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0 18:0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知识清单
授课题目 《声声慢》
授课时间 2024-2025 课型 新授课
编撰人 审核组 语文组
所属教材 高中必修上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声声慢》,准确掌握词中的生字词读音、释义及特殊句式,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字面意思,体会词人通过描绘秋景、叙述生活琐事所传达的细腻情感,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诗词鉴赏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学会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诗词,深入理解词中情景交融、层层铺叙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作品分析能力,掌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能力和解读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李清照在词中所抒发的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孤独寂寞、凄凉愁苦等复杂情感,感受她在困境中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增强学生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心理韧性和情感调适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意象与意境赏析:深入理解词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 等一系列意象的内涵和特点,体会这些意象组合所营造出的清冷、孤寂、凄凉、愁苦的意境,学会如何通过意象分析来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提高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鉴赏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体悟能力。 情感脉络梳理:准确把握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从开篇的寻觅无着、内心空寂,到借酒浇愁却愁绪更浓,再到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引发的深沉悲苦,直至最后 “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愁情汇聚与爆发,理解词人如何通过层层铺垫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将自己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的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情感的复杂性和强烈程度,提升学生对诗词情感内涵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古典诗词的情感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表现手法运用:分析词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如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情感的表达力度;借景抒情,词人将自己的愁苦之情融入到对秋天景色的细致描绘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深沉真挚;对比衬托,如 “旧时相识” 的大雁与如今孤独的自己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身世之悲和今昔之感;细节描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通过对人物动作和心理的细微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度日如年的煎熬,让学生理解这些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效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难点 词风转变探究:理解李清照词风在其人生经历的影响下从早期的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到后期的沉郁顿挫、凄苦悲怆的转变,以《声声慢》为例,深入探究词风转变在词的内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分析这种转变与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以及词人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蕴含的超越个人身世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沧桑感,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多元魅力。 深层文化内涵挖掘:挖掘词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传统女性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词人情感表达中的交融与冲突等,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词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词的丰富文化底蕴和独特思想价值,引导学生从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角度解读诗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文学之美的同时,领略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创作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变革、战乱频繁的时期。北宋末年,朝廷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并对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苟且偷生,国家陷入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相对安逸,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过着悠闲的文人生活,其早期词作多描写自然景物、爱情生活和闺阁情趣,风格清新自然、婉约细腻。 然而,金兵的入侵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在战乱中,她与丈夫赵明诚被迫南渡,途中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不仅金石书画大量散失,赵明诚也在不久后病逝,这使李清照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从此过上了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生活。在这种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背景下,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后期作品大多抒发了她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孤独寂寞、凄凉愁苦的心境,《声声慢》便是她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李清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情感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社会意义,为我们了解两宋之交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以及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作者 与 文学常识 积累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 - 约 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她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被誉为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文学、诗词、绘画、金石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她的词作情感细腻,语言清新自然,早期作品多以少女、少妇的生活为题材,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展现了她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情怀以及婚后与丈夫的恩爱生活,词风清新明快、婉约含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渡之后,由于国家的沦陷和个人生活的变故,她的词作风格转为深沉悲苦、哀怨凄凉,更多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身世的飘零以及内心的愁苦,如《声声慢》《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通过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激励着无数女性追求知识和文学创作的梦想,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魅力。 文学常识积累 词牌与词题 词牌与词题:《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 “胜胜慢”“人在楼上” 等,它规定了词的格律、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格式要求,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特点,适合表达舒缓、深沉、哀怨的情感。本词没有明确的词题,通常以词的首句作为题目,这种情况在古代词中较为常见。词牌与词题的搭配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牌赋予词以音乐性和形式美,而词题(或首句)则往往暗示了词的主题内容或创作情境,两者相互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词的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和情感基调,体现了中国古代词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于研究古代词的创作规律和审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婉约派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婉约派是宋词的重要流派。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题材上,多以男女爱情、离情别绪、闺阁闲愁、伤春悲秋等为主要内容,侧重于描写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琐事,展现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如李清照的词常常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家庭变故以及个人的心境变化展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的捕捉,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在意境营造上,追求委婉含蓄、清幽淡雅的意境,常常运用细腻的笔触、柔和的色彩和优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柔美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触动和心灵的慰藉,如《声声慢》中通过对秋风、秋雨、黄花、梧桐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凄凉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文本梳理 层次划分 上阕(寻寻觅觅…… 怎敌他、晚来风急):孤独寻觅与借酒浇愁 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七组叠字起笔,层层深入地刻画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寂寞和愁苦,奠定了全词悲苦的基调。“寻寻觅觅” 写出词人在精神上的无所寄托,不断地寻找却一无所获;“冷冷清清” 则从环境氛围上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 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痛苦感受,这三组叠字如泣如诉,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直接触摸到词人那颗破碎的心。接着,“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点明了季节和天气特点,秋天的冷暖不定,既让词人身体不适,也暗示了她内心情绪的起伏波动,难以调养身心。 随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试图借酒浇愁,然而酒是 “淡酒”,无法抵挡 “晚来风急”,这不仅写出了外在环境的寒冷,更突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之深,即使有酒也无法排解,反而使愁绪愈发浓烈,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进一步的铺垫,使上阕的情感在孤独寻觅与借酒浇愁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引发读者对词人愁苦心境的深切同情和对其命运的关注。 下阕(雁过也…… 怎一个愁字了得):伤怀往昔与愁情难收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的景象,但在词人眼中却勾起了她的伤心往事,因为大雁是 “旧时相识”,或许曾经为她传递过书信,如今却只能徒增伤感,这里通过大雁这一意象,将词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如今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词的情感内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看到满地凋零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因国破家亡、身世飘零而憔悴不堪的容颜,如今已无人欣赏、无人呵护,就像这黄花一样被无情地遗弃,这几句以黄花自比,借景抒情,将词人的自怜自伤之情表达得委婉而深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打梧桐,本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景象,但在词人这里却充满了凄凉和哀愁,细雨滴落在梧桐树上的声音,仿佛是在敲击着词人的心弦,从白天到黄昏,这单调的声音不断地回响,更增添了词人的孤独和愁苦。 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以一句反问作结,将前文所描绘的种种凄凉景象和内心的复杂情感汇聚在一起,强调了自己的忧愁之深、之重、之复杂,已远远超出了一个 “愁” 字所能表达的范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情感震撼,使全词的情感在这最后的爆发中达到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词人在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困境下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无尽的哀愁,也使整首词在情感的层层递进和意象的巧妙组合中,完成了对词人愁苦心境的深刻描绘和对时代悲剧的有力反映。 手法归纳 叠字运用 全词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这是本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词的语言如潺潺流水,舒缓而又深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从 “寻寻觅觅” 的若有所失,到 “冷冷清清” 的孤独凄凉,再到 “凄凄惨惨戚戚” 的悲痛欲绝,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情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仿佛词人的声声悲叹就在耳边回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独特的叠字运用方式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少见,充分展示了李清照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成为后世诗词创作借鉴的典范。 借景抒情 词中多处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通过描写晚来秋风的寒冷和急骤,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无法排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以大雁南飞这一秋天的典型景象,引发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如今孤独处境的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借凋零的黄花自比,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身世飘零而憔悴不堪、无人欣赏的悲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打梧桐的凄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愁苦。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凄凉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和情感,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使词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含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主旨总结 《声声慢》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词人的生活琐事,抒发了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孤独寂寞、凄凉愁苦之情,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词的上阕,词人从寻觅无着的精神状态入手,通过描写秋天的气候多变、酒难消愁等情景,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忧愁之深。下阕则进一步借助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秋天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身世之悲、今昔之感以及国破家亡的沉痛抒发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结尾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强烈的反问语气,强调了自己的愁绪之复杂和深沉,已无法用言语简单概括。整首词情景交融,运用了叠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将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抒发愁苦情感的经典之作,使读者在欣赏词的优美语言和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和时代的沧桑巨变,引发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言知识总结 实词 戚:在 “凄凄惨惨戚戚” 中,“戚” 表示忧愁、悲伤。 损:在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中,“损” 有损伤、消瘦、枯萎之意,在这里用来形容黄花的凋零憔悴之态,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因忧愁而容颜憔悴、身心受损的状态。 堪:在 “如今有谁堪摘” 中,“堪” 有能够、可以之意,在这里表示 “值得”“能够承受”。 虚词 怎:在 “怎敌他、晚来风急” 和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怎” 表示疑问,有 “如何”“怎么” 的意思,在这里用于反问句中,加强了语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无法排解的忧愁。 也:在 “雁过也,正伤心” 中,“也” 作为语气助词,在这里起到了舒缓语气、强调情感的作用 古今异义 将息: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中,“将息” 指调养、休息、保养。 了得: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了得” 有了结、结束、概括之意,在这里表示 “概括、尽述”,强调词人的愁绪之复杂和深沉,已无法用一个 “愁” 字完全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