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经典篇目。它以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形象以及他们各自的志向抱负,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从文言文知识角度看,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现象,是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则的重要范例。在人物刻画方面,通过简洁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如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逊、公西华的委婉以及曾皙的洒脱,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为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提供了典范。而且,这篇文章的主题围绕着个人志向与家国情怀展开,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传统,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后续学习其他古代文化经典奠定基础。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 “率”“比”“如”“方” 等)、虚词(如 “以”“于”“则” 等)、古今异义词(如 “会同”“端章甫” 等)和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也”、状语后置句 “浴乎沂,风乎舞雩” 等),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知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通过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描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分析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人物观点的阐述逻辑,提高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位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志向的态度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中人物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进行分析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探讨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品味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之美,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鲜明的人物个性,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所描绘的 “暮春咏归图” 的意境之美,理解曾皙之志所蕴含的和谐、自然、诗意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并能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对文中的美进行创造性表达,如改写文章为现代散文或绘制文中场景的绘画作品等。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中 “礼”“仁”“和” 等思想观念在文中的体现,如孔子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等,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深入分析四位弟子的志向阐述以及孔子对他们志向的评价,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内涵,如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的关系、不同人生道路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等。
(二)教学难点
体会孔子 “哂由”“与点” 背后复杂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理解其对四位弟子志向评价所反映出的儒家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挖掘文章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意义,这需要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一定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并且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文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如何从古人的志向追求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应用于个人的成长发展,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子的画像以及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如 “孔子学琴”“韦编三绝” 等,引发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提问学生从题目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这可能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倾听教师讲述的故事,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根据题目猜测文章可能是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交谈记录,涉及他们的言行、思想等方面。
二、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活动:向学生介绍《论语》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地位等,让学生对《论语》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接着详细讲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如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孔子 “克己复礼” 的政治主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言行和思想。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如《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诸侯争霸的时代,他试图通过推行自己的学说来恢复社会秩序等,对文章的背景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停顿,同时在黑板上标注出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如 “率(shuài)尔”“比(bì)及”“铿(kēng)尔” 等。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范读,在课本上标注字音和节奏,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停顿。自由朗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和大致内容,对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场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小组成员逐句翻译,遇到疑难问题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翻译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一些普遍性的文言字词和句式问题,如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应为 “不知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何以” 应为 “以何”)等。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翻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认真翻译每一句文言文,积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如分析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等,在小组讨论中加深对课文文意的理解。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展示翻译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如 “居”“摄”“饥馑” 等)、虚词(如 “以”“于”“而” 等)、古今异义词(如 “会同”“宗庙之事” 等)和特殊句式(如状语后置句 “浴乎沂,风乎舞雩” 等),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知识,并强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 “信、达、雅” 的原则。
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踊跃发言,展示本小组的翻译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仔细对比自己小组的翻译,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意见,如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中 “方” 的理解(“方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中 “如” 的解释(“至于”)等。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认真做笔记,记录文言知识的要点和翻译技巧,进一步完善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够准确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的言行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学生活动: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文章主要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谈论志向的情景,子路率先发言,表示自己能够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冉有则较为谦逊,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小国,使百姓富足;公西华更加委婉,说自己愿意在诸侯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司仪;曾皙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与朋友在沂水边游玩咏唱而后回家的美好画面,孔子对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出文章的大致情节和人物关系,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整体把握。
四、深入探究,把握人物形象与思想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从文中四位弟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和志向抱负?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四位弟子的语言描写,分析其用词、语气、表达方式等方面,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和志向内涵。
学生活动: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四位弟子回答孔子问题时的关键语句,如子路的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其自信满满的语气和宏大的抱负中可以看出子路性格直率、果敢自信、有抱负且勇于担当,但略显鲁莽;冉有的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体现出他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有自知之明,志向相对较为务实;公西华的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言辞委婉、谦恭有礼,志向较为含蓄内敛,侧重于礼仪方面的才能施展;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一幅闲适、和谐、自然的生活场景,反映出他淡泊名利、洒脱随性、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同时也蕴含着一种以礼治国、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出四位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志向抱负,并推选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教师活动:继续追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孔子对弟子们回答的反应描写,如 “夫子哂之”“夫子喟然叹曰” 等,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深入探究孔子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研读文中关于孔子反应的语句,结合之前了解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如 “克己复礼”“仁政”“德治” 等)和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分析。他们认识到孔子 “哂由”,是因为子路的言辞过于自信和鲁莽,虽然有抱负但缺乏谦逊的态度,这与孔子所倡导的 “礼” 的观念不太相符;而孔子 “与点”,是因为曾皙描绘的理想图景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由和精神追求,也蕴含着儒家所追求的社会和谐、百姓安乐的政治理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 “礼治” 境界,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但从其平和的态度可以推测,他认可他们的务实和谦逊,同时也可能认为他们的志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但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更能触动孔子的内心。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以及他对弟子志向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升对文章思想性的认识。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教育理念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
学生活动: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如 “仁、义、礼、智、信” 等品德,对于当今社会个人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社会治理方面,儒家的 “德治”“仁政” 思想提醒政府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和谐的构建;从教育理念来看,孔子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和交流,在讨论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现代价值的认识,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梳理文章的重点文言知识、人物形象特点、儒家思想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要注重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文化价值,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最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认真聆听教师的鼓励和教导,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明确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