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6 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
微专题热练19 化学实验基础 (选择题)
1. (2024·无锡期末)实验室拟制取少量液氯。干冰、液氯和氯化氢的沸点分别为-78.5 ℃、-34 ℃和-85.1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用装置乙干燥氯气
C. 用装置丙液化氯气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2. (2024·苏州调研)下列制取、净化Cl2、验证其氧化性并进行尾气吸收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制取Cl2 B. 除去HCl
C. 验证Cl2的氧化性 D. 吸收尾气
3. (2024·南通三调)实验室制取、收集SO2并验证其性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SO2
B. 用装置乙收集SO2
C. 用装置丙验证SO2的漂白性
D. 用装置丁验证SO2的还原性
4. (2024·南通如皋)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氨气或氨水的有关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 D. 制[Cu(NH3)4](OH)2溶液
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实验室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制取NH3,将NH3通入CuSO4溶液,当生成的蓝色沉淀溶解为深蓝色溶液,再滴加乙醇可获得[Cu(NH3)4]SO4·H2O晶体。已知:[Cu(H2O)4]2+呈蓝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装置甲试管中加入NH4Cl和Ca(OH)2固体加热制取NH3
B. 装置乙中的a和装置丙中的b均可防止倒吸
C. [Cu(NH3)4]SO4·H2O晶体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D. 与NH3相比,H2O更易与Cu2+形成配位键
6. (2024·连云港一模)实验室制备水合肼(N2H4·H2O)溶液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N2H4·H2O能与NaClO发生剧烈反应。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Cl2
B. 用装置乙制备NaClO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溶液
D. 用装置丁分离水合肼和NaCl混合溶液
7. (2024·南京二模)下列由废易拉罐制取Al2O3的实验原理与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溶解废易拉罐细屑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Na[Al(OH)4]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取Al(OH)3沉淀
D. 用装置丁灼烧Al(OH)3制取Al2O3
8. (2024·苏锡常镇一模)实验室由硫铁矿烧渣(含FeO、Fe2O3、SiO2等)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溶解硫铁矿烧渣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含Fe2+、Fe3+混合溶液
C. 用装置丙氧化得到FeCl3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无水FeCl3
9. (2024·通州)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Na2HPO4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 向Na2HPO4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现象(已知:Ag3PO4为黄色沉淀)
B 酸性:H2SC I2在KI浓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向I2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KI浓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Fe3O4中含有Fe(Ⅱ) 将Fe3O4溶于盐酸所得溶液浓缩后,滴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0. (2024·南京部分学校联考)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试管中滴入几滴1-溴丁烷,再加入2 mL 5% NaOH溶液,振荡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静置。取数滴水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2% AgNO3溶液,观察现象 检验1-溴丁烷中的溴元素
B 向盛有4 mL 0.1 mol/L KBr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 mL新制氯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氧化性:Cl2>Br2
C 室温下,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F溶液和NaClO溶液pH的相对大小 Ka(HF)>Ka(HClO)
D 向盛有5 mL 0.005 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5 mol/L 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影响化学平衡
11. (2024·海安)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量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Fe2+是否具有还原性 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3滴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12. (2024·连云港一调)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KBr、KI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 氧化性:Cl2>Br2>I2
B 向溶液X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X中是否含有SO或HSO
C 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的CH3COONa、NH4Cl溶液的pH 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能力
D 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向所得滤渣上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Ksp(BaSO4)>Ksp(BaCO3)
13. (2024·苏州八校)室温下,探究0.1 mol/L Na2S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溶液中是否含有K+ 用洁净铁丝蘸取溶液在煤气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B SO是否具有漂白性 向2 mL Na2SO3溶液中滴加2~3滴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SO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a2SO3溶液中通入足量H2S,观察实验现象
D 溶液中是否含有SO 向2 mL 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后滴加2~3滴BaCl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14. (2024·无锡)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Fe(NO3)3溶液中滴入淀粉,再滴加H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I2与Fe3+氧化性强弱
B 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CCl3COOH溶液的pH 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C 向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中加入2 mL 3 mol/L盐酸,观察反应剧烈程度 探究镁、铝金属性的强弱
D 向MgCl2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 探究Cu(OH)2与Mg(OH)2溶度积的大小
1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铁锈溶于浓盐酸,再滴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溶液中未出现紫色 铁锈中不含二价铁
B 向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FeSO4溶液已经变质
C 向含有KSCN的Fe2(SO4)3溶液中加入少量K2SO4固体,振荡,溶液颜色未变化 Fe2(SO4)3与KSCN的反应不可逆
D 分别向等浓度的FeSO4和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黑色沉淀 Ksp(FeS)>Ksp(CuS)
16. (2024·南京二模)室温下, 探究0.1 mol/L NH4Fe(SO4)2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溶液中含有NH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B 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C NH是否发生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NH4Fe(SO4)2溶液滴在干燥的广泛pH试纸上,将试纸显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Fe3+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共30张PPT)
第一篇
微专题热练
微专题6 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
微专题热练19 化学实验基础(选择题)
1. (2024·无锡期末)实验室拟制取少量液氯。干冰、液氯和氯化氢的沸点分别为-78.5 ℃、-34 ℃和-85.1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 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用装置乙干燥氯气
C. 用装置丙液化氯气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解析】 实验室采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氯气,该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
2. (2024·苏州调研)下列制取、净化Cl2、验证其氧化性并进行尾气吸收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C
A. 制取Cl2 B. 除去HCl C. 验证Cl2的氧化性 D. 吸收尾气
【解析】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Cl2需要加热,A错误;饱和NaCl溶液能除去HCl,应该选用洗气瓶而不是干燥管,B错误;Cl2能将KI氧化为I2,使得淀粉溶液变蓝,C正确;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应改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l2,D错误。
3. (2024·南通三调)实验室制取、收集SO2并验证其性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SO2 B. 用装置乙收集SO2
C. 用装置丙验证SO2的漂白性 D. 用装置丁验证SO2的还原性
C
【解析】 SO2为酸性氧化物,SO2溶于水可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验证其漂白性,验证SO2的漂白性应选用品红溶液,C错误。
4. (2024·南通如皋)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氨气或氨水的有关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 D. 制[Cu(NH3)4](OH)2溶液
D
【解析】 实验室采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共热制取NH3,A错误;氨气是碱性气体,应用碱石灰干燥,B错误;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导管应长进短出,C错误。
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实验室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制取NH3,将NH3通入CuSO4溶液,当生成的蓝色沉淀溶解为深蓝色溶液,再滴加乙醇可获得[Cu(NH3)4]SO4·H2O晶体。已知:[Cu(H2O)4]2+呈蓝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装置甲试管中加入NH4Cl和Ca(OH)2固体加热制取NH3
B. 装置乙中的a和装置丙中的b均可防止倒吸
C. [Cu(NH3)4]SO4·H2O晶体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D. 与NH3相比,H2O更易与Cu2+形成配位键
D
【解析】 NH3通入CuSO4溶液中生成深蓝色溶液,说明[Cu(H2O)4]2+转变为[Cu(NH3)4]2+,故NH3更易与Cu2+形成配位键,D错误。
6. (2024·连云港一模)实验室制备水合肼(N2H4·H2O)溶液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N2H4·H2O能与NaClO发生剧烈反应。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Cl2
B. 用装置乙制备NaClO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溶液
D. 用装置丁分离水合肼和NaCl混合溶液
B
【解析】 MnO2与浓盐酸需要加热才能反应制取Cl2,A错误;Cl2被NaOH溶液吸收后转化为NaClO,B正确;由题中“N2H4·H2O能与NaClO发生剧烈反应”可知,在制取时应该将NaClO溶液滴加到氨水中,C错误;水合肼和NaCl都易溶于水,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错误。
7. (2024·南京二模)下列由废易拉罐制取Al2O3的实验原理与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溶解废易拉罐细屑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Na[Al(OH)4]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取Al(OH)3沉淀
D. 用装置丁灼烧Al(OH)3制取Al2O3
D
【解析】 灼烧Al(OH)3制取Al2O3应在坩埚中进行,D错误。
8. (2024·苏锡常镇一模)实验室由硫铁矿烧渣(含FeO、Fe2O3、SiO2等)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D
A. 用装置甲溶解硫铁矿烧渣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含Fe2+、Fe3+混合溶液
C. 用装置丙氧化得到FeCl3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无水FeCl3
甲 乙 丙 丁
【解析】 硫铁矿烧渣(含FeO、Fe2O3、SiO2等)置于烧杯中,加过量盐酸溶解,其中FeO、Fe2O3溶于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SiO2不溶于盐酸,酸溶后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分离,得到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转移到装置丙中加过量的双氧水,氯化亚铁被氧化为氯化铁,所得氯化铁溶液应在HCl气流氛围中蒸发溶液,制得无水FeCl3,D错误。
9. (2024·通州)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C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Na2HPO4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 向Na2HPO4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现象(已知:Ag3PO4为黄色沉淀)
B 酸性:H2SC I2在KI浓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向I2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KI浓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Fe3O4中含有Fe(Ⅱ) 将Fe3O4溶于盐酸所得溶液浓缩后,滴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0. (2024·南京部分学校联考)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A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试管中滴入几滴1-溴丁烷,再加入2 mL 5% NaOH溶液,振荡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静置。取数滴水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2% AgNO3溶液,观察现象 检验1-溴丁烷中的溴元素
B 向盛有4 mL 0.1 mol/L KBr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 mL新制氯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氧化性:
Cl2>Br2
C 室温下,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F溶液和NaClO溶液pH的相对大小 Ka(HF)>Ka(HClO)
D 向盛有5 mL 0.005 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5 mol/L 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影响化学平衡
11. (2024·海安)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B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量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Fe2+是否具有还原性 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3滴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解析】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应采用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放在具有隔热措施的容器里发生反应,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容器内溶液的温度,A不符合题意;室温下,量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KI溶液,颜色变化快的是浓度较大的,能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使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应向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D不符合题意。
12. (2024·连云港一调)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C
【解析】 向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时,Cl2仅能氧化I-,只能得出氧化性:Cl2>I2,而无法比较Cl2与Br2的氧化性,A错误;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SO2和Cl2等,若X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如NaClO溶液),加入盐酸后产生的Cl2通入品红溶液也能使其褪色,B错误;BaSO4和BaCO3的溶度积常数相差不大,在Na2CO3饱和溶液中,溶度积小的BaSO4沉淀也可以转化为溶度积大的BaCO3沉淀,依据此实验不能比较二者溶度积常数的相对大小,D错误。
13. (2024·苏州八校)室温下,探究0.1 mol/L Na2S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C
14. (2024·无锡)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A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Fe(NO3)3溶液中滴入淀粉,再滴加H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I2与Fe3+氧化性强弱
B 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CCl3COOH溶液的pH 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C 向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中加入2 mL 3 mol/L盐酸,观察反应剧烈程度 探究镁、铝金属性的强弱
D 向MgCl2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 探究Cu(OH)2与Mg(OH)2溶度积的大小
1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D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铁锈溶于浓盐酸,再滴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溶液中未出现紫色 铁锈中不含二价铁
B 向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FeSO4溶液已经变质
C 向含有KSCN的Fe2(SO4)3溶液中加入少量K2SO4固体,振荡,溶液颜色未变化 Fe2(SO4)3与KSCN的反应不可逆
D 分别向等浓度的FeSO4和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黑色沉淀 Ksp(FeS)>Ksp(CuS)
16. (2024·南京二模)室温下, 探究0.1 mol/L NH4Fe(SO4)2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D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溶液中含有NH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B 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C NH是否发生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NH4Fe(SO4)2溶液滴在干燥的广泛pH试纸上,将试纸显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Fe3+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谢谢观赏微专题6 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
微专题热练19 化学实验基础 (选择题)
1. (2024·无锡期末)实验室拟制取少量液氯。干冰、液氯和氯化氢的沸点分别为-78.5 ℃、-34 ℃和-85.1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用装置乙干燥氯气
C. 用装置丙液化氯气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解析】 实验室采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氯气,该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
2. (2024·苏州调研)下列制取、净化Cl2、验证其氧化性并进行尾气吸收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A. 制取Cl2 B. 除去HCl
C. 验证Cl2的氧化性 D. 吸收尾气
【解析】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Cl2需要加热,A错误;饱和NaCl溶液能除去HCl,应该选用洗气瓶而不是干燥管,B错误;Cl2能将KI氧化为I2,使得淀粉溶液变蓝,C正确;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应改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l2,D错误。
3. (2024·南通三调)实验室制取、收集SO2并验证其性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C)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SO2
B. 用装置乙收集SO2
C. 用装置丙验证SO2的漂白性
D. 用装置丁验证SO2的还原性
【解析】 SO2为酸性氧化物,SO2溶于水可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验证其漂白性,验证SO2的漂白性应选用品红溶液,C错误。
4. (2024·南通如皋)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氨气或氨水的有关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A. 制取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 D. 制[Cu(NH3)4](OH)2溶液
【解析】 实验室采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共热制取NH3,A错误;氨气是碱性气体,应用碱石灰干燥,B错误;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导管应长进短出,C错误。
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实验室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制取NH3,将NH3通入CuSO4溶液,当生成的蓝色沉淀溶解为深蓝色溶液,再滴加乙醇可获得[Cu(NH3)4]SO4·H2O晶体。已知:[Cu(H2O)4]2+呈蓝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在装置甲试管中加入NH4Cl和Ca(OH)2固体加热制取NH3
B. 装置乙中的a和装置丙中的b均可防止倒吸
C. [Cu(NH3)4]SO4·H2O晶体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D. 与NH3相比,H2O更易与Cu2+形成配位键
【解析】 NH3通入CuSO4溶液中生成深蓝色溶液,说明[Cu(H2O)4]2+转变为[Cu(NH3)4]2+,故NH3更易与Cu2+形成配位键,D错误。
6. (2024·连云港一模)实验室制备水合肼(N2H4·H2O)溶液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N2H4·H2O能与NaClO发生剧烈反应。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Cl2
B. 用装置乙制备NaClO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溶液
D. 用装置丁分离水合肼和NaCl混合溶液
【解析】 MnO2与浓盐酸需要加热才能反应制取Cl2,A错误;Cl2被NaOH溶液吸收后转化为NaClO,B正确;由题中“N2H4·H2O能与NaClO发生剧烈反应”可知,在制取时应该将NaClO溶液滴加到氨水中,C错误;水合肼和NaCl都易溶于水,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错误。
7. (2024·南京二模)下列由废易拉罐制取Al2O3的实验原理与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溶解废易拉罐细屑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Na[Al(OH)4]溶液
C. 用装置丙制取Al(OH)3沉淀
D. 用装置丁灼烧Al(OH)3制取Al2O3
【解析】 灼烧Al(OH)3制取Al2O3应在坩埚中进行,D错误。
8. (2024·苏锡常镇一模)实验室由硫铁矿烧渣(含FeO、Fe2O3、SiO2等)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溶解硫铁矿烧渣
B. 用装置乙过滤得到含Fe2+、Fe3+混合溶液
C. 用装置丙氧化得到FeCl3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无水FeCl3
【解析】 硫铁矿烧渣(含FeO、Fe2O3、SiO2等)置于烧杯中,加过量盐酸溶解,其中FeO、Fe2O3溶于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SiO2不溶于盐酸,酸溶后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分离,得到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转移到装置丙中加过量的双氧水,氯化亚铁被氧化为氯化铁,所得氯化铁溶液应在HCl气流氛围中蒸发溶液,制得无水FeCl3,D错误。
9. (2024·通州)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C)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Na2HPO4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 向Na2HPO4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现象(已知:Ag3PO4为黄色沉淀)
B 酸性:H2SC I2在KI浓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向I2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KI浓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Fe3O4中含有Fe(Ⅱ) 将Fe3O4溶于盐酸所得溶液浓缩后,滴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解析】 Ag+易与PO结合生成Ag3PO4黄色沉淀,促进HPO的电离,该实验不能证明Na2HPO4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A错误;生成的黑色沉淀CuS不溶于硫酸,该实验不能证明酸性:H2S10. (2024·南京部分学校联考)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试管中滴入几滴1-溴丁烷,再加入2 mL 5% NaOH溶液,振荡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静置。取数滴水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2% AgNO3溶液,观察现象 检验1-溴丁烷中的溴元素
B 向盛有4 mL 0.1 mol/L KBr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 mL新制氯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氧化性:Cl2>Br2
C 室温下,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F溶液和NaClO溶液pH的相对大小 Ka(HF)>Ka(HClO)
D 向盛有5 mL 0.005 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5 mol/L 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影响化学平衡
【解析】 NaOH过量,会与加入的AgNO3反应生成沉淀,对溴元素的检验形成干扰,应酸化后再加AgNO3溶液,A错误;KBr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发生反应:Cl2+2Br-===Br2+2Cl-,则说明氧化性:Cl2>Br2,B正确;根据越弱越水解,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说明酸的电离程度越小,C正确;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存在平衡:Fe3++3SCN-??Fe(SCN)3,再加入铁粉后发生反应:2Fe3++Fe===3Fe2+,Fe3+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D正确。
11. (2024·海安)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量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Fe2+是否具有还原性 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3滴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解析】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应采用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放在具有隔热措施的容器里发生反应,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容器内溶液的温度,A不符合题意;室温下,量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KI溶液,颜色变化快的是浓度较大的,能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使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应向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D不符合题意。
12. (2024·连云港一调)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C)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KBr、KI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 氧化性:Cl2>Br2>I2
B 向溶液X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X中是否含有SO或HSO
C 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的CH3COONa、NH4Cl溶液的pH 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能力
D 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向所得滤渣上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Ksp(BaSO4)>Ksp(BaCO3)
【解析】 向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时,Cl2仅能氧化I-,只能得出氧化性:Cl2>I2,而无法比较Cl2与Br2的氧化性,A错误;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SO2和Cl2等,若X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如NaClO溶液),加入盐酸后产生的Cl2通入品红溶液也能使其褪色,B错误;BaSO4和BaCO3的溶度积常数相差不大,在Na2CO3饱和溶液中,溶度积小的BaSO4沉淀也可以转化为溶度积大的BaCO3沉淀,依据此实验不能比较二者溶度积常数的相对大小,D错误。
13. (2024·苏州八校)室温下,探究0.1 mol/L Na2S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C)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溶液中是否含有K+ 用洁净铁丝蘸取溶液在煤气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B SO是否具有漂白性 向2 mL Na2SO3溶液中滴加2~3滴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SO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a2SO3溶液中通入足量H2S,观察实验现象
D 溶液中是否含有SO 向2 mL 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后滴加2~3滴BaCl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 焰色试验检验钾离子时,应用铂丝蘸取少量含钾离子的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是否呈紫色,A错误;向具有还原性的SO溶液中滴加具有氧化性的高锰酸钾溶液,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体现的是还原性,非漂白性,离子方程式为5SO+2MnO+6H+===5SO+2Mn2++3H2O,B错误;向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硝酸会将SO氧化成SO后,滴加BaCl2溶液,SO和SO均会产生白色沉淀,D错误。
14. (2024·无锡)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Fe(NO3)3溶液中滴入淀粉,再滴加H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I2与Fe3+氧化性强弱
B 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CCl3COOH溶液的pH 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C 向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中加入2 mL 3 mol/L盐酸,观察反应剧烈程度 探究镁、铝金属性的强弱
D 向MgCl2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 探究Cu(OH)2与Mg(OH)2溶度积的大小
【解析】 向Fe(NO3)3溶液中滴入淀粉,再滴加HI溶液,在酸性溶液中,氧化性强弱为NO>Fe3+>I2,NO氧化了I-而生成I2,无法探究I2与Fe3+氧化性强弱,A错误;通过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CCl3COOH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即酸性前者小于后者,故而能探究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的影响,B正确;向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可观察反应剧烈程度:镁>铝,故而能探究镁、铝金属性的强弱,C正确;向MgCl2溶液中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沉淀颜色变成蓝色,故而能探究Cu(OH)2与Mg(OH)2溶度积的大小,D正确。
15. (2024·苏锡常镇二模)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D)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铁锈溶于浓盐酸,再滴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溶液中未出现紫色 铁锈中不含二价铁
B 向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FeSO4溶液已经变质
C 向含有KSCN的Fe2(SO4)3溶液中加入少量K2SO4固体,振荡,溶液颜色未变化 Fe2(SO4)3与KSCN的反应不可逆
D 分别向等浓度的FeSO4和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黑色沉淀 Ksp(FeS)>Ksp(CuS)
【解析】 酸性高锰酸钾可能与过量的浓盐酸反应,无法证明溶液中不含Fe2+,A错误;无论FeSO4是否变质,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都会变红,B错误;加入少量K2SO4固体对反应:Fe3++3SCN-??Fe(SCN)3的平衡没有影响,无法证明反应不可逆,C错误。
16. (2024·南京二模)室温下, 探究0.1 mol/L NH4Fe(SO4)2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D)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溶液中含有NH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B 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C NH是否发生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NH4Fe(SO4)2溶液滴在干燥的广泛pH试纸上,将试纸显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Fe3+是否具有氧化性 向2 mL NH4Fe(SO4)2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解析】 滴加少量NaOH溶液时,NaOH优先与Fe3+反应,不会产生NH3,A错误;无论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滴加新制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都会变红,无法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含有Fe2+,B错误;NH、Fe3+均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均生成H+,故测定溶液pH无法检验NH是否发生水解,C错误;向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 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则能证明Fe3+将I-氧化为I2,体现了Fe3+的氧化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