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名师点拨与训练
第6章 几何图形
6.2.2 专题 线段计算中体现的四种数学思想
一 方程思想
方程的思想,是对于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的应用,也是对方程概念本质的认识,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 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换、解决问题。要善用方程和方程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1-1】如图,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 BC=3CD.若A,D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5和6,E 为线段BD 的中点,求点 E 表示的数.
.
【例1-2】 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已知AC:CD:DB=1:2:3,M,N分别为AC,DB的中点,且AB=18 cm,求线段 MN 的长.
解题策略:
在计算线段长度问题时,已知线段的和差关系或比例关系时,可以将关键线段设未知数,并用所设未知数表示其他线段,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变式1-1】.
(1)【问题探究】
如图,点C,D 均在线段AB 上且点C 在点 D 左侧,若AC=BD,CD=6 cm,AB=9 cm,则线段AC 的长为 cm。
(2)【方法迁移】
已知点C,D 均在线段AB 上且点C 在点D 左侧,若AC=BD,CD=a( cm),AB=b( cm)(b>a),则线段AC 的长为 cm(用含a,b 的代数式表示)。
(3)【学以致用】
已知七年级某班共有m人,在本班参加拓展课报名统计时发现,选择围棋课的人数是n(n【变式1-2】.如图,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C=2AB,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使DA=AB,取AB的中点E。若DE=7.5cm,则DC的长为 cm。
【变式1-3】.如图,B,C 两点把线段MN 分成三部分,且MB :BC:CN=2:3:4,P 是MN 的中点。若PC=2cm,则MN= cm。
【变式1-4】.如图,线段AB被点C、D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C的中点M和DB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40cm,求AB的长.
【变式1-5】. 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若线段AC=12,BC=8,求线段MN的长度.
(2)设AB=a,求线段MN的长度.
(3)解决问题:已知线段DE,延长DE到F,使EF= DE;延长ED到G,使DG=2DE,P,Q分别是EF,DG的中点.若PQ=18 cm,求DE的长.
二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例2-1】.如图,数轴上 A,B两点之间的距离. 有一根木棒MN,MN 在数轴上移动(点 M 始终在点 N 的左侧),当点 N 移动到与A,B其中一个端点重合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9,则当点 N 移动到线段AB 的中点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 .
【例2-2】.一根绳子AB 的长为20cm,C,D 是绳子AB 上任意两点(点C在点D 的左侧)。将AC,BD分别沿C,D两点翻折(翻折处长度不计),A,B两点分别落在CD 上的点E,F 处。
(1)当CD=12cm时,E,F 两点间的距离为 cm。
(2)当E,F 两点间的距离为2cm时,CD的长为 cm。
【例2-3】.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15,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0<t<5时,用含t的式子填空:
BP= ,AQ= ;
(2)当t=2时,求PQ的值;
(3)当PQ= AB时,求t的值.
解题策略
当题目条件中没有图形,位置不确定时,或者有些条件的表述不明确时,通常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是对不确定的几种可能情况进行分类。
【变式2-1】.已知,点C在直线上,,点M是线段的中点,则线段 .
【变式2-2】已知点 A,B,C在一条直线上,AB=6,BC=2,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度.
【变式2-3】.已知线段 AB=10,C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线段AC 的中点,且点 D 不与点B 重合.若线段 BD=4,求线段 BC的长.
【变式2-4】.如图所示,点C在线段上,,点M、N分别是、的中点.
(1)求的长度;
(2)求的长度;
(3)若数P在直线上,且,点Q为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的长度,不用说明理由.
三 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
【例3-1】.如图1,已知点 C 在线段AB 上,且
(1)若点 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且满足 AC+BC=a,求线段 MN 的长.
(2)如图 2,若点 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且满足AC-BC=b,求线段 MN的长.
【例3-2】.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上,且cm,cm,点M,N分别是,的中点,要求线段的长度,可进行如下的计算.
(1)请填空:解:因为M是的中点,所以___________,因为cm,所以cm.因为N是的中点,所以,因为cm,所以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
(2)对于(1),如果cm,cm,其他条件不变,请求出的长度.(要求有过程)
解题策略:
在求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若发现该线段分成的几条线段长无法直接求出,(或者直接求出非常复杂),可考虑整体思想,分析出要求的线段整体上与已知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变式3-1】.如图,已知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分别是,的中点.
(1)若,,则线段 ; .(直接写出结果)
(2)若,,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变式3-2】.如图所示,点是线段的中点,.
(1)若,,则 , ;
(2)若,,求线段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变式3-3】.已知点 是线段 上一点, .
(1)若 ,求 的长;
(2)若 , 是 的中点, 是 的中点,请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的长,并说明理由.
【变式3-4】如图,已知C,D为线段AB上顺次两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
(1)若AB=24,CD=10,求MN的长.
(2)若AB=a,CD=b,请用含,b的式子表示出MN的长.
【变式3-5】如图,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若ED=12,则线段AB的长为 .
四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动态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 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 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例4-1】.如图,已知A,B,C 是数轴上的三点,O是原点,点C 表示的数为6,BC=4,AB=12。
(1)写出数轴上点 A,B表示的数。
(2)动点 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 的中点,点 N 在线段CQ 上,且 设运动时间为t(s)(t>0)。
①求数轴上点 M,N表示的数(用含 t 的式子表示)。
②当t 为何值时,原点O 恰为线段PQ 的中点
【例4-2】.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满足.
(1)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将点A,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1个单位长度和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i)定义:已知为数轴上任意两点,将数轴沿线段的中点Q进行折叠,点M与点N刚好重合,所以我们又称线段的中点Q为点M和点N的折点.
试问:当t为何值时,这三个点中恰好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折点?
ii)当点A在点C左侧时(不考虑点A与点B重合),是否存在一个常数m,使得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t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4-3】. 定义:若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的两条线段,则称这个点是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
图1 图2
(1)如图1,点是线段的一个三等分点,满足,若,则 .
(2)如图2,已知,点从点出发,点从点出发,两点同时出发,都以每秒的速度沿射线方向运动秒.
①当为何值时,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
②在点,点开始出发的同时,点也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射线方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点分别是,的三等分点,请直接写出的值.
解题策略:
点在线段上运动时,若涉及速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线段的长度,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建立方程求出未知的时间即可。通常应用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变式4-1】.数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进行完美的结合,如: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如图所示,点为数轴上的三个点,表示的数分别为,满足,且为的倒数.动点,分别从点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三个动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的值: , , ;
(2)当时,求的值;
(3)在运动过程中,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用含的式子表示;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的值.
【变式4-2】.已知线段,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AC上的三等分点,则线段BD的长的最大值为( )
A.16 B.18 C.15 D.20
【变式4-3】.如图,点O是数轴的原点,点A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侧,点B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侧,.
(1)当,时,点A表示的数为 ,点B表示的数为 ;
(2)若点C、D为数轴上任意两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D的中点.
①当点C与点D重合时,探究AB与M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时,直接写出MN的长度(用m,n表示).
【变式4-4】.综合运用
【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备用图
【综合运用】
(1)A,B两点间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
(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t为何值时,;
(4)若点M为的中点,点N为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名师点拨与训练
第6章 几何图形
6.2.2 专题 线段计算中体现的四种数学思想
一 方程思想
方程的思想,是对于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的应用,也是对方程概念本质的认识,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 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换、解决问题。要善用方程和方程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1-1】如图,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 BC=3CD.若A,D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5和6,E 为线段BD 的中点,求点 E 表示的数.
【答案】解:设,则
∵,
∴,解得,
∴
又∵点A 表示的数是-5,
∴点B 表示的数是-5+3=-2.
∵点D 表示的数是6,
∴线段BD 的中点E 表示的数为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设,则 ,根据A、D表示的数得到,列方程求得x,再求得B表示的数,根据E为线段BD 的中点求解即可.
【例1-2】 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已知AC:CD:DB=1:2:3,M,N分别为AC,DB的中点,且AB=18 cm,求线段 MN 的长.
【答案】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设AC、CD、DB的长分别为xcm、2xcm、3xcm,先结合“AC+CD+DB=AB”可得x+2x+3x=18,求出x的值,再求出AC=3cm,CD=6cm,DB=9cm,再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MC和DN的长,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解题策略:
在计算线段长度问题时,已知线段的和差关系或比例关系时,可以将关键线段设未知数,并用所设未知数表示其他线段,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变式1-1】.
(1)【问题探究】
如图,点C,D 均在线段AB 上且点C 在点 D 左侧,若AC=BD,CD=6 cm,AB=9 cm,则线段AC 的长为 cm。
(2)【方法迁移】
已知点C,D 均在线段AB 上且点C 在点D 左侧,若AC=BD,CD=a( cm),AB=b( cm)(b>a),则线段AC 的长为 cm(用含a,b 的代数式表示)。
(3)【学以致用】
已知七年级某班共有m人,在本班参加拓展课报名统计时发现,选择围棋课的人数是n(n【答案】(1)1.5
(2)
(3)解:如图,
表示七年级某班人数,
表示七年级某班男生人数,
表示七年级某班女生人数,
表示参加围棋课的男生,
表示未参加围棋课的男生,
表示未参加围棋课的女生,
表示参加围棋课的女生,
设,,则,,
∵选择围棋课的人数有人,
∴,即,解得:,
∵,
∴.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1)解:∵,,,
∴,
故答案为:;
()解:∵,,,
∴,
故答案为:;
【分析】()利用线段和差可得,,即可求解;
()利用线段和差,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设,,则,,根据题意,表示出m,n,即可求解;
【变式1-2】.如图,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C=2AB,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使DA=AB,取AB的中点E。若DE=7.5cm,则DC的长为 cm。
【答案】20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设,
为的中点,,
∴,
则
解得
∴
∴
∴,
故答案为:.
【分析】设,根据E为的中点可得,根据,求得x,再根据,求解即可.
【变式1-3】.如图,B,C 两点把线段MN 分成三部分,且MB :BC:CN=2:3:4,P 是MN 的中点。若PC=2cm,则MN= cm。
【答案】36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
∴设,
则,
∵点P是的中点,
∴,
∴,
∵,
∴,
解得,
∴.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线段比例,设设,则,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弄清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关键.
【变式1-4】.如图,线段AB被点C、D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C的中点M和DB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40cm,求AB的长.
【答案】解:依题可设AC=3xcm,则CD=4xcm,DB=5xcm,∵M是AC的中点,N是DB的中点,∴CM= AC= cm,DN= DB= cm∵MN=MC+CD+DN,MN=40cm,∴ ,解得:x=5,∴AB=AC+CD+DB=12x=12×5=60(cm).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设AC=3xcm,则CD=4xcm,DB=5xcm,根据中点定义可知CM= cm,DN= cm,由MN=MC+CD+DN=40cm,代入可列出方程,解之求得x值,从而求得AB长.
【变式1-4】 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若线段AC=12,BC=8,求线段MN的长度.
(2)设AB=a,求线段MN的长度.
(3)解决问题:已知线段DE,延长DE到F,使EF= DE;延长ED到G,使DG=2DE,P,Q分别是EF,DG的中点.若PQ=18 cm,求DE的长.
【答案】(1)∵AC=12,BC=8,M,N 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 AC,NC= BC,
∴MN= AC+ BC= ×12+ ×8=10.
(2)由(1)可知MN= AC+ BC= (AC+BC)= AB,
∵AB=a,
∴MN= a.
(3)设DE=x cm,则EF= DE= x cm,
EP= EF= x cm,DG=2x cm,DQ= DG=xcm.
∵PQ=18 cm,可得x+x+x=18,
解得x=8,
则DE=8 cm.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1)由线段的中点可得MC= AC,NC= BC,由MN= AC+ BC即可求解;
(2)由(1)可知MN= AC+ BC= (AC+BC)= AB,继而得解;
(3)设DE=x cm,则EF= DE= x cm,EP= EF= x cm,DG=2x cm,DQ= DG=xcm.根据PQ=18 cm建立方程并解之即可.
二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例2-1】.如图,数轴上 A,B两点之间的距离. 有一根木棒MN,MN 在数轴上移动(点 M 始终在点 N 的左侧),当点 N 移动到与A,B其中一个端点重合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9,则当点 N 移动到线段AB 的中点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 .
【答案】21或-3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设 MN 的长度为m.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点N 与点A 重合时,由点M 所对应的数为9,得点 N 所对应的数为m+9,
当点 N 移动到线段AB 的中点时,点 N 所对应的数为m+9+12=m+21,
故点M 所对应的数为m+21-m=21.
②当点N 与点B 重合时,由点M 所对应的数为9,得点 N 所对应的数为m+9,
当点N 移动到线段AB的中点时,点N 所对应的数为m+9-12=m-3,
故点M所对应的数为m-3-m=-3.
综上所述,点M 所对应的数为21或-3.
故答案为:21或-3.
【分析】设 MN 的长度为m,分两种情况,当点N 与点A 重合时和当点N 与点B 重合时,根据题意,表示出点N对应的数,即可求解.
【例2-2】.一根绳子AB 的长为20cm,C,D 是绳子AB 上任意两点(点C在点D 的左侧)。将AC,BD分别沿C,D两点翻折(翻折处长度不计),A,B两点分别落在CD 上的点E,F 处。
(1)当CD=12cm时,E,F 两点间的距离为 cm。
(2)当E,F 两点间的距离为2cm时,CD的长为 cm。
【答案】(1)4
(2)11或9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1)∵,
∴,
由于翻折,如图,则,
∴,
∴,两点间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2)当时,如图,
由于翻折,则,
由图知,,即,
∴,
∴;
当时,如图,
则,即,
∴,
∴;
综上,的长为或.
故答案为:或.
【分析】(1)由已知,翻折后,则,两点间的距离为,由此即可求解;
(2)分两种情况:及,画出图形,即可求解.
【例2-3】.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15,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0<t<5时,用含t的式子填空:
BP= ,AQ= ;
(2)当t=2时,求PQ的值;
(3)当PQ= AB时,求t的值.
【答案】(1)5-t;10-2t
(2)解:当t=2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2=12,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2=4,所以PQ=12﹣4=8;
(3)解:∵t秒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t,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PQ=|2t﹣(10+t)|=|t﹣10|,∵PQ= AB,∴|t﹣10|=2.5,解得t=12.5或7.5.
【知识点】线段上的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解:(1)∵当0<t<5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t<15,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10,∴BP=15﹣(10+t)=5﹣t,AQ=10﹣2t.
故答案为:5﹣t,10﹣2t;
【分析】(1)先求出当0<t<5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t<15,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10,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BP,AQ的长;(2)先求出当t=2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2=12,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2=4,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PQ的长;(3)由于t秒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10+t,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出PQ=|2t﹣(10+t)|=|t﹣10|,根据PQ= AB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题策略
当题目条件中没有图形,位置不确定时,或者有些条件的表述不明确时,通常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是对不确定的几种可能情况进行分类。
【变式2-1】.已知,点C在直线上,,点M是线段的中点,则线段 .
【答案】或3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当点C在线段上时,如图1,
∵,
∴,
∵点M是线段的中点,
∴,
∴;
当点C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
∵,
∴,
∵点M是线段的中点,
∴,
∴,
即或3.
故答案为:或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中点的相关计算,根据题意,分点C在线段上和点C在线段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变式2-2】已知点 A,B,C在一条直线上,AB=6,BC=2,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度.
【答案】解:①当C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
AC=AB-BC=6-2=4.
∵M是AC 的中点,
∴
②当C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C=AB+BC=6+2=8,
∵M是AC的中点,
∴
综上所述,AM的长为2 或4.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数学思想;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分C在线段AB 上和C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出AC的长,再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AM的长.
【变式2-3】.已知线段 AB=10,C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线段AC 的中点,且点 D 不与点B 重合.若线段 BD=4,求线段 BC的长.
【答案】解:当点 D在点B 的右侧时,如图1,
∵BD=4,
∴AD=AB+BD=10+4=14,
∵D是线段AC的中点,
∴AD=CD=14,
∴BC=BD+CD=4+14=18;
当点D在点B的左侧时,如图2,
AD=AB-BD=10-4=6,
∵D是线段AC中点,
∴AD=CD=6,
∴BC=CD-BD=6-4=2.
综上所述,线段 BC的长为18或2.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分点D在点B的右侧和点D在点B的左侧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出AD的长,最后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BC的长.
【变式2-4】.如图所示,点C在线段上,,点M、N分别是、的中点.
(1)求的长度;
(2)求的长度;
(3)若数P在直线上,且,点Q为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的长度,不用说明理由.
【答案】(1)解:,点N分别是的中点,
,
即的长度为;
(2)解:,点M分别是的中点,
,
由(1)可知,,
,
即的长度为;
(3)的长度为或.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3)解:的长度为或,理由如下:
,点Q为的中点,
,
如图,若点在线段上,则;
若点在的延长线上,则;
综上可知,的长度为或.
【分析】(1)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分析求解即可;
(2)先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BM的长,再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3)先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BQ的长,再分类讨论:①若点在线段上,②若点在的延长线上,再分别画出图形并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QN的长即可.
三 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
【例3-1】.如图1,已知点 C 在线段AB 上,且
(1)若点 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且满足 AC+BC=a,求线段 MN 的长.
(2)如图 2,若点 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且满足AC-BC=b,求线段 MN的长.
【答案】(1)解:∵,
∴ .
(2)解:∵,
∴
.
【知识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1)利用线段的加减,即可求出MN的长;
(2)先表示出MC和NC的长,用MC-NC,即可得到MN的长.
【例3-2】.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上,且cm,cm,点M,N分别是,的中点,要求线段的长度,可进行如下的计算.
(1)请填空:解:因为M是的中点,所以___________,因为cm,所以cm.因为N是的中点,所以,因为cm,所以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
(2)对于(1),如果cm,cm,其他条件不变,请求出的长度.(要求有过程)
【答案】(1);3cm;7cm
(2)解:点M,N分别是,的中点,cm,cm,∴cm,cm,
又∵,
∴cm.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1)∵点M,N分别是,的中点,cm,cm,
∴cm,cm,
又∵,
∴cm.
故答案为:;3cm;7cm.
【分析】
(1)根据题意,由点M,N分别是,的中点,结合,,求得的长,再由,得到的值,即可求出的长度;
(2)将cm,cm, 代入分别求得,结合,用a,b表示MN的长度,得到答案.
解题策略:
在求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若发现该线段分成的几条线段长无法直接求出,(或者直接求出非常复杂),可考虑整体思想,分析出要求的线段整体上与已知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变式3-1】.如图,已知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点,分别是,的中点.
(1)若,,则线段 ; .(直接写出结果)
(2)若,,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答案】(1)20;15
(2)解:∵点,分别是,的中点,
∴,
∵
∴,
∴
则.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1)∵点,分别是,的中点,
∴MC=AC,NC=BC,
∵,,
∴AC=40,NC=5,
∴MC=20,MN=15,
故答案为:20;15.
【分析】(1)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MC=AC,NC=BC,再将数据代入求出MC=20,MN=15即可;
(2)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MC=AC,NC=BC,再求出,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最后求出即可.
【变式3-2】.如图所示,点是线段的中点,.
(1)若,,则 , ;
(2)若,,求线段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答案】(1)6;11
(2)解:,,
,,
,
,
点是线段的中点,
,
,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1)∵CN=4,CN=2BN,
∴BN=2,BC=6,
∵AB=16,
∴AC=AB+BC=22,
∵点M是线段AC的中点,
∴AM=CM=11,
故答案为:6,11.
【分析】(1)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AC的长,再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AM的长即可;
(2)先求出AC的长,再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变式3-3】.已知点 是线段 上一点, .
(1)若 ,求 的长;
(2)若 , 是 的中点, 是 的中点,请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的长,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 , ,
∴
∴
(2)解:如图,∵ 是 的中点, 是 的中点,
∴ , ,
∴
【知识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1)先由 ,代入得到AC=20,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到.
(2)先根据线段中点性质得到, , ,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到 DE=DC+CE=.
【变式3-4】如图,已知C,D为线段AB上顺次两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
(1)若AB=24,CD=10,求MN的长.
(2)若AB=a,CD=b,请用含,b的式子表示出MN的长.
分析(1)利用M,N分别是AC,BD的中点,可以得出MC,DN,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表示即可求出答案;
(2)和方法(1)一样,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表示出关系式即可.
解:(1)∵M,N分别是AC,BD的中点,
∴MC,DN,
∴MN=MC+CD+DN17,
故MN的长是17.
答:MN的长是17.
(2)由(1)可知,
MN,
∵AB=a,CD=b,
∴MN,
答:MN的长是.
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熟练掌握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3-5】如图,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若ED=12,则线段AB的长为 .
分析:设EC=x,根据点E为线段AC的中点,得AC=2EC=2x,再根据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得AB=3AC,结合ED=12,求出x,进而得出线段AB的长.
解:设EC=x,
∵点E为线段AC的中点,
∴AC=2EC=2x,
∵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
∴AC=CD=BD=2x,
∵ED=EC+CD,ED=12,
∴x+2x=12,
解得x=4,
∴AB=3AC=24,
故答案为:24.
总结提升: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线段三等分点的定义,线段之间的数量转化是解题关键.
四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动态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 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 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例4-1】.如图,已知A,B,C 是数轴上的三点,O是原点,点C 表示的数为6,BC=4,AB=12。
(1)写出数轴上点 A,B表示的数。
(2)动点 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 的中点,点 N 在线段CQ 上,且 设运动时间为t(s)(t>0)。
①求数轴上点 M,N表示的数(用含 t 的式子表示)。
②当t 为何值时,原点O 恰为线段PQ 的中点
【答案】(1)解:∵点C 表示的数为6,BC=4,
∴OB=6-4=2,
∴点 B 表示的数为2。
∵AB=12,
∴AO=12-2=10,
∴点A 表示的数为-10
(2)解:①由题意可知:AP=6t,CQ=3t。
∵M 为AP 的中点,
∴在数轴上点 M 表示的数是-10+3t。
∵点 N 在CQ上,
∴在数轴上点 N 表示的数是6-t。
②分两种情况讨论:
i.如解图①,当点 P 在点O 的左侧,点Q 在点O的右侧时,。
∵O为PQ 的中点,∴OP=OQ,
∴10-6t=6-3t,解得
ii.如解图②,当点 P 在点O 的右侧,点 Q 在点O 的左侧时,。
∵O为PQ 的中点,∴,
∴,解得 (此时AP=8<1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 时,原点O恰为线段PQ 的中点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应用;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出A、B表示的数;
(2)①根据距离=速度×时间可得AP=6t,CQ=3t,根据中点性质可得AM=3t,根据 可得CN=t,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答案;②根据中点定义可得,分两种情况,当点 P 在点O 的左侧,点Q 在点O的右侧时或者当点 P 在点O 的右侧,点 Q 在点O 的左侧时,再根据数轴的性质解答即可.
【例4-2】.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其中b是最小的正整数,满足.
(1)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将点A,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1个单位长度和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i)定义:已知为数轴上任意两点,将数轴沿线段的中点Q进行折叠,点M与点N刚好重合,所以我们又称线段的中点Q为点M和点N的折点.
试问:当t为何值时,这三个点中恰好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折点?
ii)当点A在点C左侧时(不考虑点A与点B重合),是否存在一个常数m,使得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t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2,1,5;
(2)
i)t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4t-2,1+t,5+t,
当点A是中点时,1+t+5+t=2(4t-2),得t=,
当点B是中点时,4t-2+5+t=2(1+t),得t=(舍去),
当点C是中点时,4t-2+1+t=2(5+t),得t=,
综上,当t=或t=时,这三个点中恰好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折点;
ii)存在,
∵t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4t-2,1+t,5+t,
∴AC=5+t-4t+2=7-3t,
当点A在点B的右侧时即AB =4t-2-1-t =3t-3时,
=,
∴常数m=2,此时=2AC+2AB=8,即AC+AB=4,
∵AC+AB=7-3t+3t-3=4,
∴当常数m=2时,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t的改变而改变;
当点B在点A右侧即AB=1+t-4t+2=3-3t时,
=,
∴常数m=-2,此时=2AC-2AB=8,即AC-AB=4,
∵7-3t-(3-3t)=4,
∴m=-2舍去,
综上,当常数m=2时,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t的改变而改变.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偶次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解答】解:(1)∵b是最小的正整数,∴b=1,
∵,
∴a+2=0,c-5=0,
∴a=-2,c=5,
故答案为:-2,1,5;
【分析】(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得到b=1,再由 ,结合平方式与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得,进而求得a和c的值,得到答案;
(2)i)先得到运动t秒后三个点对应的数为4t-2,1+t,5+t,分点A是中点,点B是中点和点C是中点,三种情况,结合两点的中点公式,列出代数式,分别计算t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ii)由t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4t-2,1+t,5+t,分别用t表示出AC、AB,根据,将AC、AB的式子代入,即可求出常数m的值.
【例4-3】. 定义:若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的两条线段,则称这个点是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
图1 图2
(1)如图1,点是线段的一个三等分点,满足,若,则 .
(2)如图2,已知,点从点出发,点从点出发,两点同时出发,都以每秒的速度沿射线方向运动秒.
①当为何值时,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
②在点,点开始出发的同时,点也从点出发,以每秒的速度沿射线方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点分别是,的三等分点,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3
(2)解:由题意可得:,
∴,
∵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分两种情况:
当时,,解得:;
当时,,解得:;
综上所述:当为或时,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
由题意得:,则,,
∵点,点分别是,的三等分点,
∴可以分四种情况讨论:
当时,则,,
分别解得:,
∴
解得:;
当时,则,,
分别解得:,
∴
解得:;
当时,则,,
分别解得:,
∴
解得:;
当时,则,,
分别解得:,
∴
解得:(舍去);
点,点分别是,的三等分点,的值为或或.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1)∵点是线段的一个三等分点,满足,,
∴AM+BM=AB,即AM+2AM=9,
解得:AM=3cm.
故答案为:3;
【分析】(1)根据线段的构成AM+BM=AB并结合已知可得关于AM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2)①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得,则,由题意可分两种情况:Ⅰ、当AC=时,Ⅱ、当AC=时,可得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②由题意可分四种情况讨论:Ⅰ、当AC=,DE=时,Ⅱ、当AC=,DE=时,Ⅲ、当AC=,DE=时,Ⅳ、当AC=,DE=时,分别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解题策略:
点在线段上运动时,若涉及速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线段的长度,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建立方程求出未知的时间即可。通常应用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变式4-1】.数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进行完美的结合,如: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如图所示,点为数轴上的三个点,表示的数分别为,满足,且为的倒数.动点,分别从点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三个动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的值: , , ;
(2)当时,求的值;
(3)在运动过程中,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用含的式子表示;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的值.
【答案】(1)-12;-3;3
(2)解:方法一:
运动秒后,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
分两种情况:
①在点与点相遇之前时,,解得
②在点与点相遇之后时,,解得
所以,当或时,.
方法二:
运动秒后,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
因为,所以
所以或,所以或
(3)解:不会发生变化,
秒后,点表示的数是
所以,,
所以
故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有理数的倒数;偶次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解答】(1)∵为的倒数 ,
∴b=-3,
∵,
∴a+12=0,-3+c=0,
解得:a=-12,c=3,
故答案为:-12;-3;3.
【分析】(1)利用倒数的定义求出b的值,再利用非负数之和为0的性质求出a、c的值即可;
(2)先求出点M、N表示的数,再分类讨论: ①在点与点相遇之前时,②在点与点相遇之后时, 再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先求出点P表示的数,再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M和CN的长,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变式4-2】.已知线段,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AC上的三等分点,则线段BD的长的最大值为( )
A.16 B.18 C.15 D.20
【答案】D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点C为线段AB的中点,AB=24,
∴AC=BC=AB=12,
∵点D是线段AC上的三等分点,
∴CD=AC=4或CD=AC=8,
①当CD=AC=4时,如图所示:
∴BD=BC+CD=12+4=16;
②当CD=AC=8时,如图所示:
∴BD=BC+CD=12+8=20,
综上,线段BD的长的最大值为20,
故答案为:D.
【分析】先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及线段的和差求出CD=AC=4或CD=AC=8,再分类画出图形并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BD的长即可.
【变式4-3】.如图,点O是数轴的原点,点A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侧,点B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侧,.
(1)当,时,点A表示的数为 ,点B表示的数为 ;
(2)若点C、D为数轴上任意两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D的中点.
①当点C与点D重合时,探究AB与M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时,直接写出MN的长度(用m,n表示).
【答案】(1)-6;2
(2)解:①∵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CB的中点,
,,
如图,当点C在线段AB上时:
,
如图,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
,
如图,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
综上所述,;
②或.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
【解析】【解答】解:(1)∵,,,
∴,即,
∵点B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侧,
∴点B表示的数为:,
∴,
∵点A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侧,
∴点A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2)②∵点C、D为数轴上任意两点,点M是线段的中点,点N是线段的中点,
∴分情况讨论:
当在上时,点D在上时,
∵,,
∴,
∴,
∴;
当在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设:,则,
∵,
∴,
∴,
∴;
当在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设,则,,
∴,
∴,
∴,
∴;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同理得:;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上时,
同理得:;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同理得:;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同理得:;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上时,
同理得:;
当在延长线上时,点D在延长线上时,
同理得:;
综上所述:或.
【分析】(1)先根据线段和差关系计算OA和OB的长,再利用数轴求解即可;
(2)①分两情况讨论:点C在线段AB上或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分别列式即可证明出;
②分9种情况讨论:点C在线段AB上,依据点D在的位置有3种;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依据点D的位置有3种;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依据点D的位置有3种;并列式分别计算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变式4-4】.综合运用
【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备用图
【综合运用】
(1)A,B两点间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
(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t为何值时,;
(4)若点M为的中点,点N为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
【答案】(1)10;3
(2)解:根据题意可知: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同,
∴,
解得:,
∴,
∴当秒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
(3)解:根据题意可知:
∵,
∴,
∴或
解得:或,
∴当秒或3秒时,;
(4)解:不变.
根据题意可知:
中点M表示的数为,
中点N表示的数为,
∴
∴线段的长度不变.
【知识点】线段的中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的点常规运动模型
【解析】【解答】解:(1)根据数轴可得: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
∴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8-(-2)=10,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为=3,
故答案为:10;3.
【分析】(1)参照题干中的定义,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表示方法列出算式求解即可;
(2)先分别求出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再结合“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同”列出方程,再求解即可;
(3)先求出,再结合PQ=5,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先利用中点表示方法分别求出点M、N表示的数,再求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