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29 14: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因不懂书中的意思而勇敢地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篇课文语言平实,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学情分析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的学情分析显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新知识,但对于如何有效提问和解决问题可能还缺乏经验。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提问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将“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提问学生: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好的习惯?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讲述背景: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伟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投影出示孙中山的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教师补充。
示例:孙中山,原名孙文,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敢于提问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的是谁的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后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检查初读情况:
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指名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学生读生字的注音,并把括号中正确的读音画出来,再读读。
诵(Sònɡ sōnɡ) 例(nì lì)呆(dāi tài) 戒(jiè qiè)厉(lì nì)
挨(āi ǎi)楚(chǔ shǔ) 糊涂(hútú hútū)后背(bèi bēi)
背(bèi bēi)包 圈(quān juàn)住 猪 圈(quān juàn)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填空,引导学生填空。(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     )。(    )不怕挨打,向先生(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
小结:我们在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作要素法。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突出框架思维,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理解“糊里糊涂”,找一找它的反义词。
用“糊里糊涂”造句。
孙中山是怎样提问的?找一找重点的词语。
课件出示: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要是你,你会怎么问?
课件出示说话训练:我(        ),问老师:“这道数学题该怎么做呢?”预设:疑惑不解地走到老师身边;怀着期待地来到老师身边……
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问老师问题,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孙中山向老师提问,其他同学为什么吓呆了?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的教育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了解到那时“老师不讲也不问,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读第四自然段“先生拿戒尺”,了解孙中山提问就会挨老师的打,所以同学们都很害怕,吓呆了。通过表演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感受当时的课堂气氛。
“照例”:看上文了解照例是按照以前的读书方法去做。可查字典,再读文中含有“既然”的句子,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让学生说出孙中山是怎样做的,老师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从中体会到什么。
怎样读孙中山与老师的对话,为什么?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思考、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说、敢问、敢想。
指导学生抓住孙中山和老师语气的变化,读好这几段,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提问: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示例:
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提问: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学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五)拓展练习
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找出来读给同学听听,说说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提问: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他勤学好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搜集有关孙中山的其他故事,准备在班会上交流。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不懂就要问”这一学习习惯的认识和体会。
(七)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 勤学好问
私塾读书 —— 像唱歌
唯有一人 —— 壮胆问
边学边问 —— 收获多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同时,我也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不懂就要问”这一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益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