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修辞手法及运用 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5分)
(2024·长春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一个人在学问上____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____明通达,时时有jì____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论语》记“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他“贤”,并不仅因为他能安贫,尤其因为他能乐道,换句话说,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节选自《朱光潜人生九论》)
1.(2分)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澄明 jì 托
2.(1分)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 B.尽管 C.如果 D.虽然
3.(1分)“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颜子”;也用以尊称对方。下列词语同样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一项是( )
A.君 B.仆 C.愚 D.汝
4.(1分)“学问是精神的食粮”,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 。
二、名著导读(共3题;共6分)
(2024·杭州模拟)诗歌朗诵;
5.(4分)一位同学在朗读素材时,对几处字音字形不太确定,请你帮他梳理。
我从东方来,从①汹yǒnɡ▲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②摇yè▲,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穆旦《春》 我是干瘪的④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③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林徽因《记忆》
①汹yǒnɡ ②摇yè ③娉 婷 ④稻穗
6.(1分)一位同学朗诵艾青的《树》,并分享了朗诵心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树》 艾青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注:《树》写于 1940 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A.朗诵全诗,语气要坚定,语速要缓慢。诗人以自然景观写社会景观,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面对民族危亡所产生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B.朗诵“一棵树,一棵树”时,节奏应该是急促的,本来短句就适合快读,这里又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轻松而急切的情感。
C.朗诵“但是”一词前后可有较长停顿,从看得到的地上到看不到的地下,从“孤离”到“纠缠”,写出了树的生存状态。
D.“在看不见的深处”中“深处”一词可以重读,强调从表面来看,树虽然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但深层的血脉和情感始终在不为人知处涌动。
7.(1分)一位同学想在《艾青诗选》中选一首配乐朗诵。请参照示例,在备选诗作中选一首,从备选的背景音乐中选一首与之匹配,并阐述理由。
【示例】我选择朗读《黎明的通知》,配乐《皮尔金特第一组曲》,诗歌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呼唤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所配乐曲肃穆雄浑,令人振奋。两者相得益彰。
★备选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
背景音乐备选 音乐简介
《皮尔金特第一组曲》 爱德华·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肃穆雄浑。
《多情的土地》 施光南作曲,厚重深情的旋律显示出的深沉的历史感。
《月光下的云海》 久石让的作品,缓慢忧伤
三、语段阅读(共1题;共3分)
8.(2023·河北真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柏坡岭下,这一带村庄______(紧密/稠密),相距多在三四华里,且沿滹沱河分布。这里依山傍水,滩地肥美,稻麦两熟。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______(保障/保险)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西柏坡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坐落在一片向阳的形状如马蹄的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比较隐蔽,此处西扼太行群山,东临冀中平原,交通便利,易守难攻。西柏坡(甲)适宜危急时刻向深山转移。(乙)便于顺利时向城市进军。西柏坡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贡献。
(1)(1分)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1分)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 才 B.既 就 C.因为 所以 D.既 又
(3)(1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28分)
(2024·金华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雪
天公翦水①,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嶒②,深林窈窕③;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④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⑤,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⑥千尺?
(选自《明文精选》,国际文化出版社)
【注】①翦水:指下雪。②峻嶒:高耸突兀,形容山势高峻。③窈窕:深远,幽深。④黛眉:杳黑色的眉,代指女子。⑤鹤氅:鸟羽制成的外套。⑥峨眉:即峨眉山。
【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①,冷处偏佳。别有根芽②,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③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④,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①癖爱:癖好,特别喜爱。轻模样:雪花轻轻飞扬的样子。②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③谢娘:指晋王凝之妻谢道韫。④悲笳: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9.(2分)用“/”为【甲】文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
老 叟 披 蓑 垂 钓 骚 人 跨 蹇 寻 诗 小 酌 清 谈 高 楼 长 啸
10.(2分)【甲】文中“御貂裘”的“御”一字传神,请结合上下文,联系链接加以赏析。
链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11.(2分)【乙】词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2.(20分)请梳理诗文和名著中有关“雪”的句子,补全下表。
诗文中的“雪” 名著中的“雪”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 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施耐庵《水浒传》)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 ,晓驾炭车辗冰辙。 ——(白居易《卖炭翁》)
⑤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⑧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艾青诗选》)
⑥北国风光, , 。——(毛泽东《沁园春·雪》)
探究:文人墨客热衷写雪,同样的“雪”,却有不同的文化意蕴。有时象征人物经历的艰辛,如①⑤⑦;有时传达壮志豪情,如 ;有时象征 ,如④⑧;还有时……
13.(2分)请写一首有关“雪”的小诗,要求:①能传达出一定的意蕴;②可仿造《雪花的快乐》,也可自创;③3~5行即可。
示例: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节选自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
14.(2023·黑龙江真题)(3分)【古诗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尾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六、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25分)
(2024·呼伦贝尔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座次移转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 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
②拿座次安排来讲,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礼”,这是 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向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④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
⑥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 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⑦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
⑧围坐合食,传统用八仙桌,以前几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来宴客又有了圆桌,这是为了满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圆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数也松紧可调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⑨不过,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平等的观念,也可以算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就使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强调平等、对话、协商。
⑩在《水浒传》中,梁山之上,聚义厅中也设有一张大圆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
(选自《食色里的传统》,有删改)
15.(2分)关于《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下列四图所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6.(2分)对于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
B.第⑤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古人很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
D.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
17.(9分)下面文字应该放入文中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
据说,“圆桌会议”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国亚瑟王,他让自己的骑士们以及罗 马主教大人围坐圆桌,共商国事。骑士和君主间不排位次,平等沟通。每位骑士虽要为 成为自由人而在战场搏斗,却有极强的尊严感,没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 不卑不亢的斗士。亚瑟王的圆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
放入第 段与第 段之间,理由是
(2024·从江真题)现代文阅读
昙花绽放①
蒋子龙
心不在焉地摸出钥匙打开房门。在门边稍微停顿一会儿,让自己的眼睛适应室内的黑暗,然后再进屋。一抬头,赫然吓了一跳,借着窗外的微光,看见屋子中央站着一个人,轮廓一团乌黑。
“谁 ”我高声问道,却没有得到回答。
打开屋顶的大灯,原来,是我那盆昙花。
知道它今天夜里要开花,早晨,给它喷了水,洗净叶片上的尘土,就如同给即将出嫁的姑娘梳洗打扮一样。因它太高大了,最高的几片叶子,高过了我的头顶一截,其枝叶繁茂,头重腰细,像舞台上打扮好了的美女。一靠近它,它就款摆腰肢,姿态迷人。
早晨,我从阳台上往屋里搬的时候,抱不动整只花盆,被迫半抬半拉、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挪进书房的中央,像侍候一台端坐着新娘的大花轿。
昙花绽放,是它自己的大事,也是我生活中的妙事。每到这一夜,我都像守岁一样凝望着昙花从开到落的全过程。刚才,竟把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从早晨离家,到晚上回来,十几个小时在外面奔波,却冷落了极为敏感的昙花——罪过,罪过!花为人开,花蕾吸收了人的精气才开得水灵。人宠花,花宠人。每年此时,花蕾的笑口已经大开,临近子夜,火爆爆地怒放,昙花的生命达到巅峰状态。
今晚,由于我粗心,它可能以为自己被遗弃了,半尺多长的花蕾,如同白天鹅,怒冲冲地弯脖子拧头,尖嘴紧闲。
忙打开写字台上的灯和书柜前贼亮的聚光灯,把灯口都转向昙花,让屋内一片通明,准备迎接昙花辉煌的“一现”。随后,我搬着凳子坐到它跟前,眼对眼,嘴对嘴,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歉意。从现在起,寸步不离地守护它、赞美它。
昙花也激动起来,花蕾微微颤动,如天鹅抖动颈上的羽毛。包在外面的根根红针,像伞骨一样挺直、撑开……好大的排场,若红日未出,先见光芒。
光芒既现,轰轰烈烈的“日出”就呈现在眼前。绿的,像窗外的夜色,厚重、坚实;白的,尖锐、轻巧,一心要突破绿的笼罩。弯弯吸起的尖嘴儿,眼瞅着就咧开了,一股宜人的香气立刻喷射出来。
我把脸贴上去,猛吸几口。一团浓香,一股清凉,从喉头直坠肺腑。立刻觉得,五脏六腑,清洁透亮,如醉如痴。刹那间,忘记了尘世间的一切荣辱喜忧,身内身外一片圣洁宁馨。
花瓣颤动,千娇百媚,愈张愈大,愈大愈白,奇迹般有节律地伸展开来。昙花简直是在讨好我,绽放出自己活泼的生命,眼对眼地让人目不暇接地开放了。一团绒毛般的白线,簇拥着洁白娇嫩的花蕊,白得高贵,白得纯净。
如刀如剑的绿叶上绽开一朵朵巨大的白花,它们是按照一个口令,踏着同一个节拍绽放的。满屋弥漫着醉人的香气,我胃里发出一阵贪婪的鸣叫,真恨不得立刻就把所有花蕊及蕊上的花粉吃掉。
昙花那楚楚动人的神态,又让人下不去嘴,它是专为我开的,躲开所有的人,躲开君临万物的太阳,不凑热闹,不争喝彩,藏进黑夜,躲在刀丛剑树的叶片之下,自甘寂寞,只为悦己者“容”。它又是多么傲慢,多么自得。
这是好兆头,今年昙花开得最多,也开得最为壮观,今年的运气或许不错。
“昙花一现”从来都是贬义。这是文人们编排出来的。一般人喜欢好吃多给,喜欢坚固耐用,喜欢“死不了”或不死不活,甚至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轻易看不见昙花开放,便嘲笑它的“一现”。正因为它“一现”即逝,才更说明它清逸、珍贵、不同凡响。人活一世,能像昙花这样轰轰烈烈地“一现”,足矣!
天下英雄多是“一现”,瞬间永恒。世上还有多少终身未能开花的人生,谈何“一现”
昙花香气刺激了我的感觉,心里涌动着一种奇妙的兴奋和欲望,世界上的各色人等,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开花呢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心念的律动合乎外部客观规律,生命不愁不开花。譬如:昙花子夜盛开,夜来香傍晚吐蕊飘香,蛇麻花在寅时才露笑脸,牵牛花在清晨打开喇叭,冬梅、秋菊、夏荷、春牡丹……还有动物,蝙蝠只在天黑时才飞出来捉虫,公鸡叫三遍后天就放亮,鸭子繁殖有周期,鹿角的生长和脱换同样有规律……至于人,体内更存在着有规则的生理节奏:体温、血糖含量、基础代谢率、激素的分泌等,都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凡是生命就具备进化的适应性,自有其特定的活动变化规律。如此看来,人又何尝不像昙花呢 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强度,在一昼夜内呈周期性变化,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也随之改变,以相适应。昙花摇曳,花影婆娑,花蕊弹拨出一种乐声,意境悠远。我被震撼了,生出一种莫名的虚幻的激动,和着昙花生命的韵律,仿佛能进入一片祥和的精神高地。
【注释】①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8.(3分)下列对“我”和昙花的描写,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我"给县花喷了水,洗净叶片上的尘土,之后将花盆挪进书房中央。
B.昙花绽放只是它自己的事,“我”在外奔波,通常把它忘到九霄云外。
C.为了更清楚地欣赏昙花,“我”把灯都打开,并且把灯口都转向昙花。
D.“我”近距离欣赏绽放的昙花,感受昙花的浓香,心里一片圣洁宁馨。
19.(3分)阅读了文章第18~25段,同学们对作者以“花性”反观“人性”进行了讨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一般人多是贪多、贪生,所以嘲笑“昙花一现”
B.昙花“一现”与英雄“一现”一样,虽短暂却不同凡响。
C.昙花遵循生命规律而绽放,人也应遵循特定的生理节奏。
D.昙花深夜绽放,自甘寂寞,人亦应收敛光芒,平淡生活。
20.(3分)若将第9段的画线句改成下面的句子,意思变化不大,表达效果却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半尺多长的花蕾,伸长了弯弯的花梗,花苞紧闭。
21.(3分)文中说“‘昙花一现'从来都是贬义。这是文人们编排出来的”。请说说你对“贬义”与“编排”二词的理解,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2.(2023·模拟)(50分)老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济南冬天的小山描绘得形神毕肖,尤其是小山上的薄雪,似乎有感情、会害羞,语言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调。请你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景物片段,做到情景交融。(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答案】1.chéng;寄
2.C
3.A
4.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之谦敬词。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词,形容自己或者家人的,用一些谦虚卑微的词来形容。常含有:家、舍、小、老、愚、拙、敝、鄙、寒、犬。敬词,就是对别人的话,表示尊敬,用一些表示美好的词来形容。常含有:令、拜、奉、惠、贵、高、大、俯、华、雅、玉、贤。
(4)本题考查比喻句理解。读懂题目要求,理解这句话中的本体和喻体,结合语境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可。
1.澄明 chéng míng 清朗。清澈;明净。
寄托 jì tuō (动)托付;委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
故答案为:chéng、寄
2.横线处前后语境是写一个人对学问有兴趣后,就会发现很多新知识,获得很多。用递进关系的关系词“如果”。
故答案为:C
3.A:君,您,敬词
B:仆,我,谦词
C:愚,我,谦词
D:汝,你,不是敬词
故答案为:A
4.食粮,让人填饱肚子,满足生存需求。精神食粮,是指满足精神需求。这句话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 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答案】5.涌;曳;pīnɡ;suì
6.B
7.选朗读《我爱这土地》,配乐《多情的土地》。《我爱这土地》通过鸟儿对土地的忠诚,表达了艾青对国家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光明的热烈向往,感人至深。所配乐曲深沉细腻,情感真挚,令人感动。两者相得益彰。(选择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配乐《月光下的云海》。《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所配乐曲旋律优美,柔婉忧伤,令人感伤。两者相辅相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等角度入手。重音,突出强调。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欢快。高音调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表示冷静或严肃。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和表示情感转折的地方要停连。
(3)本题考查诗歌配乐。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注意配乐风格要和诗歌的感情基调一致,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5.汹涌 xiōng yǒng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摇曳 yáo yè 摇荡。
娉婷 pīng tíng 形容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稻穗 dào suì 稻子茎秆顶端开花结实的部分。
故答案为:涌、曳、pīnɡ、suì
6.B:“节奏应该是急促的”错误。“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描绘了树的外在形态,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的独立。通过“根须纠缠在一起”揭示了树的内在联系,象征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孤立,但实际上根深蒂固、紧密相连 。诗人通过树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热爱和赞美 。朗读时应该舒缓而坚定。 故答案为:B
7.《大堰河——我的保姆》以诗人幼年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诗人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集中描述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对贫苦农妇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感激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美以及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从而激发世人对旧中国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旧世界的强烈仇恨。 配乐《月光下的云海》。这首曲子曲调缓慢忧伤 ,让人感受到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和对旧中国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两者相辅相成。
《我爱这土地》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配乐《多情的土地》。这首曲子用厚重深情的旋律显示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和诗歌爱国之心相吻合,突出深沉感。两者相辅相成。
故答案为: 选朗读《我爱这土地》,配乐《多情的土地》。《我爱这土地》通过鸟儿对土地的忠诚,表达了艾青对国家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光明的热烈向往,感人至深。所配乐曲深沉细腻,情感真挚,令人感动。两者相得益彰。(选择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配乐《月光下的云海》。《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所配乐曲旋律优美,柔婉忧伤,令人感伤。两者相辅相成。)
8.【答案】(1)稠密;保障
(2)D
(3)展现了西柏坡三面环山的特点,使读者容易理解西柏坡的所处位置,体现地理位置优越。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紧密:形容十分密切,不可分隔或多而连续不断。 稠密:数量多,密度大。
在此形容村庄密集,应使用“稠密”。
保障:确保,保证做到。 保险:稳妥可靠
在此与“供给”搭配,应使用“保障”。
故答案为:稠密;保障
(2)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适宜危急时刻向深山转移”与“便于顺利时向城市进军”为并列关系,点明“西柏坡”的优势,应使用表并列的关联词组“既……又……”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西柏坡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坐落在一片向阳的形状如马蹄的山均里”,将西柏坡坐落的山场形状比作马蹄,联系后文“三面环山”可知,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西柏坡三面环山的特点,体现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读者容易理解。
故答案为: 展现了西柏坡三面环山的特点,使读者容易理解西柏坡的所处位置,体现地理位置优越。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搭配词语的能力。词语搭配时:要理解词义,认真辨析,弄清楚词语的使用对象;要合乎日常生活习惯;要注意语法关系;要注意修辞的因素。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般方法: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再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 两个注意点:搭配要得当:使用一组关联词语是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是句意畅通、明确;运用要合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关联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喻作用的能力。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答案】9.老 叟 披 蓑 垂 钓 /骚 人 跨 蹇 寻 诗 /小 酌 清 谈 /高 楼 长 啸
10.“御”有“驾驭”之意,“御风”给人一种轻快飘逸之感。甲文通过“貂裘”和“御”这一反常搭配,更显出登山赏雪的快意潇洒。(意对即可)
11.作者将塞上雪花与人间富贵花相比较,突出其生存环境的恶劣,特别经得起严寒酷冷,自有风骨,表现出塞上雪花高洁品性,也体现作者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的高洁品行。(言之有理即可)
12.将登太行雪满山;雪上空留马行处;回乐烽前沙似雪;夜来城外一尺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⑥;社会的苦难
13.示例:我来自天上/ 最终落地化成水/ 但空中留有我——/曼妙轻盈的身姿。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之炼字。炼字题注意:①这个字含义;②这句话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③作用是什么,表达诗人何种情感、观点。答题时注意结合古诗内容去答。
(3)本题考查古诗词对比手法赏析。读懂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大意。找到对应句,抓住意象极其特征,分析理解对比的内容及作用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及意象理解。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1、2、3、4空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5、6、7、8、9空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第10空属于古诗意象理解。注意结合古诗句内容分析象征含义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创作小诗的能力。注意读懂题目要求,明确描写对象,结合其具体特征,展开联想。注意:明确意象,语言精简,可以讲解押韵,字里行间表露你的情感即可。
【译文】
【甲】
天上下雪,宇宙瞬间处处飞花,静心感受,它有四种美:悄然落地,寂寂无声,静。轻轻沾衣,纤毫不染,洁。高下平均,不多不少,匀。洞窗相互掩映,互相掩映,明。适合看那苍劲的松树,修长的翠竹,苍劲的梅花,片片的石头,高耸突兀的山,幽深的山林,苍茫的江面,寒气袅袅;古老的堤岸,宁静的小桥;山腰的古寺,幽深的小径;老人披着蓑衣,寒江独钓,文人约三两好友骑着毛驴寻梅作诗。或者喝两杯小酒,仰天长啸,吟诗作对。船头茶灶飘烟座上轻盈女子,把酒助兴,老借面对面坐,韵士闲谈,披上鹤警,走到园林里,穿上貂裘,在山水间流连。这种风情,这种美丽,何必一定要到峨眉山!
【乙】
我并不是偏爱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也不是因为它越寒冷越美丽。而是因它有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道韫故去之后还有谁真的了解它、怜惜它,它在天涯飘荡,看尽冷月,听遍胡笳,感受到的是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
9.例句翻译为:老人披着蓑衣,寒江独钓,文人约三两好友骑着毛驴寻梅作诗。或者喝两杯小酒,仰天长啸,吟诗作对。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老叟披蓑垂钓”和“骚人跨蹇寻诗”都是单独的主谓句,在“钓、诗”后面断句。“小酌清谈”和“高楼长啸”是并列句,在“谈”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老 叟 披 蓑 垂 钓 /骚 人 跨 蹇 寻 诗 /小 酌 清 谈 /高 楼 长 啸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御,驾着,驾驭。
御貂裘,翻译为:穿上貂裘。貂裘是非常厚重的衣服,本不应该用“御”,但是这里却用了“御”,是为了突出轻盈感,写诗人登山赏雪时的快意潇洒。“御”,驾驭,架着风。反常搭配突出轻盈飘逸之感。
故答案为:“御”有“驾驭”之意,“御风”给人一种轻快飘逸之感。甲文通过“貂裘”和“御”这一反常搭配,更显出登山赏雪的快意潇洒。(意对即可)
11.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翻译为:而是因它有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翻译为:它在天涯飘荡,看尽冷月,听遍胡笳,感受到的是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
塞上雪花、人间富贵花,对比,突出塞上雪花环境恶劣艰苦。虽在天涯飘荡,看冷月,听胡笳,西风吹遍,满眼黄沙,但是本身品性高洁,这是人间富贵花所没有的,也是作者所羡慕追求的,突出作者不慕荣华的高洁品性。
故答案为: 作者将塞上雪花与人间富贵花相比较,突出其生存环境的恶劣,特别经得起严寒酷冷,自有风骨,表现出塞上雪花高洁品性,也体现作者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的高洁品行。(言之有理即可)
12.1)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烽、岭、蓝”等字。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翻译为: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此句描写了卖炭翁在饥寒交迫的严冬中,仍为生存而挣扎奋斗的情景。雪象征了社会的苦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时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雪象征了社会的苦难。
故答案为:将登太行雪满山、雪上空留马行处、回乐烽前沙似雪、夜来城外一尺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⑥、社会的苦难
13.此题考查学生创作小诗的能力。
诗歌创作注意:明确意象,语言精简,可以讲解押韵,字里行间表露你的情感即可。
如我是天下飘下来的雪,我落而化作水滋养大地;我的人生何其精彩,我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言之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我来自天上/ 最终落地化成水/ 但空中留有我——/曼妙轻盈的身姿。
14.【答案】运用典故(引用典故、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结尾句表现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解析】典故一“亲射虎”,是说孙权,在一次出行中, 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里是说明作者老当益壮,豪情满怀。典故二“遣冯唐”指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冯唐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典故三是说,古代以为天狼星主侵掠。后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故答案为:运用典故(引用典故、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结尾句表现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学生在平时应注意课下重点注释的识记,了解其包含的故事。三个典故所含的故事情节不一样,在读懂了故事情节之后,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关键的注释、句子应背诵记忆,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词的情感。
【答案】15.A
16.B
17.⑨;⑩;此段文字说明了“圆桌会议”的起源以及开创性的意义,进一步说明第⑨段圆桌彰显平等原则,也与第⑩段“宋江最终没有成为亚瑟王”相呼应。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史记》鸿门宴座次安排的句子,分析对应图示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选择题注意在文章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材料插入。读懂给到的材料内容,理解文章每段大意,选择与材料内容相符合的段落插入即可。
15.第三段: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 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即项羽项伯坐西面东,范增坐北面南,刘邦坐南面北,张良坐东面西。
故答案为: A
16.A:错误。第三段: 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向为尊。选项中“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错误。
B:正确
C:错误。第八段: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选项中“说明古人很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错误。
D:错误。第十段: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选项中“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错误,是为了说明平等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故答案为:B
17.第九段强调圆桌代表的平等的观念。第十段提到了宋江没有成为亚瑟王。
给到的文字提及“圆桌会议”的起源和意义。承接第九段圆桌代表的平等的观念。引出第十段宋江没有成为亚瑟王。应该放在第九段和第十段之间。
故答案为:⑨;⑩;此段文字说明了“圆桌会议”的起源以及开创性的意义,进一步说明第⑨段圆桌彰显平等原则,也与第⑩段“宋江最终没有成为亚瑟王”相呼应。
【答案】18.B
19.D
20.原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昙花比作白天鹅,“怒冲冲地弯脖子拧头,尖嘴紧闭”赋予昙花人的情态,写出了昙花的美和可爱,暗含作者对昙花的喜爱和赞美。改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1.“贬义”指文人对“昙花一现”时间短暂的贬斥与轻蔑,“编排”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文中显然带有对文人们认为“‘昙花一现’从来都是贬义”的不满与反对,表现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8.ACD.正确;
B.由第6、7段可知,“昙花绽放,是它自己的大事,也是我生活中的妙事”,通常“我”会“凝望着昙花从开到落的全过程”,只是这次在外面奔波冷落了它。
故答案为:B
19.ABC.正确;
D.“以花性反观人性”是指作者由花及人,由昙花的特性反思人的性情、思想等方面。作者在第19段中说“人活一世,能像昙花这样轰轰烈烈地一现,足矣”,可见作者认为人生无论长短,但求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紧接着在第21段提出“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思考。“收敛光芒,平淡生活”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20.原句“半尺多长的花蕾,如同白天鹅,怒冲冲地弯脖子拧头,尖嘴紧闲”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了花蕾以强烈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花蕾的外形特征—半尺多长,还通过“如同白天鹅”的比喻,让读者能够联想到白天鹅的高雅与纯洁,从而增加了花蕾的美感与想象空间。紧接着,“怒冲冲地弯脖子拧头”这一拟人化的描述,更是将花蕾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具有了情绪和动作,正在以一种不满或蓄势待发的姿态展现自己。这种表达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花蕾一种力量和动态美,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花蕾即将绽放前的那股子冲劲和生命力。而“尖嘴紧闲”则进一步细化了花蕾的形态,特别是“尖嘴”一词,既符合白天鹅嘴巴的特征,也暗示了花蕾的尖端形态,同时“紧闲”二字则形象地表达了花苞紧闭的状态,与前面的“怒冲冲”形成了一种张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变化。相比之下,改句“半尺多长的花蕾,伸长了弯弯的花梗,花苞紧闭”虽然也准确地描述了花蕾的外形和状态,但缺乏了原句中的生动性和情感色彩。它没有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事实,因此表达效果相对平淡,无法像原句那样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故答案为:原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昙花比作白天鹅,“怒冲冲地弯脖子拧头,尖嘴紧闭”赋予昙花人的情态,写出了昙花的美和可爱,暗含作者对昙花的喜爱和赞美。改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1.“贬义”通常指的是词语或表达方式带有贬低、否定或轻视的意味。在“昙花一现”这个成语中,传统上它常被用来形容美好事物或景象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转瞬即逝,从而带有一种遗憾、可惜或不足的情绪色彩。这种短暂性往往被解读为不持久、不可靠或缺乏价值,因此具有贬义。“编排”在这里指的是文人或文化创造者对“昙花一现”这一现象的描绘和解释过程。它可能包含了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感受以及基于这些感受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和抽象概括。由于“编排”往往带有主观性和创造性,因此不同的编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情感色彩。作者在文中提到“昙花一现”是文人们编排出来的,并指出它通常都是贬义的,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传统解读的不满或质疑。作者可能认为,“昙花一现”虽然确实描述了昙花开放时间的短暂,但这一短暂性本身并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贬义。相反,昙花的绽放虽然短暂,却极其美丽和震撼,它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美感,展现了自然界中一种别样的价值和意义。
故答案为:“贬义”指文人对“昙花一现”时间短暂的贬斥与轻蔑,“编排”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文中显然带有对文人们认为“’昙花一现’ 从来都是贬义”的不满与反对,表现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和赞美。
22.【答案】示例:夜幕降临,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凝望着在皓月下的大海,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安详,这是大海睡着了。朝着远处的海面望去,映入眼帘的正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所绘之景。张开双臂,在这静谧的世界里细细感受,仿佛拥有了这世上的一切。海让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让我的性情张扬,让我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整体,时间仿佛都停止了,一切都是美妙的。
【解析】
(一)审题立意
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景物片段,做到情景交融”的要求“可知,写作对象对景物,可以是自然风景,如黄山、河流、大树、星空等,也可以是人造景观,如长城、公园、广场、灯塔等。
写作内容为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展示景物特点,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注意字数限制。
(二)选材构思
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景物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景而显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样可让景物具有人的一些行为和思想,拔高立意。
本题考查片段写作。首先,阅读材料与题目,提炼材料中心;其次,认真审题,确定作文类型及写作主题;最后,注意手法、体裁、字数、格式等其他限制性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