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或全盘西化的主张,提出要采取“拿来主义”: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内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领会比喻论证的运用之妙,掌握先驳后立的论述思路。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品味文中重点语句,体会鲁迅先生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领会比喻论证的运用之妙,掌握先驳后立的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重庆丰都一寺庙内供奉日本邪神、毒教材事件、日本动漫风靡、韩剧热、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洋节日盛行而传统节日被逐渐遗忘……
当这些词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想到什么?
明确:以上都涉及文化(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面对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我们该如何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知人论世
1.认识杂文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与杂文:鲁迅借杂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著有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 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倾向。对此,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从背景链接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原因如下:
卖国反动政策、军事文化侵略、从闭关锁国到一味“送去”、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不断“送来”糟粕、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对外来文化或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
(三)写作有骨——探究论证结构
1.梳理文脉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拿 来 主 义 论证角度 观点
是什么——什么是“拿来” 第7段:“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为什么——为何要“拿来” 1-6段:闭关、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怎么办——如何能“拿来” 8-10段:态度:占有,挑选 方法:使用,存放,毁灭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怎么样——“拿来”会怎样 第10段: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2.为何要“拿来”
做法 实质、后果 作者态度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
许来。(不送不拿) 自我封闭
割地赔款 否定
落后误国
送去主义 送古董活人,自诩丰
富大度。(只送不拿) 媚外求荣
贻误子孙 否定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国货”(被动接受,受制于人)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否定
贻害无穷
3.思考:写“拿来主义”,为何花费那么多笔墨写其他“主义”?
明确:揭露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危害。(破)
“自己来拿”:要独立选择,自己挑选(立)
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那“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
“先破后立”是立论的一种方式。“破”指瞄准与自己论点相关的错误的、片面的、不正当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则在“破”的基础上论述自己的论点、看法。
4.什么是“拿来”
思考:对于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放出眼光”指眼光开阔,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自己来拿”指主观能动,积极主动,掌握主权。
5.如何能“拿来”
(1)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做法遭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批判,那么他认为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作者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说理呢?
明确: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瞿秋白说,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所谓“文艺性”,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化的概括。
(2)细读第八段,作者把“穷青年”分成了几类?他们是如何对待“大宅子”的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
"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整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
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他占用,他挑选。)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用 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 批判地吸收
并存的部分 (使用)
烟灯烟枪 只留一点送博物馆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
旧形式 历史反面教材(毁灭与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纯粹糟粕 坚决摒弃
(毁灭)
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姿态,对文化遗产进行"占有,
挑选,创新”,以确定是“使用、毁火还是存放
6.俗话说:“文如其人。”从“先破后立”以及形象的比喻论证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独立思考、清醒理智、爱憎分明……
(四)写作有血——赏析语言特色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毛泽东
请在文中找出一些很有“鲁迅味道”的重点句子,圈点勾画重点词语赏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赏析:“几位”“几张”讽刺少得可怜;“捧”指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嘴脸,“挂”写出一路招摇卖好之丑态。“大师”“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更顺便到欧洲传道。
赏析:送“梅兰芳博士”,“催进”“传道”“顺便”,讽刺讨好列强、媚外求荣之新伎俩。
3.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赏析:“进步”,反语,实则是退步、堕落。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4.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赏析:“褒词贬用,即反语,统治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一味的送出只会造成国事日弱,文化贫乏,祸害子孙,这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在谈笑风生的幽默中,冷峻地嘲讽了卖国者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实质。
5.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赏析:“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嘲讽、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危害。
6.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赏析:嘲讽、揭露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成风。
7.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赏析:“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8.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赏析:“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9.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赏析:“国粹”是反语,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烟灯烟枪”比喻的是文化糟粕,是不可能在“国粹”之列的,作者这样写,批判、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读完这些句子,请你总结一下什么是“鲁迅味道”。
明确:“论时事不留情面, 砭痼弊常取类型”
态度: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语言:犀利幽默 巧用反语 多用短句 情感充沛
取材:对照取舍 以小喻大 形象具体
(五)小结文章主题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六)拓展文本,寻找“意义”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超越时空,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请你试着从对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等角度,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我们该如何做。
明确: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回望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张彰显中华智慧的文化名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理念,“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可持续发展观……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同时只有对自己文化生命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示例1:针对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学会鉴别怎么区别精华和糟粕,像文中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来获取新思想;一方面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华文化,用文化武装头脑,用文化去涵养自身。
示例2:针对经济发展,我们要变“拿来”为“自主创新”,不断攀越技术高峰的巨大改变。只有自主创新,才不会被“卡脖子”压制,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