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9 16: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白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一篇美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寥寥数笔便将白鹭这一普普通通的鸟儿描摹得高洁优雅、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如今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白鹭,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先欣赏白鹭的图片,了解白鹭的生活习性等,对白鹭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作者对白鹭的刻画。
其次,学生对于散文这一文体的了解不够,诵读也只停留在文字表象的理解上而无法深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促进者,应当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另外,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能力,但对于体会寄托在人事景物中的感情以及文本的独特审美性还有所欠缺。加之本文作者郭沫若的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产生很多困难或疑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手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涵。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美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手法。
2、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欣赏白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看看聪明的你们能不能猜中。
课件出示谜面:“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谜底:白鹭。
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对了,实力不容小觑啊,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预设:根据“群捕鱼儿”知道了这是一种成群的鸟儿;根据“霜衣雪花”“青玉嘴”知道了这种鸟儿毛发雪白,嘴巴像青玉一样。
简要介绍白鹭,并播放白鹭图片。看完视频,请告诉老师,白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板书)。
是啊,白鹭真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一篇美文《白鹭》,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指导写“鹭”:怎样才能美美地写鹭呢?同学们,老师名字中就有一个“鹭”字,小时候总是写不好它,后来我找到了方法——写上面的“路”时,一捺要写得舒展,正如白鹭飞翔时要舒展双翅,与旁边笔画相连,这样才能写出一个美美的“鹭”字。
齐读课题《白鹭》。
作者介绍
同学们对郭沫若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白鹭》这篇课文就是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请大家看屏幕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注意句子的语速和语气,尤其是要注意几个问句的朗读。
遇到陌生的词语,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按照结构来归类吧。归类后看看,哪些字值得大家注意呢?(说到哪个字,就给哪个字组一个词)
预设:“框”应读第四声,而不是读第一声;边框、框架。“宜”下面的“且”内是两横,不能多一横;适宜,相宜。
把你还不熟悉的字在练习本上再写两个吧。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已经牢牢掌握了字词,老师为你们点赞。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再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会让你收获更多。
问题一:课文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二: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默读就是不出声读,但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时,遇到困难要及时圈画,如果有了好的想法不要忘了做好批注哦!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课文主要描写了白鹭,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都很有韵味。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谁能告诉大家,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找到的同学请你自信地读一读。
出示图文: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色彩美。
出示图文: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肥,减之一分则嫌瘦。读出白鹭的身段美。
同学们品一品这几句话:“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写出了白鹭的美是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白鹭在作者的眼中是非常完美的。
教师点拨:这几句话就是郭沫若先生仿照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美女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句,来表现白鹭的美恰到好处。
谁能把刚才体会到的白鹭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文中还有哪句话写出了白鹭的美?
出示句子: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精致、精美)
郭沫若将白鹭描写得这么细腻,得益于什么呢?(平时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学习郭沫若先生这种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帮助。
白鹭的美除了体现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外,还体现在哪儿呢?
出示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指名读。这句话写出了白鹭的色素和身段都很适宜。
这句话中,作者连用了四个“那”,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的韵味无穷。
作者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那么白鹭与诗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预设:白鹭美,诗也美;白鹭精巧,诗也精巧;白鹭有韵味,诗也有韵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
预设: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板书)
作者是如何来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的呢?
预设:作者先总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再分写白鹭的蓑毛、长喙、脚,以及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具体写出白鹭的美。
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白鹭的美的,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呢?
出示句子: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指名读,齐读。
作者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谁能把刚才体会到的白鹭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请男、女生分别朗读第1—5自然段中描写白鹭颜色和身段的语句,其余的老师来读,看我们能否合作默契。(配乐朗读)
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请在文中找一找,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概括了白鹭的特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四) 细读课文,品味韵味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欣赏画面:
钓鱼图: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嘹望图:引导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指导朗读: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低飞图: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朗读感受。
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品读了课文,感受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白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貌,更在于它的神韵和姿态。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白鹭的美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全文。
写一篇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白鹭在树顶嘹望的画面。搜集更多关于白鹭的资料,制作一份白鹭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白鹭
郭沫若
精巧的诗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韵味无穷的诗
钓鱼图
嘹望图
低飞图
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还深入理解了白鹭的美,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感受白鹭的韵味无穷。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