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形象。
2.加深理解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比较阅读,思辨分析,深入理解主题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加深理解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赏爱情悲剧——落实基础知识,梳理故事情节
活动1:整合小组在预习阶段梳理的文言文知识,包括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尤其是“谢、适、见、相”)、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相关文化常识。
(一)正字音
公姥 伶俜 葳蕤 玳瑁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明月铛 纨素 槌床 箜篌 自缢 白鹄舫 婀娜 幡旗 便言 鲑珍 青骢马
(二)找出以下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 否泰如天地
(三)自主梳理
“谢、适、见、相”在文中出现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谢 谢家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2.适 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3.见 君既若见录 渐见愁煎迫 相见常日稀
4.相 儿已薄禄相 黄泉下相见 及时相遣归 还必相迎取 会不相从许 不得便相许
蹑履相逢迎 好自相扶将
(四)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乐府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五)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风格活泼自然,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
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
(六)“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乐府三绝”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的《木兰辞》、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七)《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玉台新咏》。《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八)五言诗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九)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到周代以夜半为日始一直沿用至今。
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并按照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线索。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1)诗意。
(2)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3)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4)课文赏析
Q1: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 (答案有依据)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例: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例: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Q2:悲剧根源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Q3:艺术特色
1、“赋”手法的内涵和表现
“中国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代代相因,历来谈诗都以此为根据。”(《唐弢文集》)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它要从各个方面极力描写要表达的事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木兰辞》片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渲染了临行的紧张气氛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家的欢乐气氛小组
2、起兴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3、铺陈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例: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4、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二、看世情百态——解析人物群像
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每个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和最讨厌的人物角色,并说明理由,由此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悲剧。
三、论铿锵玫瑰——解读刘兰芝的精神内涵
活动:开展“如果我是刘兰芝”的写作活动。结合学习过的诗句,写一写如果自己是刘兰芝的话,在赴清池之前,将会对焦仲卿、婆婆、小姑子等人说些什么话,并简要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评出大家最欣赏的“刘兰芝”。
四、自主探究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古典爱情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将《氓》中的女性和刘兰芝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两人人生经历的异同,探讨女性的抗争意识。
拓展:在文学领域,说到悲剧,其实它往往比喜剧更加深入人心,那是因为悲剧往往不只是偶然,而就是切切实实的生活。别林斯基曾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五、拓展
之一:《红楼梦》里的悲剧性表现
四大家族衰落的悲剧:①小吏眼中:“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四大家族的富裕奢华。②黛玉眼中: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③刘姥姥眼中:“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结局: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越是在前半部分把贾府的这种身份地位、财富家底写到极致,越是能够体现其最终衰落的悲剧性,也能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大概就是《红楼梦》成为一部不朽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之二:《故乡》中闰土这个人物的悲剧性
“我”记忆中的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显得无比天真可爱真实,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很亲近的。
“我”面前的闰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前面所描述的闰土越是天真可爱,读到这里的闰土越是显得迂腐无能。当“我”的母亲说还是和从前一样时,他反驳道那是以前年纪小不懂事。没有人逼迫他,他是心甘情愿变成现在这样的。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在这种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他不只变成了奴才,而且是心甘情愿变成奴才,这才是最可怕的。
悲剧有时候不是像大家所想象的就是结局不圆满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有时候它也体现在人物身上、某一件事情身上,让人有一种撕裂的感受,与我们所期盼的不一样,悲剧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