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本单元的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这一学习活动,处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八单元。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深入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和联系,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解读能力。
从教材编排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接触和积累,而这一活动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为他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古今词义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古代经典作品的内涵,体会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和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和词汇运用的精准度。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文言实词在古今词义上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今异义词,并能准确判断其古义与今义。
学会运用所学的古今词义知识,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汉语写作中避免因词义混淆而产生的语病,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古今词义演变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具体的词义实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演变规律,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等。
引导学生在探究古今词义差异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进行比较和反思,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在品味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中,感受汉语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知能力。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古今词义的联系,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内涵,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借助古今词义的演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俗、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今词义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重点
常见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梳理与辨析,如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 等,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和规律,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等,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对其他文言实词的词义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透过古今词义的表面差异,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高度来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关注古今词义差异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因受现代汉语词义的干扰而对古代文献产生误读,同时能够在现代汉语写作中灵活运用古今词义的联系,提升语言表达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感染力。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古代笑话或小故事,如 “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等,但在故事中故意使用一些古今异义词的今义来讲述,使故事变得荒诞离奇。例如,在讲 “郑人买履” 时,说 “郑人回到家,对他的妻子说……”(此处 “妻子” 用今义,即指男子的配偶),引发学生的笑声和好奇心。
教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些故事听起来这么奇怪呢?其实啊,是因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意思不太一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看看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倾听故事,在听到教师故意使用今义导致故事不合理时,露出惊讶和好奇的表情,积极思考其中的原因。
学生在教师提问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对故事奇怪之处的看法,初步意识到古今词义存在差异。
二、知识讲解与实例分析
教师活动:
利用 PPT 展示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彩变化,并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以 “江”“河” 为例讲解词义扩大:在古代,“江” 专指长江,“河” 专指黄河,而现在 “江”“河” 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教师展示古代文献中 “江”“河” 的例句,如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让学生对比现代用法,理解其词义扩大的情况。
以 “金” 为例讲解词义缩小:古代 “金” 泛指金属,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现在 “金” 主要指黄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变化过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词义缩小的现象。
以 “涕” 为例讲解词义转移:古代 “涕” 指眼泪,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而现在 “涕” 指鼻涕。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义的转移。
以 “爪牙” 为例讲解感彩变化:古代 “爪牙” 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如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 李广传》),现在 “爪牙” 比喻坏人的党羽,是贬义词。教师让学生讨论这种感彩变化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 PPT,聆听教师的讲解,仔细记录每个词义演变类型的特点和对应的实例,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答问题,如分析 “江”“河” 等词在古代和现代用法的不同,思考 “金” 词义缩小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探究 “爪牙” 感彩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在理解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如 “还有哪些常见的词经历了类似的词义演变呢?”“这些词义变化对我们阅读文言文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包含若干古今异义词的卡片,如 “牺牲”“卑鄙”“亲戚”“其实”“非常” 等。
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各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词义,并找出它们属于哪种词义演变类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一会儿向大家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如提醒学生查阅字典、参考教材中的文言文例句等,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学生活动: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阅字典,有的负责在课本中寻找含有该词的文言文语句,有的负责记录和整理大家的讨论结果。
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对每个词语的古义、今义进行深入分析,并判断其词义演变类型。例如,对于 “牺牲” 一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代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而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属于词义转移。
小组代表认真准备汇报内容,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清晰、准确地向全班同学展示。
四、小组汇报与交流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汇报他们对所分配古今异义词的探究成果,要求汇报时不仅要说明词义的古今变化和演变类型,还要举例说明。
教师认真倾听各小组的汇报,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信息,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及时纠正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同时对学生的正确分析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如 “这个小组对‘卑鄙’一词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准确指出了古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品德恶劣,还结合了《出师表》中的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来进行说明,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汇报,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不同意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古今词义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自信地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和长处。
在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提问,如 “你们是怎么判断‘亲戚’这个词属于词义缩小的呢?”“对于‘其实’这个词,我们小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它还可以表示转折,这和古代的用法有什么联系吗?” 汇报小组的成员进行解答,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思维的碰撞,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古今词义的内涵和演变规律。
五、课堂练习巩固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古今词义辨析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文言文翻译题等,如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运用所学的古今词义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在答题过程中,仔细回忆教师讲解的内容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努力做到准确判断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词义。
学生完成练习后,认真检查自己的答案,对不确定的题目做好标记,准备在教师讲解时重点关注。
六、课堂总结与拓展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以及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方法等,强调掌握古今词义联系与区别对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同学们,课后请大家收集整理至少五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今异义词,制作成一张知识卡片,包括词语的古义、今义、例句以及所属的演变类型,并尝试用这些古今异义词写一篇短文,在文中巧妙地运用古义今义的对比,体现汉语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分享大家的成果。”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认真记录课后拓展任务,课后积极查阅资料,完成知识卡片的制作,并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撰写短文,将所学的古今词义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