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的是《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它描绘的是故都北平的秋色,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能够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然而,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相对有限,对于文中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写作手法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掌握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理解文中“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心中的孤寂和悲凉。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本,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秋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文本。
4. 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文本。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又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情感。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深入分析
1. 分析五幅秋景图: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五幅秋景图,即“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通过细致的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一幅秋景图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秋晨院落:引导学生感受小院晨景的清新和宁静,体会作者对于冷色调的偏爱和对细微声音的描写,从而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秋槐落蕊:引导学生感受落蕊的细腻和柔软,体会作者通过触觉描写表现出的悲凉情感。
秋蝉残声:引导学生感受秋蝉的鸣叫和秋天的寂静,体会作者通过声音描写表现出的悲凉情感。
秋雨话凉: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凉意和都市闲人的闲适,体会作者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出的悲凉情感。
秋日胜果: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果实的成熟和丰富,体会作者通过视觉描写表现出的悲凉情感中的一丝欣慰。
2. 品味语言:选择文中写得较好的段落进行赏析,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话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描写,表现了落蕊的细腻和柔软,同时透露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3. 探究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中“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通过讨论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选取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是因为这些景物能够体现他内心的孤寂和悲凉。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到,虽然文中流露出悲凉的情感,但作者仍然对故都的秋怀有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四)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刘禹锡的《秋词》,分析两篇文章在意境上的异同,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情感内涵。
2.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注意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六)布置作业
1. 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新课: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五幅秋景图:
1. 秋晨院落:清新宁静 以动衬静
2. 秋槐落蕊:细腻柔软 触觉描写
3. 秋蝉残声:鸣叫寂静 声音描写
4. 秋雨话凉:凉意闲适 对话描写
5. 秋日胜果:成熟丰富 视觉描写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时我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过于急躁,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此外,在布置写作练习时,我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写作能力差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个体差异的关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意境的散文佳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涵和写作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希望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