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8: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庖丁解牛《庄子》
《庖丁解牛》是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节选自《庄子 养生主》。这篇文章以庖丁解牛的生动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道家顺应自然、保全天性、以无厚入有间等思想观念,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精湛技艺与人生智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从文学价值上看,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声音以及文惠君反应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不仅写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而且极具艺术感染力,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手法提供了优秀范例。
在文化传承方面,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与自然、技艺与道的关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如 “为”“乎”“然”“于” 等)、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的含义和用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复杂动作和场景的方法,如通过一系列动词准确描绘庖丁解牛的过程,能够在写作中借鉴这种精准的动词运用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过程的分析,归纳出其解牛技艺不断提高的原因,如长期实践、掌握规律、顺应自然等,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如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等道家思想,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类比联想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庖丁解牛场景的艺术之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营造出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如解牛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契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挖掘出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如对技艺的专注执着、对自由境界的追求等,并能够在文学作品鉴赏和自身创作中融入对人生与艺术的审美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文化品位。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庄子及其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内涵,认识到《庖丁解牛》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规律、追求精神自由等理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文化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如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如何在工作学习中遵循规律、提高效率等,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积累:扎实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如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中的 “于” 表 “从”,是状语后置句;“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宾语前置句,应为 “未尝技经肯綮” 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奠定基础。
解牛技艺与哲理的把握:深入分析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之处,包括他的动作、技巧以及对牛体结构的熟悉程度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越等,体会庄子通过这一故事所传达的养生之道和人生智慧。
(二)教学难点
对道家思想的深度理解:庄子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且较为抽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 “天理”“固然”“道” 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些抽象概念的障碍,深入领会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技艺、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关系,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与借鉴:文章在叙事中蕴含哲理,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艺术特色,并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提升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例如,文中将解牛过程比作《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这种独特的比喻手法如何赏析并模仿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发。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一幅精美的庖丁解牛图,图中庖丁神情专注,手起刀落,牛体迎刃而解,旁边的文惠君露出惊叹之色。同时播放一段舒缓而富有古韵的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氛围。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们能想象到庖丁解牛时的场景吗?在你们的印象中,杀牛应该是怎样的画面?而这位庖丁却与众不同,他的解牛技艺堪称一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画,倾听音乐,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杀牛是血腥、费力的场景,而对于庖丁解牛的独特之处充满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翻开课本,准备深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的把握。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全场,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如 “砉然向然” 的 “砉”(huā)、“騞然”(huō)等易错字音,以及长句的停顿,如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的正确停顿。朗读结束后,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和情感表达,同时对文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进行详细讲解,如 “向” 通 “响”,“技盖至此乎” 的 “盖” 通 “盍”,“虽然,每至于族” 中 “虽然” 的古义为 “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连词等。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相互倾听,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和字词讲解,做好笔记,初步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文本研读,深入理解
(一)庖丁解牛之 “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庖丁解牛动作和声音的句子,如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让学生思考这些描写展现了庖丁怎样的技艺水平,并提问:“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庖丁解牛时的状态吗?他的动作和声音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庖丁的动作娴熟流畅,如舞蹈般优美;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庖丁解牛的声音和谐悦耳,如同音乐演奏。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其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与音乐节奏的契合令人惊叹。
(二)庖丁解牛之 “道”
教师活动:在学生对庖丁解牛的技艺有了深刻认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庖丁的技艺为何如此高超?仅仅是因为熟练吗?文中庖丁是如何解释自己解牛之道的?” 让学生找出庖丁阐述解牛之道的关键语句,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如顺应自然规律、避开矛盾等道家思想,并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让抽象的哲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例如以砍树要顺着纹理、水流要遵循地势等生活中的现象来类比庖丁解牛依循天理的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并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教师的讲解和生活实例,逐渐理解庖丁解牛所蕴含的道家思想,认识到庖丁不仅仅是掌握了高超的技艺,更是领悟了其中的 “道”,明白了做事要顺应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的道理,学生们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能力。
(三)文惠君的感悟与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文惠君在听完庖丁解牛后的反应和话语,提问:“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让学生分析文惠君所说的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句话的内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题可以设置为 “庖丁解牛之道能否完全等同于养生之道”,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他们在辩论中深入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正方可能会从顺应自然、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内心平静等方面阐述庖丁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相通之处;反方则可能会指出两者的差异,如解牛是一种技艺活动,而养生涉及更广泛的身心修养等。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不仅局限于技艺和哲理的层面,还延伸到了人生修养和生活态度的思考,学会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艺术特色赏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语言表达、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提问:“文中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庖丁解牛的场景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动词的精准运用、比喻手法的巧妙之处等,例如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将刀刃比作无厚之物,将牛体的间隙比作广阔的空间,形象地表现了庖丁解牛的轻松自如,让学生体会这种艺术手法的精妙,并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描写技艺高超的文字,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深入文本,仔细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分析文中语言、描写和修辞的运用技巧。通过仿写练习,将所学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之处、所蕴含的道家思想、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等重点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不仅要掌握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学会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如小组讨论的积极参与、课堂辩论中的精彩观点、仿写练习中的创意表达等,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对某些文言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在艺术特色赏析时的分析不够深入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期望。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记录教师提出的改进建议,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课堂小结,学生对《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