻指学习。】
2.本段除了这一句中心句。我们发现前面的句子都是在设喻。我们提炼发现,作者写了6个设喻,分别是:
我们发现这6个比喻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无论是身高不够登高来凑,还是行动不便坐车走远,都是为了突出外界条件在弥补自身不足方面的作用。既然是同一个意思,作者写一两个设喻不是就可以了吗,连写6个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首先这种手法叫什么?
排比。但是议论文中并没有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法,但是其带来的作用效果是依旧存在的。什么的效果呢?大家应该都能第一个想到增强气势,加深印象。除此之外,排比还可以层层深入,将道理阐释得更加自然、透彻。如果“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见”没有让你意识到学习这一外界条件对于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的作用,那就继续给你讲“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还是不行就再给你讲“假舆马”“假舟楫”,一个比喻说不清楚就两个,直到说清楚为止,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作者从学习的意义能够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这一方面,以及学习有弥补不足、完善自我的作用这一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三)学习的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段作者说了有关学习的什么东西?学习方法。哪请个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一下,本段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学习的方法?
A.从“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积小流”,告诉我们,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同时,这个“积”又回应道中心论点的“不可已”,不去停止,不去放弃的学习,逐步积累,积少成多,逐步发展,才能由量变达到质变。
(PPT: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从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告诉学习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成功。同时“舍”是什么意思?停止、止息,是不是时时回扣中心论点。
(PPT: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从蚯蚓和螃蟹的对比,告诉我们,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一也”。
(PPT: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来,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本文的议论结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
1.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往往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本文荀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主)、对比论证
荀子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又灵活自然、生动鲜明绝无板滞生硬之感;随着丰富比喻的充分展开,形成了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大量的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也增强了说理分量。
3.判断比喻与比喻论证
(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比喻】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比喻】
(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比喻论证】
(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比喻论证】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