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5: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金华市卓越联盟12月阶段性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依赖“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孔子希望追寻一种有条不素、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不过,
他也与同时代人一样,更多地看到了深层的问题,即这种“礼”的仪式,其普遍合理性从何而来?这些“名”的
分别,其本原的依据究竟是什么?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名”的肯定认可?靠什么来确定社会秩序不受
颠覆?换句话说,就是要为这个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寻找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最终的价值依
据和心理本原。通常,人们会说某些事物和现象好或不好,但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而这个标准必须是无前提的、不需论证的、不容置疑的。在孔子的时代,他提出的是一个“仁”宇,“礼”之所
以必须“履”,是因为它符合“仁”,“名”之所以必须“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达到“仁”。
所以我们要讨论“仁”。“仁”是什么?按照《论语·颜渊》中一句最直截了当的话来说,就是“爱人”。
这种“爱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上的自然亲情,不过,在儒家这
里已经被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如果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还只是外在的礼节,接下
去就是将心比心的体验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这
种把“人”与“己”视如一体的感情显然会引出一种“人”应当尊重“人”的观念。儒家说,“将有请于人,必
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可见,当时
相当多的人已经有了这种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而且已经把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
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用这种以己推人的情感来建立伦理的基石。《论语》中孔子所
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忠
恕之道”。
不过,这种“尊重”和“挚爱”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它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后天形成和培养出来的,那么它只
能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即不能充当理性的依据与价值的本原,人们可以追问,社会规
范(礼)、道德观念(善)究竟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不容置疑地遵循呢?孔子在这一点上,把人的性情的善根善因
也就是“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性”就是人
的本性,在孔子看来,在所有的情感中,血缘之爱是无可置疑的,儿子爱他的父亲,第弟爱他的哥哥,这都是从
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引出真感情,这种真感情就是“孝”、“悌”。《论语·学而》中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
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
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从爱此到爱彼,感情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演的,从爱自己的父兄到爱其他人,
血缘也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的,所以孔子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因此,孔子认定这就是建立一个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这是在当时不免为愚笨之举的),但他实是宗救最有力的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
类的理性作功夫。中国经书在世界一切所有各古代经典中,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
这或者它原来就不多,或者由于孔子的删订。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许多障蔽。从《论语》一书,我们更
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
高语文试题第1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