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9 23: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蕴藻(yùn)
B. 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而止(gā)
C. 羯鼓(jié) 铮铮(zhēn) 花坞(wù) 霍然(huò)
D. 戏谑(xuè) 粗犷(kuàng)作孽(niè) 屈从(q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怠慢 踊跃 屹立 人情世故
B. 好歹 皎洁 偏僻 世外桃源
C. 朦胧 吩咐 船篷 疏疏朗朗
D. 豆荚 树梢 赤膊 叹为观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
B.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C. 看到他滑稽的样子,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 老师的教导让我恍然大悟,打开了科学探索的新视野。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 “我” 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C. 小说中的 “我” 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D.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一面谈笑着,船也进了平桥了。
第①段中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第②段中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阿发让大家偷他家罗汉豆这一情节表现了阿发怎样的性格?
文中孩子们偷罗汉豆的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戏是在赵庄演的,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尺,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文中 “我” 最愿意看的戏和实际看到的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孩子们对老旦的态度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双喜提议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双喜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 “走进鲁迅”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到了一副鲁迅的对联,上联是 “比目鱼孤身只影”,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从《社戏》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出下联。
3.鲁迅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结合《社戏》,谈谈鲁迅对当时农村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写作
在《社戏》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请你以 “家乡的美” 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B 项 “戛然而止” 的 “戛” 应读 “jiá”;C 项 “铮铮” 应读 “zhēng”;D 项 “粗犷” 的 “犷” 应读 “guǎng”。
2.D 解析:“叹为观只” 应为 “叹为观止”。
3.C 解析:“忍俊不禁” 本身就是忍不住笑的意思,与后面的 “笑了起来” 语义重复。
4.B 解析:《社戏》写了 “我” 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文中提到的两次在北京看京戏不属于《社戏》的主要内容。二、阅读理解
(一)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在灯火光中的朦胧美,也表现了 “我” 对社戏的留恋之情。
2.侧面描写。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孩子们划船技术的高超和归航时的欢快心情。
3.表现了阿发淳朴、憨厚、无私的性格特点。
4.示例:孩子们偷罗汉豆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 “偷” 来评判。在当时的乡村环境下,这是孩子们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表现,他们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观念,更多的是出于饥饿和玩耍的天性。而且从后文六一公公的反应来看,也说明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偷”,而是乡村生活中一种质朴、纯真的行为体现。
(二)
1.这样写突出了 “我” 对社戏的期待与实际看到的戏的失望,为下文孩子们离开戏台做铺垫,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乡村社戏的表演水平有限,同时表现出孩子们天真活泼、追求新鲜有趣事物的特点。
2.孩子们对老旦是厌烦、害怕的态度。从 “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等语句可以看出。
3.双喜提议离开是因为怕老旦唱到天明还不完,大家都感到厌烦和疲倦。这反映了双喜聪明、机灵,能关注到大家的情绪并及时做出决定,同时也体现出他作为孩子王的果断和主见。
三、综合性学习
1.示例:走近鲁迅,领略文学巨匠的魅力;走进鲁迅作品,感受时代脉搏。
2.示例:百草园朝花夕拾
3.在《社戏》中,鲁迅对农村生活既有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也有对乡村人际关系的怀念,如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等。但同时也通过对看戏过程的一些描写,如戏的内容枯燥、演员表演水平有限等,暗示了当时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和落后,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态度,既有对美好一面的眷恋,也有对不足之处的隐忧和批判。
四、写作(略)
写作提示:可以从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特色美食等方面入手,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等方式,展现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注意语言要生动形象,情感要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